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奇快的中國戰機:追蹤它十分困難 更別說識別了

利刃/東風破

在我空軍的裝備序列中,有一款很少有人知道,卻無比熟悉的戰機,自從其裝備以來,已經無數次利用其優勢出色完成任務,它就是殲偵8F高空高速偵察機。

速度奇快的中國戰機:追蹤它十分困難 更別說識別了

說他很少有人知道,主要是其用途特殊,我們都知道世界各空軍強國,都普遍裝備了殲擊機、攻擊機、預警機、轟炸機等等。但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作為三軍作戰指揮的核心要素之一(C4ISR體系),偵察始終都是最為重要的一環。所以,在歷次戰爭和戰役中,偵察都是決勝的關鍵之一,也正因此,速度快效果好的偵察機,類似於美軍的SR-71那樣的偵察機,在曾經的一段時間裡,就是世界各空軍強國著重發展的機型之一。

速度奇快的中國戰機:追蹤它十分困難 更別說識別了

偵察,是空軍作戰飛機的老本行之一,從飛機飛上天的那一刻起,偵察就見證了空軍的發展壯大,直到現代戰爭起決定意義的今天。一戰時期,當各國空軍的飛機還不具備作戰能力時,飛機的最主要用途就是偵察;在二戰時期,偵察機的作用被視為太平洋戰爭的最關鍵鑰匙,著名的中途島戰役,恰恰是日軍偵察機在關鍵時候掉鏈子,而美軍偵察機在茫茫大海中卻尋找到了正在糾結換炸彈還是換魚雷的日本航母,最終成為整個戰役的勝負手,更成為整個二戰的轉折點之一;二戰以後的冷戰,更讓偵察機的發展成為了頂峰,美軍在此期間發展的U-2、SR-71、RA-5C等等著名的偵察機,其知名度已經超出了武器裝備的範疇,大名鼎鼎的U2樂隊就是以此為命名。

速度奇快的中國戰機:追蹤它十分困難 更別說識別了

我國長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首先搭起的還是傳統的戰鬥機、轟炸機等等架構,對於戰術偵察力量來說並不是很重視,雖然創造了使用地空導彈擊落偵察機的先河,但是並沒有那個技術實力和資金髮展專用的或者是改造一款專用的偵察機出來。直到殲偵8F出現以後。我軍自從擁有了殲8平臺以後,雖然主要還是作為殲擊機使用,但是由於設計和生產能力的問題,導致殲8自從服役以來就陷入了落後的境地,殲8系列的優勢在於高空高速,這是二代機的性能,三代機強調的是瞬間/穩定盤旋能力和中低空機動能力。面對周邊國家和地區普遍裝備的三代機,我軍雖然也有Su-27和殲11系列,但是在當初那個年代,我軍堪用的殲擊機數量實在是太少了,所以儘管殲8系列的性能比不上敵人手裡的F16,但主要任務,依然還是進行制空權的爭奪。特別是在那些年,我們很多的軍迷,都對F-16大戰殲8進行過無數次的模擬,這也算是當年的一個副產品和熱點話題吧。

速度奇快的中國戰機:追蹤它十分困難 更別說識別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軍可用的三代機越來越多,之後更是開始服役四代機。也正是在此時,我軍裝備的各類老舊型號飛機開始大規模退役,早已超期服役的殲6系列自不必說,殲7的部分早期型號也退役了,強5全面退出現役。當然代表落後戰鬥力的殲8I(機頭進氣,俗稱殲8白)也在此時徹底退役,部分殲8II系列開始改造,使其具備超視距攻擊能力,利用其高空高速能力,成為一款優秀的截擊機。其實截擊任務才是殲8II設計的初衷和最應該出現的位置,後期改裝後加裝了遠距離空空導彈,也算是圓了當初的夢吧。

但其實還為截擊機也並不是最適合殲8的方案,畢竟當年我軍在超遠距離空空導彈的研製上還是一片空白,中距空空導彈勉強可以達到要求,但剩餘動能不足,殲8本身的機動性和落後的航發也始終制約著它的截擊性能。好在殲8本身的氣動設計又一次幫了大忙,空軍認為殲8II最適合發揮能力的地方,就在於其高空高速能力,這項能力特別適用於改造為偵察機。我軍在1980年代就提出用殲8白來改造偵察機,並進行了試驗和生產,由於當年正值聯合對抗前蘇聯的蜜月期,因此我國從西方弄到了很多技術,其中就有殲偵8所需要的偵察設備。包括美國仙童公司和當時的聯邦德國MBB公司聯合研製的KA-112A戰術偵察系統,其中有戰術偵察吊艙、照相吊艙、相機等一系列設備,統統被安裝在了殲偵8的機腹下。該吊艙的可見光條件下照相偵察能力極強,可以在兩倍音速、高度18000米的條件進行照相偵察,可攜帶600米長的膠捲,拍攝550幅照片。一次照相的幅寬達到航線兩側80公里,長度640公里範圍。成像清晰度是世界最高水平,在35公里距離上可判別坦克的型號,在70公里距離上可判別中小型飛機的型號,在140公里距離上可判別大型飛機的型號。我國後來還為該相機自主研製了動態圖形儀等後期判讀配套系統,能夠快速準確的連續判斷全航路照片,並形成動態影像。有了這樣的偵察裝備,殲偵8可謂如虎添翼。

其後的改進,就是使用殲8II型作為基礎進行偵察機的改進,照相機和偵察設備也逐步升級,最終的型號,正是我們現在偶爾能看到的殲偵8F,其以2.2馬赫的速度經常掠過需要偵察的前線,偶爾還能從對方的報道中驚呼這樣的飛機根本無法追蹤,更別說識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