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清:從麗笙酒店收購案例看提升上海服務業競爭力

CFIC導讀

◆去年,中國-中東歐基金聯合錦江國際集團完成了對麗笙酒店集團的收購,中資酒店管理國際化再下一城,品牌佈局向全球市場拓展。此次收購對推動上海酒店管理業的轉型和提升上海服務有何影響?今日,轉載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中國-中東歐基金董事長姜建清所撰寫的《從麗笙酒店收購案例看提升上海服務業競爭力》一文,讀者從中或可見端倪。

姜建清:從麗笙酒店收購案例看提升上海服務業競爭力

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中國-中東歐基金董事長 姜建清(資料圖)

去年,中國-中東歐基金聯合錦江國際集團完成了對麗笙酒店集團的收購,中資酒店管理國際化再下一城,品牌佈局向全球市場拓展。此次收購對推動上海酒店管理業的轉型發展,提升上海服務的國際影響力,增強上海旅遊業的全球綜合競爭力,加快上海建設世界著名旅遊城市,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戰略意義。

一、現代服務業在全球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已經成為國家和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是上海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也是上海推進“五個中心”建設、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全球產業結構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向“服務型經濟”調整,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發達國家從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近年來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例穩定保持70%以上。發展中國家服務業呈現快速追趕態勢,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例普遍超過50%。紐約、倫敦、東京、新加坡等國際經濟金融中心城市,服務業主導地位更加明顯(見表1)。

姜建清:從麗笙酒店收購案例看提升上海服務業競爭力

我國服務業在改革開放後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18年,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例達到52.2%,高於第二產業11.5個百分點,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大行業部門和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其中,上海市已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近10年服務業複合年均增長率達11.9%,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例高達70%左右,標誌著上海已經邁入世界級“服務型城市”的行列。

當前,國際大都市的現代服務業結構與其區域功能定位、環境資源條件和經濟發展目標相吻合,並朝著多元化、高端型、創新性的服務經濟模式發展,普遍呈現以金融、商業服務、科研技術等為龍頭,以旅遊、文娛等為新興增長點的趨勢。如紐約的現代服務業以金融保險、商務服務、房地產及租賃、信息服務業為主,合計佔比達66%,近10年來文娛、住宿餐飲業增長最快。倫敦以金融、商務服務業為主,合計佔比達50%。新加坡以商貿服務業為主,佔比達60%;其中文娛、旅遊業增長最快,近10年複合年均增長率約8%。東京以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批發、房地產及租賃、信息通信業為主,合計佔比達65%。

上海的現代服務業以金融、批發和零售業為主,合計佔比接近50%。其中,金融、批發和零售、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較快,特別是金融業與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近5年複合年均增長率達20%以上(見圖1)。然而,上海服務業佔比近幾年增速趨緩(見圖2),與國際先進城市還有差距,亟待尋找新的增長動能。從歷史數據分析上海服務業發展趨勢,在未來10年內,上海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例將達到75%~80%的水平。上海具備提升服務業佔比、躍升國際服務業龍頭的基礎。

姜建清:從麗笙酒店收購案例看提升上海服務業競爭力

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全球服務業結構不斷調整、資源轉移和優化配置的背景下,將上海打造成中國乃至全球現代服務業的中心城市,在規模上、結構上、質量上建立起國際領先的現代服務形象,對推動上海“五個中心”和“四個品牌”建設具有明顯的引領和帶動效應。上海應進一步形成及完善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現代服務業要加快改革轉型,持續提升發展層次,優化質量結構,在保持和優化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等優勢產業的基礎上,積極拓展和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比如信息服務、科研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以及酒店、文娛、旅遊等生活性服務業。

二、旅遊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點領域,是拉動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是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的幸福產業,要把旅遊打造成上海對外開放和“上海服務”的一塊金字招牌。

旅遊業是國際大都市的支柱產業,上下游產業鏈的縱向傳導性和基於寬泛產業邊界的橫向傳導性強,乘數效應顯著。據世界旅遊業理事會(WTTC)統計,2016年世界旅遊業對GDP的直接平均貢獻水平為3.1%,綜合平均貢獻水平為10.2%,旅遊經濟綜合貢獻的平均乘數為3.29,多數國家和地區旅遊經濟綜合貢獻乘數在2~3.5 之間,遠高於其他服務行業。與旅遊業相關的細分行業已超過100個,旅遊消費對住宿餐飲和商品零售業、交通客運業、文化娛樂業等貢獻率可達50%甚至更高。以醫療旅遊為例,2017年全球收入規模約7000億美元,已成為美國、日本、泰國等醫療發達國家增長最快的新興產業。以商務旅遊為例,商務旅行的人均消費為一般假期旅遊的2倍左右,香港、新加坡、倫敦均基於國際會議和會展的舉辦,拉動入境商務旅行和消費快速增長。

近年來全球旅遊業持續保持較高增長,超過整體經濟增速。2017年全球旅遊業增速為4.6%,超過製造業(4.2%)、零售業和批發業(3.4%)、農業、林業和漁業(2.6%)及金融服務業(2.5%)的增速。預計全球旅遊業未來10年仍將保持3.8%的平穩增長,直接或者間接貢獻約25%的就業機會。2018年,我國國內旅遊人數55.39億人次,入出境旅遊總人數2.91億人次。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97萬億元,旅遊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94萬億元,佔GDP總量的11.04%。我國旅遊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高端服務和產品欠缺,產業體系相對單薄,國際化程度不夠,服務逆差較大,綜合貢獻乘數偏低(2.34)。2018年,我國旅行(含留學、旅遊、就醫等)項下逆差分別為2370 億美元,對服務貿易逆差貢獻度分別達81%。2019年上半年,我國旅行支出1275億美元,旅行收入172億美元,旅行逆差1104億美元。

上海作為國際旅遊城市,擁有龐大的流動人口及酒店市場需求。2018年,上海接待國內旅遊者3.40億人次,接待入境旅遊者893.71萬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477.15億元人民幣,國際旅遊收入73.71億美元,旅遊業增加值為2078.64億元人民幣,佔全市GDP比重為6.4%。近些年,上海旅遊業雖然發展較快、貢獻巨大,但與國際著名大都市相比,尤其國際旅遊收入佔比方面,差距較大(見表2)。其中,上海的住宿和餐飲業的GDP貢獻僅佔服務業整體的2%,近10年複合年均增長率約6.5%,發展平緩。現實差距也是發展潛力所在,旅遊業作為上海的重要支柱產業,完全大有可為,也必須大有作為。通過發揮旅遊業戰略性支柱產業的槓桿作用,不僅可以直接拉動交通、建築、商業、餐飲、飯店、通信等傳統行業,也對國際金融、倉儲物流、信息諮詢、文體娛樂、會展博覽、醫療健康等現代服務業發揮著重要促進作用,形成“旅遊+”這一新的經濟形態和價值鏈。

上海已發佈《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提出到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李強書記指出,要對標國際標準、面向全球市場、瞄準未來發展,把上海打造成世界著名旅遊城市。因此,上海要發揮國際交通樞紐優勢,帶動長三角等跨區域旅遊協同發展,建設引領全國的國際旅遊門戶,打造與紐約都市圈、倫敦都市圈、東京都市圈等齊名的世界級城市群。參照大灣區發展規劃,通過擴容過境免籤政策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促進“一程多站”的旅遊發展,打造精品旅遊路線和整體品牌形象,帶動規模化的經濟效應,吸引境內外、線上線下各大酒店旅遊企業佈局。要發揮金融中心、商務中心及商業中心的優勢,借鑑“世博會”、“進博會”的成功經驗,打造“旅遊+”的發展格局,與商業、金融、交通、文化等相關行業做出整體規劃和協調佈局,帶動關聯產業的投資、消費、出口,全面提升全球影響力和傳播力。要推動旅遊業供給側改革,豐富旅遊業發展內涵,在入境旅遊、商務旅行、醫療旅遊等強帶動、高附加值的板塊深度佈局,挖掘區位優勢和資源內涵,推動旅遊業的多元化、高端化發展,打造 “東方巴黎”,成為世界頂級的旅遊城市。

三、酒店管理業是高端服務業的重點領域,是服務貿易收入的重要來源,體現了一個城市乃至國家的服務競爭力。上海要將酒店管理業作為旅遊業轉型升級的“著力點”,加快轉型升級,提升國際化、品牌化、專業化發展水平。

酒店管理業作為旅遊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強的品牌輻射效應、產業鏈延伸和整合效應,既是集住宿、餐飲、娛樂、辦公、會展等於一體的功能單元,也是對歷史、人文、藝術、飲食文化進行展示的有機平臺。酒店管理業是創造就業機會的重要部門,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吸納大量的勞動力。國外有關研究表明,近年來新增的勞動就業人口中,每25 個人中就有1 人就職於酒店。同時,酒店還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從而間接地提供大量就業機會。酒店業在吸納就業人口、促進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轉變的同時,也帶動通信、水電、交通、食品、餐飲、商業、金融、建築輕工、紡織等行業聯動發展,從而促進眾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聚集發展,並間接提供大量就業機會。酒店業是創造旅遊收入的重要行業,具有相當大的收入“乘數效應”。中資酒店的涉外經營和海外發展,對創造外匯收入、實質減少服務貿易逆差能發揮一定作用。酒店自身是重要的採購平臺,會推動傢俱、家電、紡織、輕工等產品出口,併成為中國文化的展示中心和銷售平臺,擴大國際文化影響力。

據統計,上海目前有超過1.3萬家酒店提供住宿,其中中高端酒店(四、五星級酒店及四、五星級標準酒店)681家。隨著國內消費升級,酒店結構需加快調整。近年來,國內中端酒店開業數爆發性增長,從2013年的300家增加至2018年的3000家;同時低端經濟型酒店整體增速放緩,略現疲態。2017年底,國內841家五星級酒店中,多數是洲際、雅高、希爾頓等外資品牌集團管理。中資酒店仍在轉型過程中,以中低檔酒店運營、物業持有為主,高檔酒店管理依賴外資品牌。海外經營網絡,尤其高端服務平臺和品牌薄弱。與國際同業在多元化、高端化以及運營管理、服務質量上仍有較大差距,品牌建設急需加強。

為了打造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上海酒店管理平臺和品牌,2018年錦江國際集團與中國-中東歐基金攜手收購了全球領先酒店管理品牌麗笙酒店集團,中資酒店躍居全球第二。麗笙酒店是全球最大的酒店集團之一,按房間數是全球第13大,歐洲第四大酒店管理集團。集團包括歐洲和美國兩個運營主體,運營及開發1400多家酒店、18萬間客房,旗下擁有7箇中高端酒店品牌。其中,Radisson Blu更是歐洲區域內擁有酒店數量最多的高端品牌。此外,麗笙酒店集團在中東歐地區運營100多家酒店,管理客房數超過2萬間,是該地區最主要的酒店管理集團。隨著中東歐國家旅遊業的持續發展特別是中國遊客的快速增長,麗笙正進一步加大在波蘭、捷克、匈牙利、塞爾維亞、斯洛伐克等主要旅遊目的地的擴張,加速已有簽約酒店的落地。麗笙酒店集團以品牌和酒店管理運營為主業,完全輕資產運營,超過90%的酒店及房間是品牌管理或特許經營,剩餘10%是以租賃加品牌管理模式經營,幾乎沒有自有房產。

全球酒店管理行業已過了早期發展階段,形成強者恆強的格局。跨境收購和運作有利於將國外優秀的服務理念、服務產品和管理經驗“引進來”,培養國際化經營管理隊伍,提升國際品牌效應。成功收購麗笙集團後,錦江集團走出邁向國際一流酒店管理集團的戰略支點和關鍵一步。實現了海外主要區域的全覆蓋和高中低端品牌的多元化,優化了錦江集團的品牌結構和區域佈局,品牌體系實現中高端全覆蓋,中高檔佔比提升至18%,國際佈局拓展到120多個國家,海外佔比提升至30%以上。錦江酒店的主要中高端品牌數量由9個增至16個,中高檔酒店數量由2463家增至3614家,中高端酒店會員數增加1750萬人實現翻倍。擴大了錦江集團在“一帶一路”的佈局,尤其是歐洲、中東歐區域的佈局,國際競爭力得到有效提升。未來有信心通過併購整合和管理提升發展成為世界的品牌。

錦江國際集團在收購了麗笙酒店集團後,基於其在歐美市場及中高端市場的成熟佈局,加快戰略轉型,加強機構、渠道、客戶、IT系統和品牌整合。加強精益化運營和精細化管理,做好成本控制和效益效率,加強資本、品牌和市值管理,提升整體競爭力。加快全球創新中心、WEHOTEL全球共享平臺、全球採購共享平臺、全球財務共享平臺的建設,推動從量變到質變的成果轉化。發展高附加值板塊,提升國際收入佔比,向周邊業態有機整合。圍繞酒店核心產業對上下游渠道進行積極的對接或整合,建立“互聯網+”大背景下的“酒店+”行業新生態,對內實現酒店客房、用餐、娛樂以及相關配套設施的平臺化,對外實現與採購、銷售、信息技術等酒店周邊業態在商業合作上的平臺化。將麗笙酒店作為展示中國、上海文化的平臺和開展酒店管理人才培養的基地,打造以酒店為核心的“上海服務”旗艦產業鏈。

2017年,中國在線旅遊市場交易規模達8286億元,同比增長35%;在線住宿市場規模為1699億元,同比增長43%。中資酒店集團在全球化發展過程中,應充分把握上述市場機遇,通過打造基於酒店品牌的數字化營銷平臺,有效控制運營成本,並間接提升市場話語權和佔有率,開闢新的盈利模式。為客人提供住前(行程、入住管理)、住中(客房、嚮導服務)、住後(忠誠計劃管理)的優質體驗服務,朝基於住宿業、跨平臺、線上與線下融合的服務平臺轉變。結合銀行的傳統線下網點優勢和新興電商平臺優勢,豐富獲客渠道和營銷場景,探索將銀行、電商與酒店旅遊結合的產品與服務創新。通過服務創新真正躋身於全球酒店領導者行列,帶動中國旅遊業及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

四、加強人才培養和平臺建設,多措並舉提升高端服務水平,為酒店管理業及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打造“上海服務”的國際品牌。

中資酒店管理業未來的發展,要改變重投資輕管理、重硬件輕軟件的現象,加強酒店管理行業的政策引導和規範管理,優化產業結構與佈局,改革傳統經營管理模式,強化品牌經營運作,加大人才培訓和培養力度,增強酒店管理行業的特色化、專業化和國際化水平。尤其是,要加強酒店專業人才培養,這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我國酒店旅遊業雖已實現規模化發展,在硬件條件上也逐步完善,但與國際同業的經營效率和客戶體驗相比差距不小,缺乏全球消費者認可的中國酒店服務品牌。主要原因是人才儲備和體系建設滯後,酒店管理教育滯後、高級經營人才缺乏、運營管理水平不足、商業服務理念落後。人才短缺制約了中國酒店旅遊集團全球化、高端化的發展訴求。管理一個國際大型酒店管理集團,至少需數十人的核心管理團隊及熟悉酒店行業品牌、運營、營銷、財務、法務等業務的數百人的中層管理團隊。我國酒店旅遊行業的人才問題若長期得不到解決,勢必會嚴重製約行業的轉型升級。人才培養和體系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由上下游的產、學、研等產業鏈構成。2019年QS全球酒店管理學校排名前20名,除澳大利亞2所、馬來西亞1所和中國香港1所之外,其餘16所院校全部分佈在歐美。有意思的是,全球主要的酒店旅遊管理學校與國際知名酒店管理集團的區域分佈一致。國內雖已開始加強酒店旅遊相關的學科建設,但缺乏系統的專業和課程設置,理論基礎、實踐配套、師資力量相對滯後,教育與培訓、就業脫節,高級管理人員供應量不足以支撐行業需求。與國外知名院校的聯合培養,可作為輔助和過渡性措施,無法成為我國人才培養的核心渠道。

上海要作為行業先行者,須考慮建立國際化的酒店管理高等學校,在當前中低端為主培養體系的基礎上,加大中高端人才培養力度。建立兼具國際水準和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為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培養和儲備問題。打造中資酒店旅遊教育平臺,培養符合國際標準的專業旅遊人才,不僅可作為中國酒店業專業人才的海外現場培訓基地和平臺,還可向國際專業機構輸送,擴大我國在國際旅遊行業的影響力。

作者: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中國-中東歐基金董事長 姜建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