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年前的“乡约”民俗,你的家乡还保留多少?

人们常说,宋元明清是近古。

近古的意思,就是指很多习俗、文化与制度都与近现代接近,或者说,咱们现在的很多传统大部分也是从近古时代传下来的。

800年前的“乡约”民俗,你的家乡还保留多少?

众所周知,中国熟人之间见面第一句喜欢问“你吃了吗?”这其实是在宋朝乡间已经形成的礼俗,诸如此类在乡里邻间约定而成的习俗与礼仪,被称为“乡约”。

“乡约”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知道,西周开始,中国建立了宗法制,自此以后,以门阀世家为主体的宗族形态在中国存在了1400多年,直至晚唐五代时,社会动荡,门阀氏族遭受严重打击,这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800年前的“乡约”民俗,你的家乡还保留多少?

北宋立朝之后,经济民生得到恢复,一种有别于门阀大族的新型宗族形态开始形成,并发展成为影响中国直至近代的宗族体系,我们称之为“小宗”。

小宗,与远宗相对:远宗是“百世不迁之宗”,而小宗以“五世”为限,五服之外,则要迁宗,所谓“服尽则亲尽也”

以小宗为基本单位的宗族体系形成后,为了有效地处理族人之间利益纠纷,协调宗族内外的社会关系,“乡约”、“家规”等准则条规应运而生

宋人的“礼俗相交”

宋代第一本最具影响力的乡约是陕西蓝田的《吕氏乡约》,到了南宋,朱熹在其基础上进行修订删减,编制出《增损吕氏乡约》,因之名人效应,《吕氏乡约》再次声名远播,其内容也成为影响后世深远的礼俗典范。

800年前的“乡约”民俗,你的家乡还保留多少?

里面零零总总的规定有很多,今天咱们就其中一条——“礼俗相交”来说道说道,不知传至现在,还保留了多少?

一、辈分很重要

在开始社交之前,第一要事,就是弄清“辈分”。

按宋人的“乡约”,以自己为参照物,可以把长幼辈行分为五等:

第一等辈分最高,称为“尊者”,一般是年长自己30岁以上,或者与父亲辈分相同之人;

第二等为“长者”,一般是指年长自己10-30之间的人;

800年前的“乡约”民俗,你的家乡还保留多少?

第三等就是辈分相同或者年龄相差不到10岁的人,叫什么呢?敌者

。此种叫法挺少见的,至少在我的家乡没有这个说法;

第四等就是“少者”,指比自己小不到10岁的人;

第五等是“幼者”,指的就是10岁以下的孩童以及比自己小20岁以上的人——如此看来,无论你年纪多大,在父母辈的人看来都是孩子,也是有据可依的。

搞清楚辈分尊卑了,你就可以进入社交场合进行人情往来了。

二、登门拜访

上门拜访中最为正式的当属春节冬至两大节庆日,其次是四孟月朔——即春、夏、秋、冬四季第一月首日:如果是拜见尊长,必须穿戴整齐,为官者要穿官服,平时问候以及红白喜事也是如此;如果是敌者,也就是平辈之间的问候,则次之。

800年前的“乡约”民俗,你的家乡还保留多少?

接下来,就是日常拜访。如果去见尊长,必须要在门外下马,等候传唤召见,入门前第一件事要问清主人吃过饭没,若人家还未吃或正在吃,你突然造访不仅显得唐突,还有蹭饭的嫌疑。

久而久之,逢人必问“吃了没”就成为中国民间约定成俗的问候方式

影响至今

进了门后,要先对堂上尊长行四拜礼,而后才能入座;如果是拜访敌者,则可以到厅堂之侧再下马,行一拜礼即可。

如果是路上碰到熟人了,对方是尊长的,需要上前作揖,有问必有答,待到对方离开时,也要作揖后才能走。

三、请召送迎

说的直白点,就是请客吃饭、迎来送往等类似场合的礼俗。

如果是邀请尊长吃饭,必须本人亲自前往——当今社会,邻里之间,好像除了红白喜事这些比较正式的宴席,大部分都是微信或者电话邀请,很少能看到亲自登门的吧?

800年前的“乡约”民俗,你的家乡还保留多少?

宴席上的座次排序也很重要。

如果大家都是普通老百姓,只要按年岁排座即可,若有比较尊贵的客人,或者官员,则不论年齿,以他们优先;若是婚宴,同样女方亲属优先,剩下的人再按年齿排座。

事实上,按齿岁排序的习俗周朝就已经有了,最初“不齿”一词,指的就是不用按年齿排座之意。

开席之前,也要先行礼:主人站在桌子东面,上宾站在西面,主人或司仪先为上宾斟酒,行再拜礼,上宾以同样的礼节还礼——我想,这与后世的“祝酒”礼或多或少有些关联。

800年前的“乡约”民俗,你的家乡还保留多少?

同乡之人要出门远行或者自远方归来的,乡里乡亲也要准备迎送仪式,敌者送到三里之外,少者、幼者则要至少送五里。

四、庆吊赠遗

同族之人,邻里之间,凡遇到喜事,如成亲、生子、中举、升官等,或者白事,如丧葬、病痛、火灾等,都需要亲自登门,道喜、问候,如果两家关系不和睦的,也需另派代表前往。

800年前的“乡约”民俗,你的家乡还保留多少?

但凡喜事,登门必备贺礼,礼的厚薄轻重量力而为,没有硬性规定,若主事之家财力、人力不济的,同约之人,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能帮则帮。

若遇到丧事的,在初丧之时,即事主还未换上丧服之前,五服以内的人要先行吊唁,并协助处理各种事宜

之后,则要换上白色的幞头、衣裳,带上酒水食物前去祭奠,死者为平辈或者尊长的要行拜祭礼,若是幼者或少者则仅祭不拜。

如果不能亲自前往的,可派代表前往;在外地不能回来的,可换上吊服以祭拜——若死者非至亲之人则不必如此。

800年前的“乡约”民俗,你的家乡还保留多少?

以上这些就是宋代乡约礼俗中比较常见的内容,总体上而言,属于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虽有一定约束力,但非法律条文,并不是强制执行,是否遵守,依靠的也是个人素养与宗族内部的威慑力,它的产生与发展必定离不开“宗族”与“乡土文化”的土壤

800年沧海桑田,现今的社会结构已完全不同于以往,不知这些流传了数百年的习俗与礼节,你的家乡还能看见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