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清:銀行規模龐大,但風險管控和資本補充壓力也如影相伴

“與龐大規模體量如影相伴的是巨大的風險管控和資本補充壓力。”在12月28日召開的“2018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上”上,工商銀行原董事長、中國金融學會副會長姜建清回顧銀行業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時說。

姜建清認為,中國國有銀行40年的改革歷史中,近一半的時間在與不良資產作鬥爭,教訓極為深刻、刻骨銘心。要清醒認識金融業的脆弱性,只有防範和化解了金融風險,保證了金融穩定,才能推進經濟繁榮。

改革開放40年,人們充分享受到了銀行業改革開放釋放的紅利。銀行體系也從最初的大一統格局逐步發展成為多元化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體系。如今,截至2017年底,中國銀行業總資產超過了250萬億人民幣,居全球第一位,盈利水平(ROA約為0.92%,ROE約為12.56%)及資本質量(NPL約為1.74%,撥備率約為181.42%)都居於全球可比同業前列。英國《銀行家》全球銀行1000強榜單中,中國有126家銀行入榜,按一級資本排名的前十大銀行中,中國四家大型商業銀行名列前茅。

40年回首,姜建清分析中國銀行業改革開放所經歷的階段,他說,八十年代銀行與財政分家,改由銀行承擔建設資金主渠道作用,之後多元金融體系的建立,解決了經濟建設資金從哪裡來的難題。

九十年代金融法制化、市場化的推進,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全面推進系列性改革,保證了金融宏觀穩定,著手解決企業和金融雙重軟約束難題。

2000年後,推進了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創新運用了中央銀行和國家資產負債表,成功處理了國有銀行轉型過程中形成的鉅額不良資產,完善了公司治理和風險控制。

40年來,國有銀行由國家專業銀行到國有商業銀行,再到股改上市、建立現代銀行制度。改革過程相當艱辛。“難的不是產品、服務、技術和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創新,真正難的是制度創新。”姜建清說。

通過改革轉型發展,四十年來中國銀行業浴火重生,如今無論是規模、效益與質量,金融市場廣度與深度,金融監管體系、市場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姜建清說,中國國有銀行40年的改革歷史中,近一半的時間在與不良資產作鬥爭,教訓極為深刻、刻骨銘心。要清醒認識金融業的脆弱性,只有防範和化解了金融風險,保證了金融穩定,才能推進經濟繁榮。

當前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規模已經超過250萬億人民幣,遠超全球銀行同業。姜建清稱,中國走的是一條沒有前行者可仿效的探索之路,未來所面臨的困難之多、挑戰之多、風險之多一點也不亞於改革開放的前40年。“與龐大規模體量如影相伴的是巨大的風險管控和資本補充壓力。邁入新時代後,要把握新趨勢,完善現代銀行的風險管理制度、方法與工具,及時識別和化解各種風險,保持資產質量穩定,確保不發生重大的系統性風險;要深化金融改革,提升資金配置效率,逐步改變高槓杆依賴的經濟增長方式,逐步改變重視信貸增量、忽視存量管理的資金管理方式,實現中國金融高質量的轉型發展,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做出新貢獻。”姜建清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