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沒有李小龍,就沒有功夫電影?

說到功夫電影,其實在李小龍之前就已經有了,在上世紀60年代,邵氏電影的著名導演張徹和胡金銓便是因為武俠電影而建立了自己在華語電影中的地位,當然他們的電影更偏重於武俠,而非功夫,但是這個時候已經有功夫電影的雛形了。只是在這些影片中,演員的打鬥動作設計主要來源於兩個方向,一個是傳統的戲劇動作,一個是民間傳統的雜技。這些動作設計並不是以真實的打鬥為依據的,也沒有吸取現代搏擊技術的原理。這其中最具有參考意義的便是在胡金銓執導的武俠電影《大醉俠》中擔任動作指導的洪金寶,現在洪金寶已經是香港電影中的大佬級人物,而在當年,動作指導還不算非常重要的職務。

洪金寶是京劇大師于占元的徒弟,和洪金寶同為師兄弟的還有成龍、元彪、袁和平等人。他們的打鬥動作理念最初的時候主要是來自於京劇的武戲,同時他們也都有一定的套路功底,所以他們的打鬥動作更接近於傳統套路、雜技、戲劇的動作融合。然而這所有的融合中,唯獨缺了一樣最重要的實戰。然而在李小龍沒有迴歸香港之前,這些人牢牢的佔據了電影中動作設計的市場,而從電影理念本身的進化角度而言,這種設定也完全符合規律,畢竟京劇的武打動作、雜技等都非常的成熟,相互結合後,形成電影語言,也更符合當時的電影市場需求。

假如沒有李小龍,就沒有功夫電影?

在上世紀70年代初的時候,武俠電影已經成為了香港電影市場中的主力軍,這個時候在好萊塢已經發展多年的李小龍開始謀求回香港發展,而香港的電影公司,也渴望著有新的電影理念的輸入。在各種巧合下,李小龍決定返港發展。這個時候的李小龍雖然被香港電影界的人士所看重,但是人們依然無法估量李小龍能夠帶來的效應,而邵氏的邵逸夫等人,仍然以香港傳統電影人的理念來對待李小龍,這自然很難說服李小龍留在邵氏發展。在幾經考察後,最後李小龍決定與由邵氏出走的鄒文懷建立的嘉禾影業合作,並相繼推出了《唐山大兄》、《精武門》等電影,這些影片因為打鬥均以寫實為主,所以使得李小龍在當時的香港電影市場一戰成名。

假如沒有李小龍,就沒有功夫電影?

李小龍在香港電影圈的發展優勢,除了他本人是一名格鬥武術家外,最主要的還有他在好萊塢積累的電影經驗也給了他很大的幫助。當時好萊塢的電影理念本身就領先於香港電影,但是當時的好萊塢對李小龍的功夫理念卻理解的不是很到位,這個時候的香港又已經興起了武俠電影的熱潮,所以在這個情況下,李小龍回到香港發展,一方面是他武術家的身份,一方面是他在美國積累的電影理念,這些都因為李小龍回到香港發展,而產生了一加一遠大於二的化學反應。無論從功夫電影本身,還是李小龍本人的偶像身份,因為特殊的元素的疊加,而引發了巨大的轟動效應。

假如沒有李小龍,就沒有功夫電影?

這種轟動效應迅速地轉化成了明星效應和偶像效應,在李小龍去世之前,這種效應還沒有釋放徹底,因為最終李小龍從一個電影明星,演化成了一個文化符號。這在整個功夫電影巨星的序列中,是無人能及的,如果要將功夫明星排一個梯隊,李小龍自己能夠獨佔一個超級巨星的梯隊,而成龍和李連杰緊隨其後的排在功夫巨星梯隊,其後才是甄子丹、吳京等人。

之所以能夠產生這樣的效應,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結果。所謂天時,是因為當時的華語電影在商業片領域急需一個屬於自己的標籤,而武俠功夫電影則是華語電影中最具特色的一種類型片,而說到地利,便是李小龍本身出生在香港,加上他闖蕩好萊塢的經歷,以及他本人武術家的身份,使得他回到香港本身就具有一種效應,而人和便是李小龍自身的功夫素養,他在功夫電影中所表現出的,對於搏擊,對於格鬥的認識,是其他的功夫明星遠遠所不具備的。李連杰和袁和平的組合可以把動作打的和漂亮,成龍則是可以把動作打的很幽默,很具有視覺張力,但是如果說到搏擊的技術和理念,他們都無法和李小龍相媲美。

假如沒有李小龍,就沒有功夫電影?

所以李小龍猝然離世之後,很多人渴望能夠找到李小龍的替身,以延續李小龍神話。無奈的是,雖然他們能夠模仿李小龍的標誌性動作,但是觀眾們一眼便能夠看出其中的差別,這種差別不是長相,不是身份,而是在搏擊時,那種對於整個場景掌控的自信心。李小龍在完成這些場景時,總是能夠自然地,讓人信服地感受到他動作的力量,感受到他的那種信心,這是他在大銀幕上關於功夫最大的魅力。

假如沒有李小龍,就沒有功夫電影?

假如沒有李小龍的出現呢?功夫電影可能會發展緩慢,因為如果沒有李小龍的衝擊,香港的傳統武俠片還會沿著邵氏的老路一直走下去。即使是在李小龍出現之後,邵氏的武俠電影依然是按照他們的節奏在發展。當然李小龍的出現,使得他們的作品變得更加的精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到更多的觀眾。而之於後來的李連杰和成龍的成功,則就是個未知數了,在李小龍去世之後,成龍一度被當作李小龍的替身來打造,這個過程中成龍是痛苦的。因為他根本無法在大銀幕上找到李小龍的表演節奏,之後幾年後,成龍才通過《蛇形刁手》、《醉拳》等電影,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風格。成龍的幽默功夫片,一方面是借鑑好萊塢,一方面是進一步發掘動作電影的其他可行性。

假如沒有李小龍,就沒有功夫電影?

但是如果沒有李小龍的存在,成龍也就不存在“李小龍替身”一說了,而憑藉成龍和洪金寶等人的關係,他依然能夠在香港功夫電影圈混得風生水起。而成龍的喜劇功夫風格,本來也和李小龍的關係不大,所以成龍的出現依然是有可能的。但是有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如果李小龍不出現,華語功夫電影的盛世很有可能會推遲,甚至是不會出現。

假如沒有李小龍,就沒有功夫電影?

因為沒有李小龍,就很難有功夫電影的國際市場。相對李小龍而言,後來成名的功夫明星,他們都不具有在電影和武術領域雙重的國際視野,這也很難使得功夫電影有機會給好萊塢,給西方國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香港呢,功夫電影依然會以一種傳統套路和雜技戲曲動作雜糅的方式呈現,這種方式同樣不會讓功夫電影產生極大的轟動效應。

而這些都是李小龍給華語功夫電影所帶來的貢獻,他以一己之力,在恰當的時間和市場中,將功夫電影推向了世界,從此功夫電影成為華語電影在世界上的一張名片,而李小龍是功夫電影的最佳代言人。所以功夫電影雖然沒有李小龍也依然存在,但是註定不會如此的輝煌。就好像李小龍如果在上世紀70年代初不回香港發展,他依然會成就一番事業,但是他註定不會如此偉大一樣。​

假如沒有李小龍,就沒有功夫電影?

這就是李小龍對於功夫電影的意義,他不是從無到有,而是為功夫電影賦予了精神層面的內涵,這種成就讓李小龍成為了一名武術家而不是藝術家,最終李小龍成為了一個時代文化的符號和標誌,這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偉大,也是功夫的偉大,電影的偉大,只是這些在李小龍身上得到了恰到好處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