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长恨歌》谈民心,西汉败亡三根源,其中钱最重要

谈西汉强盛覆灭,直到复起,让我不由自主想到白居易千古名篇《长恨歌》。

长恨歌篇幅太长,附录之后难免有凑字数之嫌疑,就不复述了只说重点。

白居易的长恨歌其实是用汉皇的由头写当时的唐明皇。

其中爱恨情仇练成串之后,述说唐朝的命运同时,何尝不是说的汉朝。

由《长恨歌》谈民心,西汉败亡三根源,其中钱最重要

(长恨歌其实是民心歌)

同样以强大著称王朝,强汉盛唐,换角度看,真是殊途同归仿佛历史轮回。

长恨歌中,白居易用: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玉不早朝。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描述了无数百姓对于唐玄宗的意见和微词,他们责怪皇帝因为美人而不顾朝政,只不过这微词之下,民心依然还在,其实汉朝情况也一样,虽然抱怨良多,可老百姓内心深处还是觉得汉朝好。

随后白居易又用: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

由《长恨歌》谈民心,西汉败亡三根源,其中钱最重要

(安史之乱唐朝民心尽失)

表达了百姓被君王抛弃的恨,是啊,被抛弃的百姓不在被庇护,没有了庇护,又如何能生存。
然后,话锋一转,最后以“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表达了君王和百姓之间复杂的心情。

心向大汉的百姓,心向大唐的百姓,最后为何恨无绝期,不过是因为君王失德。

失去了德行的君王要复起,当捡回之前的德行。

然后刘秀出现了,捡回了汉朝的德行,这德行是什么?

不过五铢钱而已,五铢钱在那一刻不是钱币,而是无数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原本的汉朝失去了五铢钱的真实价值,最后也丢尽了民心,让王莽捡了便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的瓦解,常常由下至上。

可是单纯将五铢钱和汉朝兴亡联系到一起又显得偏僻而又单薄,五铢钱的作用是很重要,可是其它因素也很重要。

由《长恨歌》谈民心,西汉败亡三根源,其中钱最重要

(强大的汉朝)

汉朝的兴起和衰亡有几个根源有关。

第一:太后。

一般而言,在中国朝代中,太后代表的就是外戚的权利,而太后权利最大的时代,当属汉朝,原因很简单,汉朝国策以孝治天下。

就连皇帝的名字,都必须有孝字出现,汉孝文帝,汉孝景帝就是明证。

目的是为了用封建伦理道德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进而在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后形成一套系统成熟的理论,这理论的核心,是争斗所有国民的,为子女则在家孝顺父母,除外必然孝顺君王,为帝王者与朝孝顺父母,必然也善待自己的子女(臣民)。

由《长恨歌》谈民心,西汉败亡三根源,其中钱最重要

(汉朝提倡孝道)

这样的论调和德行展示,是汉朝强盛的根源,有时候也是汉朝政局不稳定的根源。

直接结果就是,汉朝政局因为太后的好坏而不断变化,太后好汉朝就好。

比如汉景帝时候的窦太后。

太后不好汉朝政局就不好,比如末年的太后王政君,直接将汉朝大权交给了王莽。

汉朝唯一没有太后干政的两个时代,一个是汉武帝时期窦太后去世之后,一个是汉宣帝时期。

汉武挥鞭和宣帝中兴,都是汉朝最强盛时期,文景之治则是太后英明的时期。

说完太后,在说个笑话!

古今最将孝字挂在嘴边的是一个大家想不到的人,那就是慈禧太后。

她的谥号是:“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乱国最甚者,封号最多,表明功夫最深,由此可见太后好坏之别,对国家的影响。

由《长恨歌》谈民心,西汉败亡三根源,其中钱最重要

(西汉和匈奴纠缠一生的对手)

第二:匈奴

汉朝和匈奴可谓一对生死冤家,汉朝兴起时候,匈奴也在冒顿单于带领下崛起。

因为特有的游牧民族属性,让汉朝在初开始苦不堪言,最后历经刘邦吕后文景之治的隐忍,终于在汉武帝时候,开始了全面反击战的序幕,随后就是长期持续百来年的拉锯战。

匈奴被连续打击,进而分裂,成了南北匈奴,可是他们对汉朝的威胁一直没有消除过,更是在此消彼长之间,决定了替代汉朝的王莽政权的生死,要不是王莽胡乱施为的对外政策,弄的匈奴反目,也不会在内忧外患之下,灭亡,让刘秀捡便宜。

汉朝和匈奴的战和关系,决定了无数汉朝的内政外交,进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由《长恨歌》谈民心,西汉败亡三根源,其中钱最重要

(汉武帝时代所有大事都是为了抗匈奴)

影响之深远由国策变化可见!

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消弱诸侯国加强中央集权,除了是君权需要之外,更是对抗匈奴战争需要集合国家力量的需要。

桑弘羊弄的经济改革,盐铁专营除了遏制豪强势力之外,其实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财政收入增加,便于对匈奴作战。

汉朝兴亡离不开匈奴,外忧的好处就是让国家时刻警惕,可是外忧没有了,内部必定生乱,这就是所谓的居安思危吧。

由《长恨歌》谈民心,西汉败亡三根源,其中钱最重要

(汉朝五铢钱,民心风向标)

第三:也就是最关键点,钱的作用。

汉朝的民心,其实最关键的导向指标是钱。

汉朝初年,无为而治,持续近百年,对内致力于经济建设,对外休兵养息,到文景之治时候,政府仓库满溢,串钱的绳子都腐坏断裂,预示着汉朝的财帛之充足!

钱一直都很值钱,最后反应在民生上就是谷价低廉,虽然汉武帝时候大举对匈奴作战,让国库空虚,可是后续的经济改革下,汉朝在汉宣帝时候,迎来了顶点!

“谷石五钱”一枚五铢钱可以买一石粮食,这样的物价水平让百姓满足感达到顶峰。

可惜的是,汉武帝汉宣帝之后的汉朝是一日不如一日,朝局混乱。直接造成贪污腐败横行,外戚转权牟利,最后造成恶性通货膨胀。

到了汉元帝时候。

“京师谷石二百余,边郡四百,关东五百,四方饥馑”

意思是,京城粮仓不过200余石粮食,每个边郡存量不过400石,关东地区存量也不到500石,这是官方数据,至于平民百姓的惨状,想想就可知了。

人民大众只要不饿死就不会造反也不会有异心,但是面对饿死的境地,难免需要改变!

由《长恨歌》谈民心,西汉败亡三根源,其中钱最重要

(王莽夺权恶性通货膨胀是原因)

于是货币贬值,粮食不足,成了最后汉朝覆灭的根源,也成了王莽“受汉禅让”的最主要条件之一。

作为改革派的王莽,想当然的希望恢复周朝时候的”井田制“妄图人人有田,人人有粮,营造一个上古的大同世界,在改革之初,其实是深得民心的。

可是上古时代本就是儒家的幻想,一个私有财产成风,豪强遍地的时代,妄图复古改制,革既得利益者的命,不过是作死举动!

最后得民心的王莽,因为既得利益者的阻碍,造成了更进一步的经济危机!

原本就贵的粮食,居然更是飞涨,最贵的时候,一斤黄金不过换二斛粟米、

老百姓日子还能过吗?答案是不能过!

于是老百姓感觉自己被忽悠了,想起了汉朝时候的美好过往,然后人心突然就再次思念汉朝了。

由《长恨歌》谈民心,西汉败亡三根源,其中钱最重要

(王莽改革币制恢复上古)

当万民都期待变天的时候,更始皇帝刘玄出现了,虽然是一个放牛娃出生的傀儡,可是他却代表了民心民意。

随着更始皇帝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更始称呼开始出现,绿林军除了更始皇帝,还有更始将军。

王莽一看都更始,也有样学样设置了更始将军。

者更始到底什么意思?

不过是更替后的新开始而已,怀念反思之后,眼看更始帝也不靠谱。

老百姓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个天下人的出现。

然后,一个位面之子刘秀应命而生,成了时代的救世主。

由《长恨歌》谈民心,西汉败亡三根源,其中钱最重要

(光武帝刘秀)

可是他的最大口号是什么?

不是昆阳之战的神迹而是“诏复五铢钱进而与民更始”

刘秀的意思很明白的告诉天下所有人。

别怀念下一个更始了,我跟你们回到过去,更正错误,其实恢复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就是更正错误的最大举措!

只有钱币稳定了,物产充足了,人民生活好了,民心才会再次归附。

刘秀深谙这一点,于是汉朝恢复了生命力。

其实无论古今,只要生活好了,日子好过了,谁又会有什么抱怨?

所以民心这玩意就是用脚投票的产物,有一定群众基础的人占便宜而已。如果王莽改制真成功了,真的为民,汉朝估计也就200多年寿命了。

由《长恨歌》谈民心,西汉败亡三根源,其中钱最重要

(刘秀成功了)

可惜的是,王莽玩脱线了,最后玩死了自己。

而后世又有一个想要恢复五铢钱的超级大玩家刘备。

致力于复兴汉室,最后也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功业,不过没有刘秀运气好。

由此可见,虽然民心有随朝代而动的惯性,可是在太作作死自己后,也不尽然如此,弄丢了就真的没了。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蜀先主庙-刘禹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