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的革命性變化:讓全球中小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成為可能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郭芳 | 進博會現場報道

11月5日下午,在第二屆進博會現場,來自全球的政商精英在“數字化時代與電子商務創新發展”論壇上來了一場頭腦風暴。

電商讓全球中小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成為可能

“電商革命性地改變了一些情況,去年雙11的銷售達到了300億美元。”國際貿易中心執行主任阿蘭查·岡薩雷斯在論壇上說,“我們要保證每一個人都能加入到這個革命性的變化當中來。”

“電商確實帶來了一種革命式的變化。” 歐萊雅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讓·保羅·安鞏呼應說。“我們可以看到電商已經成為中國的真正常態化的現象,同時中國也有最大的電商消費群體,而且它的到來是在一個合適的時點上,因為中國的經濟想要去做一個消費拉動的轉型,電商比其他的行業能夠更好地助力這樣的轉型。”

據讓·保羅·安鞏介紹,歐萊雅現在幾乎40%的銷售都是來自於電商,“在中國市場,我們這方面是發展最好的領頭羊。”

“我們的經濟和產業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技術進步在推動經濟的一些形態,包括生產的模式、方式都在被改造。我們在這樣的一個非常複雜的電商行業裡頭需要去開展更密切的合作。” 匈牙利外交與對外經濟部長西雅爾多在論壇上表示,

通過電商來促進跨境的貿易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讓他們能夠更多地參與國際市場,可以降低進入國外市場的成本。

事實正是如此。意大利外交與國際合作部長迪馬約在論壇上透露,今年有60家意大利企業參加進博會,都是中小企業,非常看重中國市場。他們願意把意大利的時尚、服裝、農產品等等帶入中國市場。

迪馬約說,意大利政府正通過一系列便利舉措努力促進其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其中電子商務是關鍵領域。

據其透露,進博會期間,他們與京東簽署諒解備忘錄,在京東開設意大利館,提供一個意大利品質生活的消費平臺。

“數字化商業的發展,使包容性被進一步實現。”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在論壇上分析說,原來只有大公司可以利用技術,今天數字技術可以被更多的小公司享有,原來只有大企業才能夠想到方法進入中國這麼巨大的市場,今天有了電子商務,使得遠在世界各地的農場主和商家都可以通過商業的方式,在中國以及全球其他市場找到機會。

“很多中小企業,如果單獨讓他們來中國開拓市場,怎麼樣能夠低成本地進入到這麼一個巨大的市場並且能夠獲得一個非常具像的發展機會?今天通過互聯網推動消費市場,同時建設商業、物流、金融的基礎設施,使得海外的商家進入到中國,不僅能夠把貨物賣到中國,而是真正進入到中國的每個家庭。”張勇說。

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者、倫敦政經學院教授皮薩里德斯看來,電子商務的增長對交易產生如此影響的原因正是它降低了貿易的成本。“在數字平臺上的搜索成本明顯低於在現實空間中,尤其是當我們考慮到一個國家的偏遠地區和國際交易的時候更是如此。”他引用阿里巴巴集團的數據稱,與沿海城市相比,在中國偏遠地區電子商務所佔的交易比例更大,電子商務擴張使中國的偏遠地區獲得以前只提供給沿海中心城市居民的商品。

失業和分配不均問題怎麼辦?

然而,論壇上的另一位嘉賓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提出了擔憂:人工智能、數字化的變革,可能會給就業帶來的負面影響怎麼辦?數字化革命會不會進一步擴大收入和財富分配的不均衡?如何對沖和解決它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

“數字技術的一個特點,是規模經濟,帶來經濟上的集中。”蔡洪濱舉例,全球市值最高的五個公司僱傭了全球差不多一百萬人,但是他們的總市值超過了4萬億美金。亞馬遜的市值是沃爾瑪的兩到三倍,但沃爾瑪僱傭的員工是亞馬遜的四到五倍。“這裡面涉及到收入不均衡的問題,就是由我們的數字化帶來的。”

在蔡洪濱看來,數字化技術對於就業和財富集中的影響必須要提高警惕。

對於蔡洪濱所提出的擔憂,論壇上的多數嘉賓持較為樂觀的態度。

張勇坦言,技術對商業和社會的影響不可阻擋。“但如何用好這個技術為社會帶來正能量、帶來價值,完全在於如何運用技術和你的初心、願景。”在他看來,一些平臺企業創造了很大的生態系統,已經很難用一個企業單獨的員工和他支配的財富來衡量。以阿里巴巴為例,阿里巴巴的員工是11萬人,過去一年創造的就業機會是4200萬,中國因為整個電子商務的發展帶來快遞行業的發展和就業人口的增長。“也許舊的職業消失了,但是新的職業出現了。”

而在阿蘭查·岡薩雷斯看來,這個過程中會有消極的一面,但也有新的就業創造出來,我們需要思考他們的再就業。一些國家在採取一些政策。例如,丹麥2%的GDP用來促進有活力的勞動力市場,去幫助失業人員再上崗。而美國只有GDP的0.1%花在這方面。

“從全球化的角度講,最大的問題就是數字化的鴻溝。”這是阿蘭查·岡薩雷斯焦慮的問題,“目前至少全球有一半的人還沒有接入到寬帶,在歐洲英特網接入率是95%,在美國是90%,但在最不發達的地區尚不到13%,我們需要非常高質量的基礎設施。”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已經走在前面。

“這幾年通過市場的驅動,中國海關的數字化能力獲得了高速的發展。在3年以前,我們雙11的500萬單保稅進口商品要花50幾個小時才能夠通關完成,去年花了不到5個小時。”張勇說,在走向這樣的一個全面數字經濟的時代,基礎設施的建設非常重要。目前,全國20多個保稅口岸都完成了數字化能力的建設。

“當然,這種新的商業形式也需要全球的規則。美國、中國、歐盟都在規則制定方面一直不停地努力。所有的WTO成員都應該要加入進來,因為他們都要共同制定針對未來的這些全球規則,如果沒有這樣的規則,這個市場就會分崩離析。”阿蘭查·岡薩雷斯呼籲。

編審 | 張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