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休眠期人類會怎樣?

JIDIJI


我們都知道太陽目前的能源都來自於其內部氫核聚變,而這些氫元素全部都來自於一個原始的星雲。

是在銀河系形成之初,分散的一些物質。這些物質屬於,銀河系外部的一些塵埃。在某一個位置聚集了比較多的氫元素,而這些輕元素髮生了,核聚變。然後,周圍的塵埃中的氫元素又被,這個位置上已經聚集了一部分的原始星雲塵埃所吸引。因為在這個位置上已經形成了最初的引力。


就這樣,太陽慢慢的誕生了。

但是最近科學家發現,太陽的內部能量。並非是非常均衡的,其中心點是能量最大的來源。但太陽表面,有四分五裂的能量區域塊。這些能量區域,並非是都一樣的。他們有的活躍,有的沉寂。

這種現象就出現了太陽耀斑。

但太陽並非會一直這樣燃燒,這樣釋放能量。他會有一個小的休眠期。並不是說太陽的休眠期就不會再釋放光和熱。而是這些光和熱要相對之前的太陽來說會,小了一點點。

當然只是太陽的一個小的休眠期,剛才也已經說了。這個小的休眠期,週期是非常的短的。大概在十五億年一次。而這個休眠期並不會對地球造成太大的影響。因為太陽在小休眠期間,它不會熄滅。因為它的內核還是在一直髮生著核聚變,休眠期內,它的內核是不會停止工作的。從而,熱量也並非會削減太多。只是他的區域塊會多一些沉寂的。也會有大部分區域塊發生著劇烈的核聚變。


這樣的太陽還會一直,照常為人類提供光和熱。只是會在個別月份有一些溫度的差別。這個溫度差,是人類無法感覺到的。很可能跟歷史上的某一天相同,或者是,到達歷史的最低點,但它並不會太低,也不會太高。

當度過這個小休眠期。太陽又會,重新回到之前的狀態。這個休眠期的,週期很短。但它持續的時間,也是很短。所以,人類並不用去擔心。

我們的太陽至少還有50億年的穩定燃燒時間。它的能源也不會提前乾枯。

因為太陽還有71%的氫未燃燒完。而這約29%的氫,是在大概100億年燃燒的。我們上面說的50億年,只是一個非常保守的時間,所以我們人類,不用擔心太陽會燃燒枯盡,他會永遠照耀著人類。


韓嘯楓


肯定不會的。

此前有研究表明,太陽將有可能在2030年左右進入所謂的休眠期。但休眠期並不意味著太陽大幅降低能量輸出甚至太陽不產生能量,太陽的核心中依然會繼續進行氫核聚變,並且由此產生大量的熱量。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地球仍然是生命的樂園。

天文學家根據太陽上的黑子數量來判斷太陽的活動性。根據最近幾年的觀測,太陽黑子的數量正在減少,並且在未來幾年會進入極小期。數百年前,太陽活動也曾進入過極小期,導致地球上的一些地方經歷了多年的寒冬,但也沒有大規模凍死地球上的生命,包括人類在內的地球生命都活得好好的。

然而,考慮到最近百年,人類活動導致全球顯著變暖,即便太陽活動減弱,也無法逆轉氣溫偏高的趨勢,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球溫度,但地球不可能會進入小冰河期。因此,從這點來看,太陽活動減弱反而對地球生命有利。

根據地質學證據,地球上曾經發生過兩次極為嚴重的冰凍事件,整個地球被凍成雪球。不過,雪球地球事件也不是因為太陽休眠造成的,而是因為地球上的氣候災變所致。除了雪球地球之外,地球上還經歷過多次冰河期。據推測,地球大幅度降溫的主要原因與火山的大規模爆發有關,因為大量塵埃被火山噴入大氣中,遮擋陽光,導致地表降溫。6500萬年前那顆巨型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結果引發75%的物種從地球上消失。

事實上,太陽的剩餘壽命還非常漫長。據估計,已經“燃燒”了46億年的太陽至少還能繼續燃燒長達50億年的時間。太陽的核聚變一旦啟動,直到耗盡核燃料才會停止。隨著時間的推移,重元素在太陽核心積聚,這隻會讓核聚變速率逐漸升高,導致太陽變得越來越熱。

太陽活動減弱造成地球大幅度降溫的情況是不存在的,我們需要擔心太陽變冷。反而,我們需要擔心太陽在未來變得太熱。另外,全球變暖的趨勢在短時間內還無法被逆轉,這也是人們需要擔心的。


火星一號


感謝提問,關於現在各類地攤雜誌所說的“太陽休眠期”,實際上是對科學家關於研究太陽活動週期的一種曲解,特別是太陽黑子數量的多少和強弱變化,把無知當作真理而已。太陽目前是一顆黃矮星,還遠遠沒有到休眠期,既然太陽在未來長達幾十億年的時間裡不會休眠,那麼人類也不會因此受到影響。

我們都知道,太陽是我們所處的太陽系內的中心恆星,佔據了整個太陽系99.86%的質量,而且太陽的質量包括了75%的氫、23%的氦以及剩餘2%的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

由於太陽的體積和質量都非常大。體積和質量非別約為141億億立方千米和1990億億億噸,通過計算可得知它的體積是地球的約130萬倍、質量是地球的約33萬倍或木星的約1100倍,因此太陽成分由於引力勢能的作用,在其內部形成極高的高壓併產生高溫從而引發核聚變。在太陽的內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每四個氫原子核聚變成一個氦原子核,太陽正是通過這種核聚變的方式向太空釋放光和熱,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太陽能。

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太陽能的產生實際上是以消耗太陽自身質量為代價的,即首先耗盡的是氫元素,再到由氦元素聚變成碳元素。據科學家利用超級計算機推演,目前在太陽內部由氫聚變氦的過程中,每秒大約有400多萬噸的物質在太陽內部被轉化成能量,產生中微子和太陽輻射,也就是說太陽每秒都要損失至少400萬噸的質量。

根據恆星演化的規律和太陽這顆黃矮星仍在主序帶的實際,並結合太陽內部物質轉化的過程、速度,大約再過50~60億年之後,太陽內部的氫元素基本都將被轉化成氦元素,由於太陽核心失去了氫元素聚變時產生的巨大能量,使得引力與氦核聚變產生向外的壓力之間的平衡被打破,太陽核心發生坍塌進而導致太陽溫度上升和外層膨脹,最後直至氦元素聚變成碳元素。

當太陽進入紅巨時代,對地球來說或將是一場生死存亡的浩劫,因為太陽的半徑將擴大約200倍,現在太陽的半徑是69.6萬千米,幾十億年之後半徑將達到約1.4億千米,這就意味著太陽的最外層表面將處在地球軌道附近。不過,由於到那個時候太陽的質量會大幅下降,至於地球是被“彈開”,還是像現在的水星那樣接受太陽的炙烤上缺乏定論。

總之,太陽是一顆恆星,它遵循著恆星由誕生到成長成熟,再到到衰老死亡的普遍規律,然而作為有生命和智慧的人類,更應該考慮的是幾十億年之後我們是在地球上坐以待斃,還是移居其他星球。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地理那些事


有一則新的研究指出,科學家已找到預測太陽活動週期的方法了,也鄭重警告大家2020-2030年之間的太陽活動週期有磁波互相抵消的狀況,就會找到一個新的平衡。他們也說,這就會造成一叫做蒙德極小期&(Maunder minimum) 的現象,這在先前1646-1715年之間發生時就已被稱為迷你冰期,甚至造成了倫敦的泰晤士河整個冰凍起來。有一則新的研究指出,科學家已找到預測太陽活動週期的方法了

現在,最新的預測模型能夠準確預測太陽黑子的週期,並釋出了預測太陽每11年心跳不規則活躍期之精準數據。太陽週期數據,從預測模型中的結論中可歸納,太陽活動會在2030年代掉到只剩40%,就跟上次1645年出現的迷你冰期是一樣的。太陽中兩層地帶的發電機效應,一為接近表面的那一層,另為深入對流層的那一塊,就形成了磁波。同時,預測也說這兩個磁波會造第25太陽週期在2022年顛峰期會造成抵消現象。到了第26太陽週期 (2030-2040年間) ,這兩個磁波幾乎就會完全抵消造成太陽活動狀況大大減緩!


不過逢場作戲咦


最近一段時間,一則標題為《太陽2030年將於休眠,地球將步入冰河時期》的新聞,在我國的互聯網上廣泛流傳。

那麼在諸多媒體以及網絡大V的轉載之下,該新聞受到了無數網友的關注和評論,人們為冰河時代的到來感到恐慌。

但作者一點都不慌,甚至還有點想笑,因為該新聞完全不靠譜,它屬於典型的網絡釣魚文章,太陽根本就不會進入什麼休眠期。

該新聞最早來源於英國的《每日郵報》,而《每日郵報》在國外的口碑極差,經常報道一些不切實際,吸引人眼球的新聞,例如什麼外星人,UFO,史前遺蹟等等。

那麼《每日郵報》之所以發表這篇文章,是因為科學家們通過觀測認為,太陽的表面活動將在未來的十年之內趨於平靜,例如日冕,耀斑,太陽黑子等。

考慮到在1645年到1715年這70年當中,地球上經歷了一次長達70餘年的嚴寒氣候,當時我國的兩廣地區,以及海南都出現了暴雪的天氣。

而在那70餘年的時間當中,當時的天文學家幾乎沒有觀測到太陽黑子的出現,所以《每日郵報》就認為,同樣的極端天氣會在未來的十年當中重現。

於是《太陽2030年將於休眠,地球將步入冰河時期》的新聞就出現了,但科學家曾經做過計算,即使太陽黑子完全消失,地球表面的溫度只會下降0.3攝氏度而已,所以地球根本就不會進入什麼冰河時代,不要再被某些文章騙了………


種植恆星


網上有大量的新聞或者自媒體文章在宣稱太陽將在2020-2070年間進入休眠期,屆時地球上將進入小冰河期,氣溫會有所下降。但有科學家進行過模型計算,發現即使小冰河期真的到來,那麼對於地球溫度的影響可能還抵消不了地球上的溫室效應給地球升的溫,人類又不是其他動物我們抵禦環境變化的能力還是有的,大面積死人也是不存在的。

銀河系內有數千億顆恆星,但是賴以生存的只能是太陽這一顆,至少到目前為止是這樣。太陽的微小變化都可能帶來地球上氣候的巨大突變。太陽作為一顆恆星,其內核處在不斷的進行著核聚變,每秒鐘大約有6億噸氫核聚變生成5.95億噸氦,其中損失的500萬噸質量按照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轉化為能量。


這些能量在內核處傳播到太陽表面以光和熱的形式輻射開來,地球所接收到的這一部分輻射能量幾乎是固定不變的,除非有一天太陽進入紅巨星時代最終變成白矮星,但那預示著太陽生命的終結,是三五十億年後的問題了。但是地球所接收到的輻射總能量還受到太陽活動的影響,例如太陽黑子、耀斑等都對地球溫度有影響。


而前文提到的太陽休眠期簡單的理解就是:太陽活動的減弱,在一段時間內見不到太陽黑子或者耀斑等,這會導致地球上接收的太陽輻射能減少,地球的溫度會降低。科學家認為在太陽活動極小期內地球上接收的輻射量僅僅減少7%,讓地球平均溫度變化大約0.3攝氏度左右,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這遠遠沒有溫室效應給地球升的溫度。
上邊的統計數表是太陽在400年間,太陽黑子的變化統計圖,從圖中可以看到在大約1600-1700這段時間太陽黑子減少,而在我國古代也有“明清小冰河期”的說法,這在時間上還算吻合。但是未來太陽活動的預測模型並非是專業科學家團隊測評出來的,也沒有正規的消息來證明太陽即將進入休眠期,因此很大可能性是被某些媒體誇大報道的,我看網上這則消息最初的來源是《每日郵報》。


科學黑洞


太陽休眠期人類會不會大面積死亡?

太陽會有休眠期嗎?這是一個問題,因為有很多新聞喜歡標題黨或者斷章取義吸引眼球,搞得圍觀群眾真假難辨,我們先解決下這個問題才能繼續下文的討論。

太陽存在休眠期嗎?

太陽是一顆恆星,它遵循恆星的發展規律,從赫羅圖上我們可以發現太陽仍然是一顆主序星,而且它將繼續在主序帶上存在數十億年。從主序星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只是恆星一生中最穩定,也是時間最久的那個階段!

在太陽內核大約四分之一半徑內,太陽的質子鏈反應正在發生,太陽巨大的質量產生的引力勢能條件下,氫的同位素氕正聚變成氘,曾經有科學家認為以太陽的質量不可能讓氕聚變,但後來量子力學發現的隧穿效應解決了太陽這個尷尬的難題,但無論如何,太陽內部的聚變正在源源不斷的發生!

太陽會休眠嗎?完全不會,只要太陽內核還有氫元素,那麼聚變就一刻不停?那麼它會耗盡嗎?肯定會,但耗盡後太陽將進入下一個階段,也就是脫離主序星後的紅巨星,在這個階段太陽可不是休眠了,而是更暴躁,因為氫元素耗盡,內核沒有熱壓力而收縮,原本被輻射層擋在外部氫元素會補充進來,在更高溫的條件下聚變速度更快,能量更充足,這會有兩個結果,前者熱壓力更高,導致太陽膨脹成紅巨星,後者氦廢料更多,將會導致內核質量增加達到氦元素聚變條件。

此時內核氦元素已經達到了簡併態,聚變後並不能根據熱壓力調節,將會經歷短暫而又劇烈的失控核聚變過程,這就是氦閃。

之後太陽會反覆經歷這個收縮、氦閃的階段,一直到外殼脫離成為行星狀星雲,太陽正式死亡,在太陽這一生中,沒有休眠時間,只有正常發光-膨脹-狂暴-最後死亡成為白矮星!

所謂的太陽休眠期是怎麼樣的?

冰川期是怎麼發生的?其實到現在為止仍然難有統一的說法,大都解釋為多個因素的綜合影響,即使是距離現代最近的“明清小冰期”意見上也難以統一,明清小冰期指的是從17世紀開始到20世紀初期結束的一段寒冷期,包括歐洲,整個北半球溫度下降,而冬季降雪線南移的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有在歐洲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天文特別是太陽的觀測記錄,得以讓我們從中猜測發生的原因。

蒙德極小期

在太陽黑子週期觀測中,有一個11年的規律,這大家都知道,因為在二十一世紀初曾經科普過這個黑子週期,所以可能大媽都知道。但太陽活動還有一個長週期,從1600年有數據觀測以來,並沒有明顯的週期出現,但有太陽黑子活動偏少的時間段,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太陽學家愛德華·沃爾特·蒙德收集整理的1645-1715年間,太陽黑子非常少見,因此這個時間段就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所以蒙德極小期並不是一個太陽活動的名字,而是不同黑子活動週期的統計時間段,上圖為各個統計的時間段各位可以參考。

太陽黑子數、英格蘭中部溫度與ipcc的北半球溫度重建比較,大致上吻合程度還是比較高。

火山噴發影響

另外有學者認為“明清小冰期”的概括並不充分,因為同期北半球許多地區也出現了暖冬的跡象,不過也有學者指出,這和熱帶溫暖海水影響的大氣環流有關,而各地出現的整體寒流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也有相關持反對意見的認為,並非只有太陽影響,同期的火山活動更是致命推手。

從這個時間節點上來看似乎也比較吻合,因為大量火山灰進入環流後會導致陽光無法到達地面,地球獲得的總輻射能下降,似乎有充足的理由。

未來會出現冰川期嗎?人類如何應對?

上文已經說明,冰川期的出現是綜合因素導致的結果,可能局部比如火山噴發+太陽活動低潮期會產生傳說中的小冰期,但真正的冰川期從理論上來看仍然需要更多的證據,比如:

大型地質活動,暴露出來的岩層會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等導致溫室效應下降

或者米蘭科維奇循環(塞爾維亞的地球物理學家兼天文學家米盧廷·米蘭科維奇的氣候變化理論,他認為地球的軌道傾角與進動影響地球氣候)

或者地質運動導致洋流改變方向等

除了地球本身的因素其他則是太陽活動影響

不過所有的可能都不太可能在短期內發生,

地質史上最近150萬年來的冰期/間冰期時間對比,期間從4萬年縮短為1萬年,最近的冰期發生在1萬2千年以前,人類已經學會禦寒,因此並沒有在地球上消失。不過根據間冰期,似乎下一個冰川期即將到來?

我們相信現代人更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過冰期有一個問題必須要面對,即氣溫下降可能導致農作物大量減產,而地球大量人口所需的糧食無法保證,這才是人類要面對的直接問題。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看到這個標題有點想笑,太陽不是動物,怎麼會休眠呢?現在的一些新聞標題真的是越寫越沒意思了,連最為基礎的科學知識都可以忽略,寫出來讓人哭笑不得的標題。大家注意,太陽不會休眠,永遠不會!


太陽是一顆恆星,通過星核內部的氫發生聚變而產生巨大能量。這些能量一部分用來抵禦太陽自身巨大的引力,另外一大部分通過電磁波輻射向太空。而地球上之所以生機勃勃,就離不開太陽能量的饋贈。據科學家估算,太陽內部的氫可供太陽繼續燃燒越50億年左右。所以,太陽休眠一說根本不存在。一旦太陽休眠而停止核反應,那麼太陽將無法克服自生巨大引力而發生坍塌,從而使得核反應重新啟動。也就是說,只要太陽氫原子不會減少,太陽絕無可能停止核反應。


所以,只能說太陽活動會減少,比如太陽黑子的活動。有人做過統計,每當太陽黑子活動減少的時候,地球就極大可能進入冰期,全球氣溫下降。但太陽黑子活的和全球進入冰期,並不是那種絕對關係。地球為何會有冰期產生,現在仍是未解之謎。科學家認為太陽系在宇宙空間的位置,或許會影響地球溫度。但即便太陽進入小冰期,也不會導致人類大範圍死亡。

現在人類抵禦自然的能力大增,甚至可以改造自然。所以,就算小冰期到來,氣溫下降十幾度,人類依然有辦法禦寒。


科學探秘頻道


太陽進入休眠期,地球人大面積死亡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缺乏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面積減少,草食動物缺少了食物,地球動物這根鏈條上就缺了一個環,想想自行車鏈條斷了的情形,結果就自然清楚了!一一不過,大可不必杞人憂天。太陽進入休眠期的時間還遠,遠到用億年來作單位。一一這下,大家不焦慮了吧!


風清老人


不會。太陽作為一顆正值壯年的主序星,光輻射量是非常穩定的,不可能有較大的起伏。

我們知道,太陽核聚變是為了抵禦自身引力坍縮而產生的一種平衡的熱膨脹,由於太陽質量相對穩定,相對於自身巨大的質量,可以說是非常的穩定了。因此它的引力也是非常穩定的,所產生的引力坍縮也就同樣穩定了。引力坍縮穩定,由於平衡引力坍縮的熱膨脹所需的能量也就很穩定,由於熱膨脹的能量是核心核聚變提供的,也就是核聚變反應的速度就很穩定了。

既然每一步都很穩定,那麼太陽的輸出能量能不穩定嗎?太陽核心通過核聚變產生的高能輻射會在層層吸收釋放中漸漸降低能量(頻率),最終在光球層以黑體輻射形式向宇宙空間輻射能量,也就是說,在核聚變每秒產生能量穩定的情況下,光球層的面積決定了光輻射的能量強度,光球層面積越小,單位光子的能量將越強,太陽表面溫度就越高,雖然總能量大致恆定,但單位光子的能量越高,破壞性就越大。目前太陽光輻射主要集中在可見光波段附近,如果光球層面積變小,光輻射光譜將向更高能的藍端移動,屆時太陽光將成為電離輻射,摧毀生物的分子結構……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太陽的體積很穩定,這得益於主序星階段引力和核聚變的相對平衡,因此光球層的面積也是非常的穩定,太陽光輻射的頻率也就同樣穩定了,不會一下子變很高也不會變很低。

那麼所謂的太陽休眠期究竟是什麼呢?這其實是與太陽活躍期對應的一種太陽表面的週期性變化,它的主要標誌是太陽黑子的活動。當太陽黑子活動變得活躍,就是太陽的活動期,相應的當太陽黑子不活躍甚至完全消失,就是太陽的休眠期。

而現在所知太陽黑子的產生是與太陽磁場異常有關,由於太陽磁場變化非常複雜,在活動期會產生大量的強磁場區域,這些區域會使溫度稍低於周圍溫度,導致亮度相應降低,與周圍的對比度增加,看起來就黑了一塊,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太陽黑子。由於太陽黑子本身是磁場異常變化引起的,因此當磁能積聚到一定量就會爆發太陽耀斑,太陽耀斑除了磁爆產生的帶電粒子流,還包括了一些高能的X射線,對地球大氣和地面生物都會構成威脅。

所以,對於一個總輻射量和輻射頻率基本恆定的恆星,活躍期比休眠期更危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