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長恨歌》談民心,西漢敗亡三根源,其中錢最重要

談西漢強盛覆滅,直到復起,讓我不由自主想到白居易千古名篇《長恨歌》。

長恨歌篇幅太長,附錄之後難免有湊字數之嫌疑,就不復述了只說重點。

白居易的長恨歌其實是用漢皇的由頭寫當時的唐明皇。

其中愛恨情仇練成串之後,述說唐朝的命運同時,何嘗不是說的漢朝。

由《長恨歌》談民心,西漢敗亡三根源,其中錢最重要

(長恨歌其實是民心歌)

同樣以強大著稱王朝,強漢盛唐,換角度看,真是殊途同歸彷彿歷史輪迴。

長恨歌中,白居易用: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玉不早朝。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描述了無數百姓對於唐玄宗的意見和微詞,他們責怪皇帝因為美人而不顧朝政,只不過這微詞之下,民心依然還在,其實漢朝情況也一樣,雖然抱怨良多,可老百姓內心深處還是覺得漢朝好。

隨後白居易又用: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六軍不發無奈何。

由《長恨歌》談民心,西漢敗亡三根源,其中錢最重要

(安史之亂唐朝民心盡失)

表達了百姓被君王拋棄的恨,是啊,被拋棄的百姓不在被庇護,沒有了庇護,又如何能生存。
然後,話鋒一轉,最後以“此恨綿綿無絕期”結尾,表達了君王和百姓之間複雜的心情。

心向大漢的百姓,心向大唐的百姓,最後為何恨無絕期,不過是因為君王失德。

失去了德行的君王要復起,當撿回之前的德行。

然後劉秀出現了,撿回了漢朝的德行,這德行是什麼?

不過五銖錢而已,五銖錢在那一刻不是錢幣,而是無數民眾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而原本的漢朝失去了五銖錢的真實價值,最後也丟盡了民心,讓王莽撿了便宜。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的瓦解,常常由下至上。

可是單純將五銖錢和漢朝興亡聯繫到一起又顯得偏僻而又單薄,五銖錢的作用是很重要,可是其它因素也很重要。

由《長恨歌》談民心,西漢敗亡三根源,其中錢最重要

(強大的漢朝)

漢朝的興起和衰亡有幾個根源有關。

第一:太后。

一般而言,在中國朝代中,太后代表的就是外戚的權利,而太后權利最大的時代,當屬漢朝,原因很簡單,漢朝國策以孝治天下。

就連皇帝的名字,都必須有孝字出現,漢孝文帝,漢孝景帝就是明證。

目的是為了用封建倫理道德來鞏固自己的統治,進而在宣傳封建倫理道德後形成一套系統成熟的理論,這理論的核心,是爭鬥所有國民的,為子女則在家孝順父母,除外必然孝順君王,為帝王者與朝孝順父母,必然也善待自己的子女(臣民)。

由《長恨歌》談民心,西漢敗亡三根源,其中錢最重要

(漢朝提倡孝道)

這樣的論調和德行展示,是漢朝強盛的根源,有時候也是漢朝政局不穩定的根源。

直接結果就是,漢朝政局因為太后的好壞而不斷變化,太后好漢朝就好。

比如漢景帝時候的竇太后。

太后不好漢朝政局就不好,比如末年的太后王政君,直接將漢朝大權交給了王莽。

漢朝唯一沒有太后干政的兩個時代,一個是漢武帝時期竇太后去世之後,一個是漢宣帝時期。

漢武揮鞭和宣帝中興,都是漢朝最強盛時期,文景之治則是太后英明的時期。

說完太后,在說個笑話!

古今最將孝字掛在嘴邊的是一個大家想不到的人,那就是慈禧太后。

她的諡號是:“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亂國最甚者,封號最多,表明功夫最深,由此可見太后好壞之別,對國家的影響。

由《長恨歌》談民心,西漢敗亡三根源,其中錢最重要

(西漢和匈奴糾纏一生的對手)

第二:匈奴

漢朝和匈奴可謂一對生死冤家,漢朝興起時候,匈奴也在冒頓單于帶領下崛起。

因為特有的遊牧民族屬性,讓漢朝在初開始苦不堪言,最後歷經劉邦呂后文景之治的隱忍,終於在漢武帝時候,開始了全面反擊戰的序幕,隨後就是長期持續百來年的拉鋸戰。

匈奴被連續打擊,進而分裂,成了南北匈奴,可是他們對漢朝的威脅一直沒有消除過,更是在此消彼長之間,決定了替代漢朝的王莽政權的生死,要不是王莽胡亂施為的對外政策,弄的匈奴反目,也不會在內憂外患之下,滅亡,讓劉秀撿便宜。

漢朝和匈奴的戰和關係,決定了無數漢朝的內政外交,進而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由《長恨歌》談民心,西漢敗亡三根源,其中錢最重要

(漢武帝時代所有大事都是為了抗匈奴)

影響之深遠由國策變化可見!

漢景帝時期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時期消弱諸侯國加強中央集權,除了是君權需要之外,更是對抗匈奴戰爭需要集合國家力量的需要。

桑弘羊弄的經濟改革,鹽鐵專營除了遏制豪強勢力之外,其實根本目的也是為了財政收入增加,便於對匈奴作戰。

漢朝興亡離不開匈奴,外憂的好處就是讓國家時刻警惕,可是外憂沒有了,內部必定生亂,這就是所謂的居安思危吧。

由《長恨歌》談民心,西漢敗亡三根源,其中錢最重要

(漢朝五銖錢,民心風向標)

第三:也就是最關鍵點,錢的作用。

漢朝的民心,其實最關鍵的導向指標是錢。

漢朝初年,無為而治,持續近百年,對內致力於經濟建設,對外休兵養息,到文景之治時候,政府倉庫滿溢,串錢的繩子都腐壞斷裂,預示著漢朝的財帛之充足!

錢一直都很值錢,最後反應在民生上就是谷價低廉,雖然漢武帝時候大舉對匈奴作戰,讓國庫空虛,可是後續的經濟改革下,漢朝在漢宣帝時候,迎來了頂點!

“谷石五錢”一枚五銖錢可以買一石糧食,這樣的物價水平讓百姓滿足感達到頂峰。

可惜的是,漢武帝漢宣帝之後的漢朝是一日不如一日,朝局混亂。直接造成貪汙腐敗橫行,外戚轉權牟利,最後造成惡性通貨膨脹。

到了漢元帝時候。

“京師谷石二百餘,邊郡四百,關東五百,四方饑饉”

意思是,京城糧倉不過200餘石糧食,每個邊郡存量不過400石,關東地區存量也不到500石,這是官方數據,至於平民百姓的慘狀,想想就可知了。

人民大眾只要不餓死就不會造反也不會有異心,但是面對餓死的境地,難免需要改變!

由《長恨歌》談民心,西漢敗亡三根源,其中錢最重要

(王莽奪權惡性通貨膨脹是原因)

於是貨幣貶值,糧食不足,成了最後漢朝覆滅的根源,也成了王莽“受漢禪讓”的最主要條件之一。

作為改革派的王莽,想當然的希望恢復周朝時候的”井田制“妄圖人人有田,人人有糧,營造一個上古的大同世界,在改革之初,其實是深得民心的。

可是上古時代本就是儒家的幻想,一個私有財產成風,豪強遍地的時代,妄圖復古改制,革既得利益者的命,不過是作死舉動!

最後得民心的王莽,因為既得利益者的阻礙,造成了更進一步的經濟危機!

原本就貴的糧食,居然更是飛漲,最貴的時候,一斤黃金不過換二斛粟米、

老百姓日子還能過嗎?答案是不能過!

於是老百姓感覺自己被忽悠了,想起了漢朝時候的美好過往,然後人心突然就再次思念漢朝了。

由《長恨歌》談民心,西漢敗亡三根源,其中錢最重要

(王莽改革幣制恢復上古)

當萬民都期待變天的時候,更始皇帝劉玄出現了,雖然是一個放牛娃出生的傀儡,可是他卻代表了民心民意。

隨著更始皇帝的出現,越來越多的更始稱呼開始出現,綠林軍除了更始皇帝,還有更始將軍。

王莽一看都更始,也有樣學樣設置了更始將軍。

者更始到底什麼意思?

不過是更替後的新開始而已,懷念反思之後,眼看更始帝也不靠譜。

老百姓將希望寄託於下一個天下人的出現。

然後,一個位面之子劉秀應命而生,成了時代的救世主。

由《長恨歌》談民心,西漢敗亡三根源,其中錢最重要

(光武帝劉秀)

可是他的最大口號是什麼?

不是昆陽之戰的神蹟而是“詔復五銖錢進而與民更始”

劉秀的意思很明白的告訴天下所有人。

別懷念下一個更始了,我跟你們回到過去,更正錯誤,其實恢復漢武帝時期的五銖錢就是更正錯誤的最大舉措!

只有錢幣穩定了,物產充足了,人民生活好了,民心才會再次歸附。

劉秀深諳這一點,於是漢朝恢復了生命力。

其實無論古今,只要生活好了,日子好過了,誰又會有什麼抱怨?

所以民心這玩意就是用腳投票的產物,有一定群眾基礎的人佔便宜而已。如果王莽改制真成功了,真的為民,漢朝估計也就200多年壽命了。

由《長恨歌》談民心,西漢敗亡三根源,其中錢最重要

(劉秀成功了)

可惜的是,王莽玩脫線了,最後玩死了自己。

而後世又有一個想要恢復五銖錢的超級大玩家劉備。

致力於復興漢室,最後也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功業,不過沒有劉秀運氣好。

由此可見,雖然民心有隨朝代而動的慣性,可是在太作作死自己後,也不盡然如此,弄丟了就真的沒了。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淒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蜀先主廟-劉禹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