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700多年的孝善古村,如今焕发新魅力!

床前孝子蔡广权6年多悉心照顾瘫痪双亲、与五叔一家居祖屋50多年和睦相处的蔡治定……近年来,不断涌现出来的“感动三水”道德模范、佛山“孝爱人物”等正能量榜样让芦苞镇独树岗村被更多人熟知。

这个始建于元朝至大末年,建村已700多年的古村,下辖有38个自然村,5000多村民中蔡氏族人占了九成多,有“三水一棵蔡”之称。

独树岗村是著名的孝善古村,被列为第三批“广东省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长期参与独树岗村规、村史等村文化研究的蔡镜华认为,独树岗村良好风气的形成,是多年来好家规、好家风、好家训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三水700多年的孝善古村,如今焕发新魅力!

独树岗村口的一面镬耳屋墙面贴着8句劝善“村规村训”。

古村“孝善根”,发出“新枝叶”

“尊老敬贤,爱幼乐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诚实守信,友善宽容”……走进独树岗,村口一面镬耳屋墙面甚是吸引眼球:除了指引蔡氏大宗祠等地点方向,还贴出8句劝善“村规村训”。

谈及新增的“举止稳重”“语言文明”“见水思源”“见难思忠”等内容,蔡镜华说:“这是结合新时代制定的新的村规村训,通过和风细雨、细水长流的浸润,引导村民培养更高的道德品质。”

毋忘家国敬业人,孝善宽容先祖训。距村口不远,孝善馆一语道出独树岗村典礼后世、立言正行的传统。据村史记载,独树岗蔡氏始祖蔡秀清虽富甲一方,但本色不改、以善为怀,常常锄强扶弱、救济穷困,其六个儿子也是行善匡义、乐善好施,奠定了村中的孝善之风。

“秀清公”七世孙子蔡立还曾著《蔡氏族规》,立下“乡约当道”“祠墓当展”“名分当立”“宗族当睦”“闺门当肃”“豢养当豫”“职业当勤”“争讼当止”“节俭当勤”“闾里当厚”“十规”。“十规”从个人行为到宗族礼教皆立下明文规范,成为后人处世立身的标杆,树立起蔡氏家族的家风。

从民国初年起,独树岗便有“老人捧银”“老人食咸榄”的敬老惯例。从上世纪末起,又开“重阳敬老”活动之村俗。每年重阳节,便在村中大宗祠举办千叟宴,款待长者,少辈、学生齐向老人表达敬意。

孝善文化传承不息。独树岗还成立了同乐慈善会,一家有难,全村支援,先后为患重大疾病而致经济拮据的蔡裕为、蔡润强、蔡桂添举行募捐活动,5次募捐共筹得善款20多万元。

三水700多年的孝善古村,如今焕发新魅力!

独树岗村口的荷塘边,村民在树下纳凉闲聊。

以善为怀,好家风深入肌理

独树岗村口一间“小士多”里,残疾人电动车上的蔡燕贞和树下石凳纳凉休闲的村民聊天,爽朗的笑声不时传出。这是到过村内派件的快递员都认识的士多店。

今年55岁的蔡燕贞双腿行动不便,但并没有因为残疾而自卑,热情友善被村人亲切地称为“贞姑”。“希望自食其力,减少家里的负担。”贞姑身残志坚,开了一间小士多,每天免费帮助村民收发快递。

贞姑曾专心服侍体弱的母亲6年,清理大小便、揉肩捶背、洗澡擦身,照顾无微不至;还组建独树岗学校80届初中同学会义工队,洪圣诞、“七一”晚会等活动中开着残疾人电动车穿梭在人群中。她说:“我现在最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对社会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村里除了“对父母一直心怀感恩,只是尽了一个儿子的责任”的孝子蔡广权,从小被教育“孝老爱亲、慈善为人”并身体力行的蔡治定等多位好人榜样,还有坚持行善积德的广大村民和乡贤。一枚刻于清朝同治三年的《重修洪圣古庙碑铭》上,载录了585位支持古庙重修与扩建的乡贤。2009年古庙最近一次重修,也收入了447位今人芳名。

今年69岁的洪圣庙庙祝蔡永锐说:“独树岗孝老爱亲的故事并不少见,村民和乡贤很齐心,为村子繁荣发展作出很大贡献。”他常闲坐在庙门口的木椅,看着村中老少在庙前的两棵大榕树下乘凉、嬉戏。“村里治安好,大家都很团结守本分,庙里没怎么丢东西。”已看护洪圣庙近9年的蔡永锐深有感慨。

原标题:道路通 乡村兴 民心聚 三水区全面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