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宰相李鸿章姓许不姓李?

许氏宗祠:“李许本同根”的家族情深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是土生土长的合肥人。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李中堂大人其实不姓李,而是姓许。

合肥宰相李鸿章姓许不姓李?

李鸿章祖上原本姓许,后来过继给了李家,所以改姓李。这些许氏祖谱上都有记载,李鸿章是李家的第七代传人,因此,清代还有‘许李一家’的说法。”许氏老人告诉记者,根据自己祖上的说法,清代晚期,官至大学士的李鸿章为了报答许家的恩情特地回老家修建了这座“报恩祠”,后来也一直被他们作为“许氏宗祠”。

合肥宰相李鸿章姓许不姓李?

在合肥市新站区磨店社区漕坊村,有一栋青灰砖瓦的古建筑,门头挂着“报恩祠”匾额。它就是许氏祠堂,由晚清重臣李鸿章修建,屋梁上还刻着李鸿章、李鹤章等兄弟的名字。

合肥宰相李鸿章姓许不姓李?

许氏宗祠横梁,那些被涂抹的地方,就是李氏兄弟的签名。

几百年来,漕坊村一直流传着“许李一家”的故事。据说,许家和李家是好友,一个做酒,一个做豆腐,两人常结伴赶集做买卖,闲暇时一起喝酒。李家经济富裕,用4个元宝垫桌子,可是没有子嗣。许家虽贫寒,但儿子多,吃饭时让4个儿子抬桌子、另两个儿子端菜。李氏很羡慕许氏,请求过继一个儿子,就是李鸿章的祖上慎所。这抬桌子端菜的趣闻不知真假,不过,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许绍堂说,李鸿章确实“先本姓许”,其一世祖正是许家慎所,许氏宗祠有碑文可证。

民间传说,李鸿章六兄弟发迹后,曾一度想认祖归宗姓许,后觉不妥作罢,为报答许氏恩情,李鸿章六兄弟捐款,在家乡修建了“报恩祠”,又被许氏族人叫做“许氏宗祠”。据资料,清代对于修建祠堂规格有严格规定,一般都是三开间或五开间,总督、尚书才有资格修建七开间,九开间的只有封了王才可以修建。“报恩祠”是三进七开间,当年只有李鸿章的身份、地位才可以大肆修建,这也是合肥目前规格最高的古祠堂。

现在所看到的“报恩祠”是重新修建的,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门前广场一左一右有“光华亭”、“文明台”两个亭子,门口竖着威风凛凛的雄狮和雕饰精美的石鼓,大门上有“忠廉、孝义”4个大字,赫然醒目。进入宅子里,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十分精美。现在的许氏宗祠“修旧如旧”,但据许氏后人说,和当年曾经的辉煌相比,还是差了一些。

“以前的‘报恩祠’寝堂正中挂着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及曾国藩等人御赐、题写的匾额,正中是‘庆祝永昌’,两边分别是‘木本水源’、‘升平人瑞’等。”安徽省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云胜说。祠堂三进,第一进为祠堂处理日常事务之用,第二进为看墙,第三进摆放许氏各代祖先牌位,“那牌位一阶一阶地摆着,高至房顶,可能上千座都不止。”许氏后人说。早年间,村里有人听到许氏族长亲眼看见李鸿章返乡祭祖一幕,“身上穿着朝廷的官服,可神气了。”

解.放以后,许氏宗祠被改建成小学,祠堂里被隔成了一间间教室,很多木梁被拆下来盖建人民公社、供销社。但也正因为被改做小学,这座祠堂才能动乱岁月中幸存下来,虽然梁上李鸿章等人的名字被墨水涂抹了,但是还能依稀辨认“太子太傅……少荃”等字迹。

同在磨店社区的群治村是李鸿章出生地,那里有他读书的“棣华书屋”、嬉戏游泳的“柳荫塘”,还有李母曾耕作过的“麻大田”、全家赖以生存的“熊砖井”及环井而葬的李家祖坟。在群治村,李鸿章为父亲文安修建祠堂,俗称李氏家庙。也是徽派建筑,整个家庙占地约有一公顷,光是烧石灰的水池就有三亩田那么大。村里人回忆,上世纪70年代,许多大型会议都在李氏家庙召开,能同时容纳三五百人。

曾经的李氏家庙气势恢宏,正门上悬挂着一块大匾,是“老佛爷”亲笔写的“李氏家庙”4个大字。屋内四周圆柱刻有龙凤图案,挂满了曾国藩、左宗棠等诸多名人字画,还有同治十三年十月初八皇帝的圣谕,并放有玉如意、金碗、黄马褂等“稀罕物”,可惜,在那段动荡的岁月,“李氏家庙”被拆个精光,仅留下极少的物件儿,后来被村人收集在一起,放在家庙的大院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