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不是讓孩子當財迷,而是讓孩子通過理財認識世界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獲取育兒乾貨,陪寶寶成長哦!

文|老涵的爸B

對於一個不懂得如何管理財富的人來說,一分錢就是一分錢,再帶不來多餘的財富和快樂。常青藤教育是主張造福社會並服務於社會的,所以“生錢”能力也是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3歲給孩子零花錢,5歲給他開賬戶,12歲作基金定投,16歲去打工,那麼在他成年後,財富已經像雪球般越滾越大了。當然常青藤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孩子成為”小財迷”,不是讓他贏得金山成為徹頭徹尾的拜金主義者,而是要讓財富拜倒在他腳下,讓社會在他的帶動下向前走一步!

3歲開始給零花錢,5歲就給孩子在銀行開戶

不可讓孩子滋生拜金主義,而是將金錢視做一種數字遊戲,就像巴菲特自己說的:”我覺得看著那些數字在不斷地變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巴菲特很小就開始鍛鍊自己的賺錢技巧,幾乎每天都在跟錢打交道,七八歲的時候就已經是個小小的賺錢高手,形成了極強的理財意識,為他以後成為投資之神打下了雄厚的基礎。但同時,巴菲特也並沒有產生唯利是圖的拜金主義觀念,最近他確立遺囑,宣佈將把大部分財富捐給慈善機構,就是一個明證。

這表明美國的精英教育在培養人賺錢能力的同時,也給人樹立了將金錢服務於社會的觀念。特別是在常青藤大學中,這種價值觀尤為明顯。常青藤教育鼓勵家長讓孩子從小就接觸理財,讓孩子通過理財認識世界。但同時告誡家長,不可讓孩子滋生拜金主義,而是將金錢視做一種數字遊戲,就像巴菲特自己說的:”我覺得看著那些數字在不斷地變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你看,他賺錢的目標並不是為了自己的物質享受,而是視做一種能力的證明。

但是我們的中國的孩子,普遍接受不到這種價值觀的教育,從小就個健康的理財意識。有一份調查顯示:中國城鎮80%的孩子的壓歲錢超過了1000元,有5%左右的孩子得到的壓歲錢超過了5000元,甚至上萬元,是名副其實的小富翁,比當年的巴菲特強多了。可我們的孩子拿著這筆“雄厚的資產”,是如何使用的呢?這是一個讓人失望的答案:大部分人都把它們像流水一樣地花掉,買回一大堆並不需要的東西。

為什麼不學學美國家庭的經驗?讓自己的孩子也像巴菲特一樣,在一個合理指導的環境中,鍛鍊自己的理財意識,誰敢說他不會是下一個巴菲特呢?

  • 3歲的時候,開始給他零花錢。
  • 5歲的時候,在銀行給他開一個賬戶。

這可以視做兩個基本的開發孩子理財意識的措施,但家長要謹記:

首先,這個階段的孩子,零花錢不宜過多,像很多家長為了給自己掙面子,生怕被其他家長比下去,經常在孩子的口袋裡揣上兩張百元大鈔,這種行為極不可取。孩子花不了這麼錢,甚至他還不懂得這麼多錢的價值,很容易就養成亂花錢的慾望,造成金錢價值觀的混亂。

其次,這個銀行賬戶的作用必須告訴孩子,那就是存人的第一筆錢,是他將來的學費,是一個夢想,不能取出來花掉,否則夢想就飛跑了!以這種方式告訴孩子,無論是人生還是理財,都要有“最後的本錢”,有不能動的底牌!

然後,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根據他日常開支的實際情況,再將孩子的“資產”劃分為零花、儲蓄、消費、投資等幾大部分,逐步建立他的理財觀念,激發他通過金錢創造價值的能力!

理財不是讓孩子當財迷,而是讓孩子通過理財認識世界


當孩子到11、12歲時,可用自己的零花錢去作基金定期定投

“花錢不要緊”,其實代表的是一種不在乎錢的教育價值觀,如果不能培養孩子的節儉和理財思維,那麼我們可以基本確定:他將來是無法成為一個優秀的金融人才和商業家的!

這時家長要告訴孩子,理財的意義不在於通過投資賺了多少錢,而是可以把今天的錢積攢起來,用來實現明天更大的夢想,為了實現人生價值。

常青藤教育的“理財”原則:10歲左右的時候,應該建議孩子把零花錢拿出來做風險的投資,初步培養他”錢生錢”的意識。

有位媽媽苦惱地說,她的兒子12歲了,越來越不懂事,拿了錢就去網吧,每年平均五到六千元的壓歲錢,再加上每月兩百不等的零花,全都給了互聯網遊戲。”花錢不要緊,我怕影響了他的學業。”這位媽媽最後嘆息道。

我告訴她:”您應該反過來理解才對,影響學業倒是一件小事,不負責地花錢才是一件真正值得警惕的事情。”

和她有同樣心態的媽媽,中國為數眾多。”花錢不要緊“,其實代表的是一種不在乎錢的教育價值觀,如果不能培養孩子的節儉和理財思維,那麼我們可以基本確定:他將來是無法成為一個優秀的金融人才和商業家的!這兩個行業已經向他關閉大門了。

美國是一個商業社會,早期移民十分信奉資本的力量,資本運作的觀念當然也在常青藤教育中體現了出來,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關於理財的鍛鍊,就已經開始了,非常值得我們中國的家長學習。

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從孩子10歲開始,可以從穩健型的理財產品開始,比如基金定期投資。把他的一部分零花錢拿出來投進去,讓他進行低風險的投資體驗。在美國,這是一種普遍的鍛鍊孩子理財能力的辦法

理財辦法:

  • 基金定期定投

理財目標:

  1. 保證孩子的上學費用;
  2. 留出孩子合理的零花錢;
  3. 以壓歲錢的投資為主。

我的理財建議:

  1. 至少拿出兩千元,作為孩子的學費,保證這筆錢的零風險;
  2. 平時給孩子留出三百到五百元的零花錢,超過這個數目,讓他去投資基金的盈利中去取。3.採用基金定投的方式進行投資,也就是選擇主要投資於中小盤股票的品牌基金,每月固定投入100元。假如每年投入1000元,平均年收益率達到15%,那麼12年後,就會有近四萬元的教育儲備金了。

將來,可以等到孩子成人的那一天,將這個基金定投賬戶完全交給孩子自己管理。這時你就會發現,孩子通過這堂生動的投資理財課,已經積累了比較成熟的理財意識。

理財不是讓孩子當財迷,而是讓孩子通過理財認識世界



金錢面前,細算與慷慨並存

旅遊時開支定量,讓他們自己去統籌考慮,既節制他們亂花錢的慾望,又鍛鍊他們精打細算的思維和消費規劃能力。

常青藤教育的“吝嗇與慷慨”原則:讓孩子知道,花錢要考慮投入產出,該花的錢一定要花。不該花的錢一分也不能花。

這一原則,就是讓孩子學會節儉,不要浪費;要的開支上,也不要過於吝嗇。比如家長帶10歲左右的孩子去旅遊,事先告訴他,這六天的旅遊時間,只給他120元錢的自主支配權,平均每天20元。這些錢裡面,包括了他買紀念品、小吃的所有的費用。為什麼給他這樣的規定?就是讓他學會精打細算。

摩爾教授夫婦有一次帶兩個中國孩子去迪斯尼樂園,臨行前,給他們每人20美元,並告訴他們:”這是此行你們所有的費用,當然,參觀樂園的門票是由爸爸和媽媽支付的,但其餘計劃外的花銷,你們必須自己承擔,就在這些錢裡面。”

最後他們玩得特別開心,童童和琳琳幾乎沒有動過這筆錢,只有琳琳在經過巧克力店時,看著一款新推出的6美元一塊的巧克力猶豫不決,但她摸了摸自己的口袋,忍住了。

從迪斯尼樂園回到家,兩個孩子主動詢問摩爾教授,既然沒有花掉,這筆錢是否應該歸還?摩爾很高興孩子能夠想到這一點,他和妻子鄭重地對孩子們說,這筆錢當然不用歸還,因為已經永遠是他們的了。

“你們可以去買自己需要的東西,也可以存起來,從銀行賺取一些利息。“

結果,不捨得買6元錢一塊巧克力的琳琳,花掉17美元購買了個漂亮的文具盒。她把自己平時經常使用的畫筆和鉛筆都裝在了這個盒子裡,這樣練習美術和寫字的時候就比較方便。

摩爾教授告訴我說:”中國的孩子似乎都有濃厚的文具盒的情結,她對這個情有獨鍾,買的時候眼睛眨都沒眨,十分大方地就把錢給了店主。但我注意到,她面對那塊巧克力的時候,儘管特別想吃,可她控制了這個想法。我很高興,她是個天生的小理財家,知道該如何為自己花錢。“

像琳琳這樣經受過常青藤教育的孩子,能夠將中國孩子的優點與美國的理財觀念結合起來,自然比較容易學會吝嗇與慷慨的概念,以及何時該吝嗇,何時該慷慨。我們中國的家長也應該在平時對孩子的教育中,讓他們學會有節制地花錢,明白哪些開支是不必要的,而哪些又是必須的,搞清楚這個區別的孩子,他們在消費的時候,往往就有比較強的自控能力。家長可以採取的一些具體辦法。

  1. 旅遊時開支定量,讓他們自己去統籌考慮,既節制他們亂花錢的慾望,又鍛鍊他們精打細算的思維和消費規劃能力。
  2. 獎懲原則:因沒必要的消費而超支,要讓他受到削減零用的懲罰;做得好的時候,像琳琳,則可以給予一定的獎勵,比如下個月增加零用錢。
  3. 鼓勵孩子參加公益捐款,慷慨解囊,把自己積攢的零用錢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樣可以體會別人的艱苦,建立“金錢是服於社會”的價值觀。
理財不是讓孩子當財迷,而是讓孩子通過理財認識世界


告訴孩子,天上不會掉餡餅讓孩子學會花自己的錢

在美國,自己通過勞動賺取零花錢已經是一種深入人心的社會習慣,根本不需要提醒。到了假期,孩子們就會主動出去打工,也沒有人歧視這些孩子,笑話他們的家長。

美國人十分注重對下一代奮鬥精神的培養,以至於連鉅額遺產都不留給孩子們,就是想告訴他們:親手創造的財富才真正屬於自己,通過繼承得到的錢財,不值得驕傲。像比爾·蓋茨、巴菲特等擁有幾百億美元財產的世界超級富豪,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把大部分的財富回饋給社會,留給下一代的除了最基本的創業基金,就是“自己的錢自己掙”的觀念。

常青藤教育的“奮鬥”原則:家長要告訴孩子。天上永遠不會掉餡餅。無論父輩多麼富有,都應該學會花自己的錢。

父母要做到這些並不難,在日常生活中,營造一個”自我供給”的環境,隨時都能讓孩子感受到這個觀念。我知道的一位父親,為了培養兒子的奮鬥精神,真可謂用心良苦。從孩子六歲起,就準備了一張特殊的表格,上面分別列明瞭自己擦屁股、自己洗腳倒水、自己收拾碗筷、自己認真學習等項目。兒子每完成一項任務,就在上面畫個勾,周後進行統計,根據畫勾的情況,兌換成等量的零用錢。另外,如果他想買自己需要的畫冊和玩具,就要通過自己必要的勞動來換取,替父母打工,比如擦地板或洗碗。

但在做這些事的時候,這位父母又格外注意另一項教育,就是防止兒子產生“金錢可以交換一切”的觀念,以為只要給錢就能讓別人替自己做事。許多家長在讓孩子學會自己賺錢自己花的時候,會忽略這個錯誤觀念,導致孩子過於功利化,以至於產生拜金主義,鑽進錢眼出不來。比如有位家長就是這樣,讓孩子在家裡幹活換零用錢,結果時間長了,有一次地板上面有水,奶奶摔倒了,想讓自己的乖孫子扶一把,他把手一伸:給錢!這是必須要避免的誤區。

我到北京參加一次教育交流活動時,曾到中國青少年體驗教育第一城看過。那是一個仿真社會生活的城市,讓孩子們在裡面嘗試各種不同的職業,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賺錢”消費,這就是對奮鬥精神的培養,使孩子從小就養成必須花自己的錢的觀念,不要總是向父母要錢。

在美國,自己通過勞動賺取零花錢已經是一種深入人心的社會習慣,根本不需要提醒。到了假期,孩子們就會主動出去打工,也沒有人歧視這些孩子,笑話他們的家長。即使你是天才,天上也不會掉餡餅的。那些已經大學畢業了還在不斷地給孩子生活費的家長,難道不需要反思一下嗎?

理財不是讓孩子當財迷,而是讓孩子通過理財認識世界


從家務勞動開始,讓孩子開始打工

他們恨不得將寶貝暖在溫箱裡,捧在手心裡,放在錢堆上、金山上,哪捨得讓他付出必要的勞動來換取零花錢?

我們的文化憐憫弱者,而美國文化崇尚強者,常青藤教育當然也是培養強者的。在我們向家長推薦的常青藤教育原則中,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做家務,並且鍛鍊他的打工意識,當然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美國的鋼鐵大王卡內基曾對人說,他之所以那麼快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擔,24歲就成為了賓夕法尼亞州鐵路公司西部管區的主任,與他小時候就開始幫助父母打工是分不開的。他的父親威爾·卡內基以手工紡織亞麻格子布為生,母親瑪琪則以縫鞋為副業,需要大量的家庭勞動才能完成這些工作。從六七歲開始,卡內基就每天拿出固定的時間進行手工勞動,幫助家庭增加收入。

讓孩子在家庭內部打工賺錢,對許多中國家長來說似乎是天方夜譚,幾乎沒人這樣“折磨”自己的孩子。他們恨不得將寶貝放在暖箱裡,捧在手心裡,放在錢堆上、金山上,哪捨得讓他付出必要的勞動來換取零花錢?我們到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去看一看,到處都是小皇帝小公主,手無縛雞之力,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甚至直到大學畢業,生活所需的每一分錢,還要由父母來提供。

有份調查顯示,我國超過90%的獨生子女從未做過或很少做家務動,一個孩子平均每天只有15分鐘的勞動時間。有些家長也抱怨,說當然想讓孩子多做家務,能通過做家務賺取零用錢,當然是好事啊!是壞習慣已經養成了,從小就嬌生慣養,現在再想糾正,孩子根本不情,說不了兩句,拿起書包就走了,半天不回家。

真的很難嗎?其實只要循序漸進,讓孩子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從易到難,從少到多,慢慢培養,就一定能讓他養成主動做家務、並從中鍛鍊自己生存技能的好習慣。

比如,對4歲之前的孩子,首先鼓勵他自己穿襪子、穿鞋,處理這些基本的個人勞務,至少別再讓父母一幫到底。可遵循臥室一客廳一廚房的“三步走”原則,先做好自己臥室的事情,再做客廳的一些衛生工作,最後是廚房,幫助媽媽或保姆做飯洗碗,這些都可以作為家務打工的範疇,培養孩子自己掙錢花的奮鬥價值觀。

平時要鼓勵孩子走出家庭,支持他參加學校和社會的公益勞動,以及勤工儉學,讓他養成對社會的積極參與性與服務意識,這是他走向社會精英的開始!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語重心長地告誡全世界的父母:”要讓孩子知道,麵包來之不易。”這正是常青藤教育的“家務勞動”原則要達到的目標。

理財不是讓孩子當財迷,而是讓孩子通過理財認識世界


“不務正業”更助成長

正是國民普遍有這種“不務正業”的精神,美國才一直保持著世界強國的無可撼動的地位,為什麼我們中國人就不能讓下一代也學習這種精神呢?

什麼叫務正業?每天都拿出八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鑽研那些枯澀難懂的課外加強考題,就是一個孩子的正業嗎?我認為不是。必要的“不務正業”,更能幫助他的成長,讓他全面地發展自己,特別是社會適應能力。

在我們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總認為讀書才是正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誰家的孩子如果放著書不讀,跑到大街上擺攤賣衣服、賣化妝品,路人觀了,就覺得是浪費青春、不務正業。前幾年,北方某著名的大學,一個學生只是利用課餘時間在校內賣了點紀念品,校方就威脅說要開除他的學籍。言外之意,讀書是正業,其它的什麼事不要幹。

精英不是這麼培養出來的!”孩子越不著正調,你應該越高興對,因為這意味著他的思維更活躍,更有塑造的價值,他的社會能力強。如果你的孩子除了分數很高之外別無它長,考試卷子之外的東西麼都做不好,你反而要感到悲哀,這表明他一輩子最適合的職業原來考試!高分低能,不悲哀才怪!”

為什麼說常青藤教育認為“不務正業”更助成長?

第一,早點接觸社會生活。可以鍛鍊他的實際生存能力。比如利用假期到鬧市擺攤賺點零花錢,前面早有敘述,這個不用詳說。

第二,有個統計數據表明。早年曾有過打工經歷的人,他的理財能力是最強的,平均收入也比較高。而在學習期間從來沒有打過工的人,在日後的工作中則大多處境平庸。對社會的認識也比較早,在競爭中就已經先聲奪人。

第三,真正的精英文化其實是社區文化。你必須瞭解每一個社會階層,特別是最底層的生存現狀。一個不瞭解社會底層的人,你很想象他會有很高的人生高度。這是現實,越是領袖級別的人物,他們對最下層的生活就越是洞若觀火,而那些一輩子沒見過豬跑的人,也只能呆在空調房裡對著電腦做一輩子普通白領。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主席伯南克,讀中學的時候不僅在餐廳當過跑堂,還在建築工地幹過一個夏天的活兒。但他31歲就成了普林斯頓的終身教授,最終接過了格林斯潘在美聯儲的一把手權杖。如果當年他在工地幹活的畫面被截下來,讓我們中國的許多家長看到,少不了會笑話他幾句“不務正業”。可是,正是國民普遍有這種“不務正業”的精神,美國才一直保持著世界強國的無可撼動的地位,為什麼我們中國人就不能讓下一代也學習這種精神呢?

理財不是讓孩子當財迷,而是讓孩子通過理財認識世界


想讓孩子成為金融家,先讓他成為理工王子

就像一個好的經濟學家首先必須是歷史學家一樣,先掌握宏觀規律,才能夠去泂察微型的經濟模型,分析它下步的變化。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子女將來成為一位優秀的金融家,你會選擇讓他學什麼呢?十位家長裡面得有九位肯定會說:”當然是會計、金融這些能賺錢的專業!”他們覺得,一個人只要學會賺錢,理所當然就可以成為金融家。那我要告訴這些家長:想法很實際,但卻是錯誤的!

一個金融家最必須具備的素質是運算與思考的哲學頭腦,而不是研究會計報表的格式應該怎麼設計。

  • 運算:數學能力
  • 思考:人文哲學的修養

沒錯,正是數學與人文哲學。

在接受教育的最初階段,讀一些戲劇或哲學方面的專業,也比馬上就去研究工商管理或金融財會之類的專業強。你知道嗎,在華爾街的金融家看來,這是不入流的下等專業。越是真正的金融專業,他們就越相信思考與計算的力量,而不是管理或算計這些枯燥的數據。因此,想讓孩子從事金融行業的家長,不妨先送孩子去讀數學、文學或哲學,先讓他成為一名出色的理工或哲學人才,再在合適的時候讓他轉讀經濟學或財經專業。許多在理工類大學的畢業生,從國內到美國華爾街後轉行做金融,去經營對沖基金。他們大多數人都非常成功,在金融領域如魚得水,原因正是由於這些金融巨頭最需要的人才必須具備兩個核心技能:數學和計算機。這是理工類學習的專長,商學院的畢業生在這方面則要遜色許多,差距明顯。

這是因為,首先,數學訓練可以讓人能夠通過抽象的數字來理解世界,提高對數字運算的感知能力,有利於操控較大資金的運轉,降低風險。在專業的商學院則缺乏這方面的高難度數學訓練。比如有一位數學教授詹姆斯,他曾擔任紐約州立大學分校數學系的主任,是美國最頂尖的數學家。1978年,他轉行進了對沖基金公司,2006年,他拿到了華爾街的最高收人,17億美元,而且連續兩年蟬聯這個排行榜的第一名,那些只在商學院呆過的人,則大多隻能做一些中層工作,很難達到這麼高的高度。

其次,理工和人文哲學專業培養的是孩子的基本素質,比如感受與表達能力,分析與邏輯思維能力。讓孩子具備了這些基礎能力,無論他們將來從事理工研究還是金融管理,抑或自己理財投資,都會有比較開闊的發展空間。

所以,對孩子理財能力的培養,並不是只盯準理財專業那麼簡單。就像一個好的經濟學家首先必須是歷史學家一樣,先掌握宏觀規律,才能夠去洞察微型的經濟模型,分析它下一步的變化。也就是說,我們要首先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才能為他找到精明理財的鑰匙。但是對於年齡尚小的孩子來說,邏輯思維能力如何增加呢?家長不妨借用或開發一些合適的小遊戲,多讓孩子參與,培養他的興趣。對2歲左右的孩子來說,數數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好辦法。我說的“數數”,不是讓孩子“123456…”那樣去背誦數字,而是理解數字之間的邏輯概念,比如遞增或遞減,家長可以注意使用“首先”、“其次”、“第三”、“最後”等序數詞,讓孩子感受到數字之間的關係,瞭解順序的概念。

對稍大些的孩子,圖形、顏色、群體與個體的組合遊戲,是鍛鍊邏輯思維能力的好辦法。比如說,讓孩子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物品,根據顏色、用途或形狀的異同進行歸類。讓他在一群混雜的動物中找出不同的動物,說出他們的從屬關係,都是對這方面能力的一種提升!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人中龍風,行業領袖。一個領袖與精英級別的人,他需要的是什麼?是既要有宏觀的視野,又要有微觀的技能。在接觸相關的金融專業之前,不妨讓孩子先成為一個理工王子、人文王子,才能讓他的將來生出一雙在金融界騰飛的翅膀!

理財不是讓孩子當財迷,而是讓孩子通過理財認識世界


教孩子精明理財的9種方法

今天買了什麼,花了多少錢,都要讓他記下來,養成一個固定的習慣。家長可以根據這個記賬表,觀察孩子的消費動向,瞭解他對金錢的價值與感受。

在教孩子精明理財的時候,家長首先要把握一個基本原則:不要以“逐利”為唯一目標,讓孩子遠離唯利是圖的心態。其次,理財講究方法,也講究緩急,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耐心與恆心,不僅教他學會理財,更要使他懂得人生,這才是比較成功的常青藤家教。

第一法:對零用錢。適度下放權力,讓他自主管理。

讓孩子有自己的零用錢可以打理。這是第一步,讓他知道錢為何物,懂得消費,明白錢的購買力。如果小時候不懂得金錢的概念,那長大後就不懂得“斂財”。

第二法:因材施教,適當引導。

根據孩子的性格,給予合適的建議。比如,孩子的性格本身就比較理性,對自己的錢管理得特別好,並且主動做家務、打工,家長就不用過多操勞,以監督為主;如果孩子大手大腳,理財的觀念淡薄,經常不到月底就把零用花光了,還不喜歡做家務,只想伸手要錢。這種孩子長大後肯定是個月光族,說不定還會是個啃老族,所以家長要適當採取些“強硬”的手段,跟他談一談,頒佈一些硬性規定,來糾正他的錯誤觀念。

第三法:讓孩子學會花錢。

有節制地花錢,比賺錢的能力更重要。就像前面所講,在金錢面前,學會如何吝嗇,也要懂得什麼時候應該慷慨!

第四法:用金錢作為獎賞或懲罰孩子的工具。

這個辦法很必要,但要適可而為之。比如可以用在家務勞動中,讓他學到正確的金錢價值觀,但在學習或才藝練習的過程中,則切忌不要採用。

第五法:培養儲蓄現念。

給孩子開立一個銀行賬戶,將壓歲錢和平時的零用錢給他存進去,讓他保管存摺。以此來激勵他的儲蓄觀念避免過度消費。賺錢的第一步就是學會存錢,這也是學習理財的前提

第六法:培養孩子記賬的習慣。

今天買了什麼,花了多少錢,都要讓他記下來,養成一個固定的習慣。家長可以根據這個記賬表,觀察孩子的消費動向,瞭解他對金錢的價值與感受。

第七法:建立孩子的理財目標。

使他建立為了一個目標面努力賺錢的意識。比如孩子想買某個玩具,家長可讓他從每月的零用錢中拿出一些存起來,教他去規劃達成夢想的時間。這個辦法可以讓孩子產生理性的理財思維,也就是計劃與努力,從而避免空想和不切實際的奢望,以及不勞而獲的心理。

第八法:讓孩子體驗金錢交易的模式。

也就是讓他了解一些賺錢的流程,比如帶他參觀商場、超市,親身體驗貨物售出的過程。最好能夠讓他們知道一些價格制定的知識,每件商品賺了多少錢,其中有多少是員工的薪水,有多少是商店的純利潤。

第九法:教孩子釣魚,而不是直接給他魚。

對中高收入家庭來說,許多家長會直接給孩子一大筆錢,讓他買房結婚。在常青藤的理財教育看來,這並無必要。讓他學會掙錢的本事才是關鍵的,重要的是魚竿,而不是魚。可以給孩子一定的創業基金,但不要用錢為他鋪辦一切。

歸根結底,這九種辦法都在表明一種態度:我們給孩子真正的財富,不在於紿他多少錢,不是讓他當財迷,而是讓子女形成一個正確的金錢觀、理財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