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區甘河鎮:有一座元代的遇仙橋

在西安市鄠邑區的甘河鎮,有一座歷史悠久的石拱橋。相傳,王重陽曾經在此遇到鍾離權和呂洞賓,受其點化,得道成仙。因此,這座橋被稱為“遇仙橋”。2003年9月24日,遇仙橋及石造像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鄠邑區甘河鎮:有一座元代的遇仙橋

申威隆:90後“陝西文博一哥”

甘河鎮是關中名鎮,位於交通要道之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早在西周時期,這裡便有一條東通豐鎬、西接扶眉的驛道,成為通往全國的軸心幹道。

在鎮子東側,有一條甘河,自南向北流過,遇仙橋原本便橫跨於此河之上,被稱為“甘河橋”。清朝末年,河道東移,遇仙橋廢棄,逐漸被淤泥埋沒地下。1999年,考古工作者將它重新清理出來,成為甘河鎮的一處重要古蹟。

鄠邑區甘河鎮:有一座元代的遇仙橋

2019年11月3日上午,我和家人經過甘河鎮,在當地村民的指點下,專門前往遇仙橋參觀。如今,這裡已經成為一座廣場,以古老的遇仙橋為核心,周圍修建有亭子、戲臺、長廊、花園和活動中心等。

在古橋之上,新鋪了地面,兩側豎立起圍欄,依然可以通行車輛,繼續發揮橋樑的作用。橋下的水池旁邊,南北各有一條走廊,能夠近距離觀賞遇仙橋。

鄠邑區甘河鎮:有一座元代的遇仙橋

遇仙橋呈東西走向,全長16.8米,橋寬10.5米,為三孔石拱橋。其中,中間的孔最大,跨3.15米,高2.9米;兩邊的孔較小,不貫通,跨1.85米,高1.15米,深1.65米。

在橋身南北兩面,有四條圓雕龍頭,分別鑲嵌於兩孔之間和邊孔外側。在每一個孔的上方,浮雕有獸面的圖案,兩邊裝飾著荷花、蓮蓬、牡丹和各類花卉,對稱美觀,構圖嚴謹。

我正在拍照的時候,一位大叔騎自行車,帶著孩子從橋上經過。看見我以後,他指著橋下方北面東端的龍頭,詢問道:“你看它有什麼地方不一樣嗎?”我仔細一看,這個龍頭的鬍鬚上,竟然爬著一隻烏龜!

鄠邑區甘河鎮:有一座元代的遇仙橋

橋北面

鄠邑區甘河鎮:有一座元代的遇仙橋

橋南面

鄠邑區甘河鎮:有一座元代的遇仙橋

中間的橋孔

鄠邑區甘河鎮:有一座元代的遇仙橋

兩側的橋孔

2011年6月19日,在村東修建洪濟橋時,在橋墩之下,挖出一塊碑,高約4米,寬約1米,厚約0.4米。碑額內陰刻“終南山重陽遇仙宮於真人碑”幾個篆書大字,碑身正書32行,滿行總共65字,主要記述了全真教洞真真人於善慶的生平、修道、演教、修建宮觀等重要事蹟。如今,經過復原,此碑就豎立在遇仙橋旁邊。

鄠邑區甘河鎮:有一座元代的遇仙橋

1987年,在遇仙橋旁邊,出土三尊石造像,從他們的髮型和服飾判斷,分別是王重陽、孫不二、馬丹陽。其中,王重陽造像的底座上,書寫有“大明正德七年造”的字樣。如今,它們被安放在北面不遠處的小廟之中,大門緊鎖,無法進入。

鄠邑區甘河鎮:有一座元代的遇仙橋

據說,在遇仙橋東北,曾經有遇仙宮。坐北朝南,左右對稱,有山門、遇仙亭、龍虎殿、三清殿、玉皇樓、仙蛻園、墓塔林等重要建築物。可惜,遇仙宮毀於清代,只剩下這些石碑和造像,以及這座精美的遇仙橋。

在《玄門掌教真人墓誌》中記載:“為彰大師仙蹟,至元二十九年(1292),孫真人奉詔重修甘河重陽遇仙橋,元明善奉詔制碑文。”由此判斷,遇仙橋應該是至元二十九年重修,乃陝西目前保存最好的一座元代石拱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