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融合 即將迎來“甜蜜期”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記者 | 荊文娜

長期以來,醫療機構不能養老、養老機構不能看病的“醫”“養”“兩張皮”現象,導致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老年人健康養老需求。當前,以醫療為保障、康復為支撐的“醫養結合”模式越來越受到老年人歡迎。

業內人士認為,為推動“醫”和“養”的融合,應支持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在政策上,符合條件的可納入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定點範圍,鼓勵執業醫師到養老機構設置的醫療機構多點執業。在形式上,有條件的養老機構可以開辦自營的醫療服務機構,還可以與醫院建立合作關係。

2015年,我國啟動醫養結合工作。當前,全國設立了90個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市,各地陸續出臺了省級實施意見,22個省份設立了省級試點單位。截至目前,全國共有近4000家醫養結合機構(指兼具醫療衛生資質和養老服務能力的醫療機構或養老機構),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建立簽約合作關係的約2萬多對。

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副司長蔡菲曾表示,發展醫養結合對於促進實現健康老齡化、建設健康中國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多部門合力,不斷完善政策體系,積極探索,目前,主要形成了4種醫養結合模式。

一是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簽約合作。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12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與轄區日間照料機構簽訂了健康管理服務協議,將老年人的預防保健、健康管理、醫療衛生、康復護理、生活照料、心理健康等項目落到了實處。

二是養老機構設立醫療機構。天津市鼓勵有條件的養老機構內設醫務室、護理站,利用差別化補貼政策,鼓勵醫養結合機構收住失能老人,目前全市近60%的床位主要收住失能老人。

三是通過建設老年病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安寧療護中心,綜合醫院設立老年病科,鼓勵醫療資源豐富地區的部分二級醫院轉型為康復、老年護理等接續性醫療機構或增設養老機構,多種形式實現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融合發展。重慶一所醫院建立了集醫療、護理、康復理療為一體的青槓老年護養中心。

四是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為社區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門醫療服務。江蘇省創新家庭醫生服務模式,推出個性化的“私人定製”菜單式服務包,滿足老年人居家護理服務需求。

醫養結合政策實施以來,很多老年人的常規疾病在養老機構即可解決,無需去大醫院擠佔資源,一舉兩得。不過,摸索過程中也發現一些現實問題,其中,申請醫保定點難成為很多醫養結合機構的普遍性問題,申請流程長、驗收環節複雜等成為讓這些機構頭疼的事情。

值得期待的是,針對近年來各方反映較多的制約醫養結合發展的堵點和難點問題,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民政部等多部門研究制定的《關於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已於9月11日國務院第64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並擬於近期由多個部門聯合印發。

《意見》提出了強化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銜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優化保障政策、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五方面的內容。面對醫養機構供給不足,《意見》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醫養結合機構,支持社會辦大型醫養結合機構走集團化、連鎖化發展道路。並鼓勵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作為投資主體舉辦醫養結合機構。

同時,《意見》指出,各地要優化醫養結合機構審批流程和環境。養老機構舉辦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的(不含急救中心、急救站、臨床檢驗中心、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港澳臺獨資醫療機構),設置審批與執業登記“兩證合一”。醫療衛生機構利用現有資源提供養老服務的,涉及建設、消防、食品安全、衛生防疫等有關條件,可依據醫療衛生機構已具備的上述相應資質直接進行登記備案。

此次《意見》還明確指出,要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的能力,普及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健康檔案。鼓勵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養老服務,整合資源,重點加強護理院、老年專科、臨終關懷機構等,或派出分支機構進駐養老院。加強健康知識的普及和健康行為的培養。要對所有影響健康的因素進行綜合、系統的干預,通過專業、便捷的社會化服務,幫助老年人改善自身的健康狀況。

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表示,圍繞《意見》內容,各地區在發展醫養結合時,應著重加強社區和農村醫養結合的補短板工作。同時要進一步提高醫養結合的服務質量,積極深化醫養簽約服務。這意味著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合作將會更加緊密,基層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將成為促進“醫養結合”發展的關鍵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