安順的由來:春秋便有歷史,明代正式出現安順二字

安順這方史稱“土熟、多霖雨,稻菽再生,扼塞衝要”(《舊唐書》的土地。先秦以前叫做鬼方,春秋舊戰國時稱為夜郎國地;兩漢時行屬苴蘭,後錄;隨稱賓化,唐喚望江;五代時屬普里部,寧代隸屬普定府;元大腐七年(1305年)普定府升格為普定路後,在這裡分設習安州,州城在距今安順市30公里的舊州鎮。

安順的由來:春秋便有歷史,明代正式出現安順二字

朱無平璋建立大明王朝後,鑑於“靄翠輩若不盡服,雖有云南而不能保”的局面,為了屯墾戌邊,開發西南,除讓沐英率大軍屯駐雲南,以對付主蒙朧元的殘餘勢力和時叛時服的土司政權外,還讓安陸假吳復擇地在“西南衝劇,夷漢襟喉,土厚水深,川瀠峰列”(《安順府志》)的阿達卜寨設柵築城,並將普定衛、習安州合併設立安順軍民府,從此作為地名的“安順”二字,才正式出現在官方文件和方誌典籍中。

安順的由來:春秋便有歷史,明代正式出現安順二字

《貴州圖經》中也有安順“城圍七百一十五步,周壁四門,東曰朝天,西曰戶安,南曰懷遠,北曰鎮夷,洪武十四年(1381年)安陸候吳復建”之類的記載,這就是楊文瀾的《情景賦》中:“粵稽古傳這普定衛,又號習安”和“交趾經張輔之平,雲南本沐英之鎮”等建置沿革之緣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