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綺參與的這檔綜藝,就是一部大型社交避坑指南

張雨綺參與的這檔綜藝,就是一部大型社交避坑指南

週末空閒抽空看了新綜藝《各位遊客請注意》,簡直讓我目瞪口呆。

張雨綺、陳學冬等5位明星帶領10位素人,開始一段同吃同住同玩的旅程。別看是一段浪漫的旅程,卻發現其實是一段大型人性考驗節目。

張雨綺參與的這檔綜藝,就是一部大型社交避坑指南

社交,是每個人的必修課,但參與者眾多,及格者寥寥,大家都很焦慮。

節目一開始,陳學冬就神預言:“群裡聊的非常的熱絡,見面就一定十分的尷尬,現在年輕人都是這樣。”

張雨綺參與的這檔綜藝,就是一部大型社交避坑指南

事實證明,這已經不單單是一場旅遊綜藝,這是所有人都值得一看的社交避坑指南。看完綜藝,我想和你分享3點感受。

01

每個人都有心理邊界,不要輕易突破

陳學冬團隊裡有一位賢賢,24歲的法律學碩士,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一開場他就說了兩句雷人的話:“今天達成兩件事,第一件:讓男明星加我;第二件:蹭男明星熱點。”

張雨綺參與的這檔綜藝,就是一部大型社交避坑指南

而且他對明星的隱私非常好奇:明星要吃飯嗎?明星要喝水嗎?

張雨綺參與的這檔綜藝,就是一部大型社交避坑指南

在後來分房間的時候,他明確表示想和陳學冬一起睡,原因就更讓人大吃一驚:想看看明星私下真實的一面。

張雨綺參與的這檔綜藝,就是一部大型社交避坑指南

陳學冬一臉恐慌,說“你想幹嘛?”,他沒有直接同意或拒絕,但是面部表情就已經說明一切:他不想和賢賢一起睡。

後來陳學冬寧願和打鼾聲超大的退伍兵哥哥一起睡,也要拒絕這個跟自己極其親切的賢賢。

其實我能理解陳學冬的心情,雖然上旅遊綜藝也是藝人的工作,但是畢竟相對輕鬆,而且面對素不相識的素人,出於隱私的保護,誰也不願意跟一個對自己很好奇的人一起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邊界,那是自己安全感的來源,也是我們的底線。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指出,人和人的關係有四種距離。由遠到近分別是:

公共距離:3米之外;

社交距離:1-3米;

個人距離:0.45-1米;

親密距離:0.15-0.45米。

跟沒那麼熟的人打交道,我們一般都侷限在公共距離和社交距離。關係再好,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叫分寸。

張雨綺參與的這檔綜藝,就是一部大型社交避坑指南

情感的經營,要經歷時間的沉澱。像賢賢這樣上來就打探別人隱私,還要和他一起睡覺的,難免會讓人覺得尷尬。

有些時候,我們之所以會覺得有些人惹人厭煩,或者太過於自來熟,不是因為他們是壞人,而是因為他們真的忽略了邊界,讓人感到自己被侵犯。

有個成語叫做“過猶不及”,很好地詮釋了什麼是邊界感。對人和事物保持合理的距離,是人應有的修養。

02

不要打著成長導師的旗號,去教育你不瞭解的年輕人

節目中有這麼一個片段讓我印象很深:張雨綺和團友一起吃飯時,大家都開始diss小麻雀。

小麻雀是誰呢?是一個話特多的劍橋社會學女博士,因為總是不停地說話,所以人送外號“小麻雀”。

張雨綺參與的這檔綜藝,就是一部大型社交避坑指南

無論是坐車坐船,還是按摩參觀,她的嘴巴都沒停下來過,一會和隊友開玩笑,一會搶導遊的飯碗給大家介紹景點,讓人興致全無,根本聽不下去。

張雨綺參與的這檔綜藝,就是一部大型社交避坑指南

僅僅3天,大家就對她過分旺盛的表達欲和不合理的表達方式極其不滿,在飯桌上開始了一致討伐,明明知道大家都不喜歡小麻雀,卻都同意玩“最不喜歡誰”的遊戲。

張雨綺參與的這檔綜藝,就是一部大型社交避坑指南

大家基本上都選擇了小麻雀,有人說她話多,有人說她情商低,就連舍友都忍不住對她進行吐槽,大家對她展開了一場集體圍攻,把她的缺點進行了360度立體的展現。

到最後,張雨綺等吐槽舒服了,小麻雀終於忍不住開始痛哭流涕。一群平均年齡30+的成長導師,對一位95年的在校大學生展開了圍攻。在一堆攝像機和社交媒體面前,給了一個女孩最下不來臺的傷害,這是讓她終生難忘的自尊心的暴擊。

張雨綺參與的這檔綜藝,就是一部大型社交避坑指南

小學生遭遇校園霸凌,成年人也有赤裸裸的排外。

他們的解釋是:你覺得自己沒問題,是因為沒人指出來。人應該在合適的場合說合適的話,大家給她提出建議是為她好,這是她應該經歷的成長。

張雨綺參與的這檔綜藝,就是一部大型社交避坑指南
張雨綺參與的這檔綜藝,就是一部大型社交避坑指南

是不是很多人也對你說過同樣的話?總有一些人,站在年齡的制高點,對你指手畫腳。他們對看不慣的事物,會本著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向你施加過來人的經驗。

他們不知道的是,小麻雀從小出國,從小被排擠,導致她形成了討好型人格,特別怕被團體忽略,被大家遺忘,所以才會不停地說話博得大家的關注和認同。

張雨綺參與的這檔綜藝,就是一部大型社交避坑指南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有這麼一句話:“每當你要批評別人,要記住,世上不是每個人都有你這麼好的條件。”

這個時代從來成長專家很多,也不缺所謂的心靈捕手和雞湯大師,真正缺少的,是設身處地站在別人角度思考、具有同理心的夥伴。

03

沒有人應該為你的情緒化買單

好好的一檔綜藝節目,硬生生成了面部表情處理鑑別現場。

控制得好,於細微之處迅速調整表情,外人根本看不出內心的波瀾起伏。控制得差的,就絲毫不掩飾自己的喜怒哀樂,全部坦然地表現在臉上。

這不叫真性情,這叫情緒化。

張雨綺參與的這檔綜藝,就是一部大型社交避坑指南

陳學冬團隊的賢賢,就是典型的情緒化晚期患者。

看到陳學冬給女生買飲料不給自己買,不高興;

看到大家扎堆買紀念品不理自己,一個人坐著生悶氣;

陳學冬不同意他挨著謝依霖坐,直接甩臉出門;

聽到夥伴說自己兩面派,差點在飯桌上吵翻天。

陳學冬對他的評價是:太情緒化。說得直白點,就是不成熟,太任性。

張雨綺參與的這檔綜藝,就是一部大型社交避坑指南

其實,直面情緒是每個人畢生的課題。每個人都有情緒,不當的情緒排解,不僅會給別人造成傷害,也容易讓別人對自己產生誤解。

情緒化的人就像是一塊烏雲,只要與TA相處,就得時刻擔心就要下雨,更要命的是,長期被陰晴不定的環境籠罩,周圍人的心情也會隨之陰沉。

沒有人應該為你的情緒化買單,也沒人有義務看你那張臭臉,大家都不是情緒化患者的垃圾桶。

在蔡康永的情商課裡,第一課講的就是直面情緒。

他說:“所謂的高情商,就是我們承認自己是一個有情緒的人,也接受別人是有情緒的人。我們不用情緒去困擾別人,不去綁架別人,讓別人跟我們相處起來,才會感覺到如沐春風,會覺得舒服。這才是真正的暢快做自己。”

你控制情緒的能力,決定了你發展的上限,千萬別讓它束縛了你前進的腳步。

其實,社交就是一面鏡子,折射出每個人的行為。只有通過別人,我們才能找到那個並不盡如人意的自己。

社交這條路上,沒有滿分,只有修行。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讓自己最滿意、讓別人最舒服的人。

- THE END -

嗨,小夥伴們,我是薇安姐。我寫的文章都來自於我自己多年的學習和工作經驗,溝通,情商和人生智慧也都出自於我的體會。

可以關注:薇安說,在薇安說後臺回覆“成長”二字,你將會得到一本經典文集——《高情商的成功之路》。這本文集是薇安經典的原創文章精選,有超過上百萬人閱讀,這些文章深受讀者喜愛。

如果你想獲得更快速的成長,少走彎路,這本書一定值得你看!

張雨綺參與的這檔綜藝,就是一部大型社交避坑指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