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阿房宮賦》帶你瞭解被世人理解錯了的秦始皇與阿房宮

公元前199年,面對漢高祖劉邦對新建宮室過度奢華的不滿與斥責,營建宮殿的蕭何說了這樣一句話“非令壯麗,無以重威”,這樣簡短的一句話揭示了宮殿作為皇權象徵的重要地位,它不僅僅是皇家辦公,與居住的場所,更是最高權力的代名詞,何以不威嚴壯麗呢?各朝各代的宮殿承載著古人最為輝煌的記憶,見證著歷史的興衰與朝代的更迭,不同的宮殿被居住其間的不同的人們塑造和影響著,它們是人類理性與感性衝突碰撞的產物,這種矛盾感早就了它們神秘奪目的光彩。如今,剝開歷史的重重迷霧,那麼著名宮殿的身影似乎變得清晰起來。

杜牧寫下著名的《阿房宮賦》

通過《阿房宮賦》帶你瞭解被世人理解錯了的秦始皇與阿房宮

提到阿房宮,大家都會有一種印象,阿房宮的雄偉壯麗和秦帝國命運連在一起。秦始皇、秦二世敲骨吸髓,濫用民力,濫用刑法,於是老百姓受不了了,揭竿而起,最後阿房宮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一把大火偌大的宮殿化為灰燼。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印象呢?這是和一個歷史人物密切相關,這個人就是唐代的大文學家杜牧。杜牧應該說是少年得志,年輕的時候寫下了一篇非常著名的文字,就是《阿房宮賦》,洋洋灑灑,一瀉千里。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就把秦王嬴政形容成一個敲骨吸髓,貪婪好色的獨夫民賊,最後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杜牧寫完《阿房宮賦》,很快這篇文章就隨著唐王朝文人特定的渠道流傳開來。我們都知道唐王朝為學家盛出,比如說大家熟知的有一個著名的文學家就是白居易。白居易曾經拿著自己的名帖找到當時一個士人的領袖著名的文化人骨況那裡,顧況看到白居易的名字,就說你這個名字太狂氣了,長安物價這麼高,白居哪能容易啊?但是當顧況看到白居易的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個時候顧況就說你寫出這麼好的句子,在長安完全可以居住下去,於是白居易的詩就名傳天下。唐朝有這樣特定的渠道使得文學家的作品迅速地流傳開來,而杜牧的《阿房宮賦》一完成就在士人之中傳誦了。

公元828年,這個時候,杜牧參加唐王朝科舉考試,考進士科。有一句著名的話,叫做“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三十歲的時候你中明經科,你都算歲數大的了。這個時候杜牧參加進士科的消息就被一個人知道了,這個人的名字叫吳武陵,當時柳宗元和吳武陵有著密切的來往。我們知道唐晚期朝政腐敗,內朋黨之爭,宦官專權,外有繁鎮割據,所以山雨欲來風滿樓,改革的大臣紛紛受到了迫害乃至株連,而當時受到株連的有一系列的官員,像我們熟悉的劉禹錫,柳宗元。柳宗元就被貶到了湖南南部的一個地方,就是永州。而這個時候,同樣被貶到永州的就是剛才提到的吳武陵。

通過《阿房宮賦》帶你瞭解被世人理解錯了的秦始皇與阿房宮

吳武陵得罪人了當時朝中的權相李吉甫,在這樣的背景下,他也被貶謫到永州,而且兩人有四年的友好關係。後來朝廷風向變了,朝廷開始赦免官員,吳武陵在赦免名單之內,但是柳宗元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吳武陵回到朝廷,一度奔走相告,告訴朝廷柳宗元對朝廷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一個人,不能讓他久居於邊地。但是剛有眉目,沒想到噩耗傳來,柳宗元已經在南方的柳州去世,這件事讓吳武陵痛心不已。

到了公元828年,這個時候的吳武陵已經是太學博士了,是當時士人領袖。這個時候的吳武陵看到了《阿房宮賦》,他覺得這篇文章辭采清壯,寫的太好了,自己想為這個作者做點什麼,於是他拿著這一篇賦找到了當時科舉考試的主考禮部侍郎崔郾。根據《新唐書·吳武陵傳》,吳武陵就問主考崔郾一個問題,這麼好的文章,這麼好的青年,的確就使有王佐之才,您能不能把他點成第一名?崔郾說第一名有人了。吳武陵接著問第二名呢?崔郾繼續說有人了。第三名呢?有人了,第四名也有人了,第五名還沒有人。吳武陵這個時候趁熱打鐵,索性說您乾脆把他點成第五名吧。如果您不答應我,我們就友盡了。後來果不其然,杜牧以第五名進士及第。

這是正史的記載,這說明當時的人對於這個現象,應該說是見怪不怪的,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走後門,這是違紀的行為。但是唐人不以為意,所以在這個背景下一大堆士人就開始了他們考前的活動了,紛紛把自己平時的詩作,通過一系列的人脈送達主考大人面前,唐朝人稱之為“溫卷”,或者“行卷”。《吳武陵傳》裡頭就說,這個文字是吳武陵當眾宣讀,說明這事所有人都覺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這種事情在後代就叫舞弊的現象。比如到了宋代就出現了許多規範考試的措施,參加科舉考試要鎖院,整個考場鎖起來不允許作弊,並且當時為了防止有記號卷子,防止對筆跡,還有謄抄的做法。唐朝的統治者不想通過一考定終身,想了解士人平時的文化水準,所以有這種現象,關鍵這種現象有合理性的同時,也有它巨大的弊病,是什麼人才能行卷或者溫卷呢?絕對不會是白丁,這些人不具備這樣的人脈,一定是社會上層。

我們在說會杜牧,杜牧就相當了得。杜牧是京兆杜氏,是名門望族,而杜牧的遠祖是三國時期的著名的將領叫做杜預。《三國演義》裡有這個杜預,“

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火燒阿房宮之謎

杜牧的《阿房宮賦》立意深遠,文采斐然,驚採絕豔,一氣呵成,受到了當時士人的大力追捧且經久不衰,流傳千古。在一千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有著極強的影響力。然而世人對這篇文章往往存在著許多誤解,也給我們今天瞭解真實的秦王朝帶來了種種誤導,留下了諸多疑團。為什麼這麼說呢?這篇曠世之作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作品呢?它到底要表達什麼?杜牧在這篇文章中極盡筆墨描寫的雄偉壯麗的阿房宮以及在其中上演的窮奢極欲的情形究竟是否是真相呢?

通過《阿房宮賦》帶你瞭解被世人理解錯了的秦始皇與阿房宮

杜牧的祖父也了不得,杜牧的祖父就是當時唐王朝的宰相叫杜佑。我們看杜牧有顯赫的家庭背景,擁有良好的教育經歷,所以他才能洋洋灑灑地完成《阿房宮賦》。完成《阿房宮賦》的同時還通過一系列人脈走上歷史舞臺,是歷史條件推上了一個佼佼者。杜甫洋洋灑灑寫《阿房宮賦》目的何在呢?目的是要告知當時唐王朝的統治者,天下已經非常地危險了,宦官專權,藩鎮割據。這個《阿房宮賦》很著名的一句: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說這個話是需要勇氣的,他說秦始皇,秦二世是沒有時間來檢討自己的過失了,因為他們完蛋了,但是後人檢討他們的過失。可是後人檢討過失卻不引以為鑑,使後人復哀後人,以後的人還會像哀悼秦王朝一樣哀悼唐王朝。這豈不糟糕了嗎?應該說統治者讀完一篇賦,肯定出一身冷汗。

很有意思的是公元828年,杜牧參加進士考試,進士及第第五名。但是沒有過多久,他又參加了一場考試,這場考試是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它擢拔的人才,目的是給統治者提意見,能夠匡正朝廷之失,而杜牧恰恰以他的直言極諫著稱,或者說這篇《阿房宮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杜牧又一次中試,所以杜牧成為時代的寵兒。

於是在這一系列的史實推動下《阿房宮賦》名垂青史。於是剛才所講的那個歷史現象,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常識。關鍵問題是杜牧是一個文學家,《阿房宮賦》又是文學作品,杜牧的確熟讀典籍,但是文學作品還得有文學加工,會依據唐王朝的社會需求進行加工,所以這裡邊的內容可謂說是亦真亦幻。

比如說《阿房宮賦》上來講就講“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關鍵是這裡面“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這“三百里”怎麼算呢?如果翻開《史記》就會發現,阿房宮這個名稱有廣義狹義之分。事實上如果從狹義的角度看,阿房宮就指阿房前殿,當時秦始皇想造一個新宮,說是在渭南上林苑中,這個新宮秦始皇稱之為朝宮。這個朝宮先做的叫阿房前殿,前殿的面積是相當大的,《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

先做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

阿房前殿還曼延到了南山,也就是終南山,還有相應的閣道,由閣道連接著阿房前殿以及終南山,甚至秦始皇幹了一件事情“表南山之顛以為闕”,在宮殿之前往往有兩個闕樓,比如說北京的故宮午門之外就有東西兩個闕樓,闕樓利於人們在上面張望左右。“表南山之顛以為闕”,沒有蓋闕樓,但是我的闕樓用南山之巔,也就是終南山的兩座峰作為它的闕樓,這是多大的氣派啊。這是往南的拓展,向北也不得了,其中說:

為複道,自阿房宮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

通過《阿房宮賦》帶你瞭解被世人理解錯了的秦始皇與阿房宮

為了連接渭水南北,前面我們說咸陽的宮殿在渭水以北,而新朝宮,還有阿房宮都在渭水以南。那麼建立一個複道連接的是渭水南北,這樣的話咸陽宮和朝宮就連接在了一起,象徵著從渭水被到渭水南,從阿房宮到咸陽宮,猶如天帝從天極到營室渡過銀河一樣。天極是宇宙中心,天帝從它的天極越過銀河,到達營室這顆星。那麼天上的行為和人間的行為是相對應的,所以秦始皇構造了一個大的構想,這個構想是新的宮室,新的宮殿區。考古學家的資料反映,說這個阿房宮的遺址的長度已經達到1300米,南北寬度是420米,所以這樣的一個高臺上面構造的就是阿房宮。阿房宮到宋代的時候就已經變成了農田,上面居然有四個村落之多,阿房宮的面積就能說明當時的氣魄。

阿房宮並未建成

杜牧在《阿房宮賦》裡面說“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如果從上林苑算,一直到咸陽,也沒有三百里,所以這裡面許多數字都是文學的誇飾,最誇張的東西就是項羽一把大火燒了阿房宮。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這個時候在秦始皇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12年,想建阿房宮了,這個時候阿房宮開工,但是不到兩年,秦始皇就崩於沙丘平臺。秦始皇死了之後,於是一大堆工匠就只能從阿房宮建造中抽調出來給秦始皇造驪山墓。驪山墓建成之後,秦二世也想有自己的盤算,說自己的父親想建阿房,如果說自己建不成的話,豈不對不起他死去的父親呢?其實是為了自己一個驕奢淫逸找一個說法。

通過《阿房宮賦》帶你瞭解被世人理解錯了的秦始皇與阿房宮

這個時候他還讓蓋阿房宮,關鍵是天下已經躁動起來。公元前209年,就是大澤鄉起義,此時一堆重臣,就包括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李斯還有將軍馮劫等人勸告秦二世不能這樣做,阿房宮耗費人力物力,天下的徭役已經很厲害了,老百姓已經很有意見了,否則會出大亂子。但是秦二世沒有聽這些重臣的話,反而責備這些重臣,索性把這些大臣下獄問罪。右丞相去疾還有將軍馮劫意識到一點,叫將相不辱,大貴族是不能受刑的,因為刑不上大夫,索性去疾和馮劫就自殺了,而李斯最後被腰斬。這幾個臣子死了,但是歷史的發展已經不允許秦二世胡來了,建阿房宮早已拋在了腦後。司馬遷交代的非常好,說阿房宮未成,如果蓋成的話會選擇一個更好的名字來形容阿房宮。

在十幾年前,社科院考古所的專家還有山西的專家,對阿房宮前殿遺址進行了細密的勘探,這個勘探的面積相當大,如果要是被項羽一把大火燒掉的話,應當很容易找到灰燼,但是基本找不到灰燼。所以考古學家基本認為就是當時阿房宮的確就沒有完成,是一個爛尾的工程。那麼項羽一把大火燒掉的是什麼?考古學家翻開典籍,發現項羽燒的應當是咸陽的宮室。

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早已證明,阿房宮根本沒有建成。項羽火燒阿房宮完全不是事實,這個謎團終於蓋棺定論了。然而項羽也算不上特別冤枉,通過考古發掘,在咸陽宮遺址發現的大片火燒土遺址,坐實了他火燒咸陽宮的罪名。阿房宮與咸陽宮兩座宮殿,雖然境遇不同,可是歷經歲月變遷,卻是宮闕萬間都做了土。未建成的阿房宮也留下了美麗的遺憾,咸陽宮的逝去將秦朝的諸多文獻典籍也一併帶走了,模糊了秦朝留下的種種痕跡,殊不知又造成了後人對歷史的多少誤會與疑惑。好在火燒阿房宮與火燒咸陽宮我們已經明瞭,縱使歷經時間的洗禮,這些歷史遺蹟仍然靜靜地躺在大地上,等待我們去感受,去了解。那麼究竟是誰第一個把阿房宮和項羽一把大火聯繫起來的呢?

通過《阿房宮賦》帶你瞭解被世人理解錯了的秦始皇與阿房宮

經過現代一些學者們推論,就是杜牧將阿房宮與項羽一把大火聯繫起來的。杜牧極盡誇張之能事,那麼既然說杜牧的《阿房宮賦》有許多誇飾的話,一個關鍵問題就出現了,就是秦始皇是否像杜牧寫的那麼貪婪而且那麼好色呢?這個就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的了,這個杜牧的確形容秦始皇很貪婪,他說秦始皇“取之盡錙銖”,而“

用之如泥沙”。秦始皇極其地貪婪,這個事情其實有一定的歷史根據,秦王朝的的確幹過敲骨吸髓的事,但是換一個角度問這樣的現象是他個人的行為還是秦王朝政治決策的失策?是他自己的品德問題還是國家的設計問題?我們說中國古代制度尤其是先秦兩漢制度非常突出的一個色澤,這個色澤就是家國同構,也就是統治者的家和天下的國往往是重合的。他做的這樣一個行為既是家也是國,秦始皇興修宮殿,修阿房宮,有自己窮奢極欲的考慮,當然也有國家政治機構劃的意圖。

李斯向秦始皇上《諫逐客書》

秦始皇在統治前期屢屢上當,上六國的當。鄭國是韓國人,這個韓國人攛掇秦始皇忽悠他,讓秦始皇在關中修建了一條著名的渠叫做鄭國渠,想通過鄭國渠拖垮了秦,但是沒有想到這個渠反而帶來了沃野千里。秦始皇意識到鄭國不是個好東西,並且他遇到了另外一個事,就是呂不韋嫪毐之亂,給秦朝宮廷折騰個底兒掉。當時呂不韋可不是秦國人,他是陽翟大賈,所以秦始皇看六國的人非常頭暈,這時候就下了一個荒唐的措施,就是逐客令。李斯是一個才俊,就給秦始皇上了這個《諫逐客書》。李斯說一大堆物資不是你秦國的土特產,你卻非常珍愛它,可是一堆賢才你卻浪費,這些士人也想效忠給你秦國,如果你把這對人逼急了,他們去效忠你的對頭,那就是滅頂之災。秦始皇如夢初醒,所以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廢除了逐客令。

通過《阿房宮賦》帶你瞭解被世人理解錯了的秦始皇與阿房宮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秦非常開放,有一大堆人一大堆物資湧向秦地,是一個開放的國度。在這社會背景之下形成了資源的積聚,形成了人才的積累。從這個角度來說城市的擴建是一個必須的手段,未央宮一期建築已經完工,劉邦去視察的時候,劉邦看待了,反而罵蕭何說我們國庫裡現在有幾個錢,你現在建這麼豪華的宮殿,你太奢侈了吧。蕭何說了一句話,劉邦啞口無言,叫“

非壯麗無以重威”,如果沒有壯麗的宮殿,你那裡有威嚴呢?你沒有威嚴,國家的運作又從哪裡談起呢?所以這個故事也能反襯出秦朝建朝宮,建阿房宮的初衷。也不能說只是個人的窮奢極欲,更包括國家的戰略構劃。

另外一方面就是秦始皇是否那麼好色呢?事實上杜牧在這裡頭有非常大的誇飾,說的有鼻子有眼。但是各位發現沒有寫的越有鼻子有眼就越經不住推敲,你杜牧是唐朝人怎麼能知道秦朝的樣子呢?所以許多的細節今天看應該是文學的誇飾。今天有很多證據能證明秦始皇對於江山社稷的愛好遠遠大於對女色的愛好,對秦始皇來說帝國的秩序就是他的生命線。

“工作狂”秦始皇

秦始皇可謂是“千古一帝”,他開創了國家的大一統,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然而歷史沒有給他太多的時間,甚至沒有給他幻想的千秋萬代的秦王朝太多時間。秦朝二世而亡,他的繼承者實在難以繼承他超負荷的工作能力呢?單說秦始皇每天處理政務時產生的驚人的閱讀量就是非常難以複製的,為什麼這麼說呢?秦始皇又究竟為什麼會成為一個“工作狂”呢?

用今天的一個詞“工作狂”來形容秦始皇一點都不為過。那個侯生和盧生都在罵秦始皇,說秦始皇非常專斷,七十個博士官一個也不用,甭管大事小情都是皇帝自己說了算,今天看這是誇張的說法,如果按照制度法令,地方能夠決斷的東西就不會報告中央,決斷不了的菜報告給上級,一層一層上報到皇帝這裡,這時候天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皇帝怎麼工作?弄一個秤擺在那裡,有一個定額,就是一天120斤,如果看的竹簡的重量不到120斤,秦始皇就逼著自己睡覺都不睡,這不是工作狂又是什麼呢?今天又學者就極具慧眼,就是既然有這樣的記載,今天出現的秦簡和漢簡又比較多,能夠通過計算秦簡和漢簡的重量以及大體一支簡寫多少個字,再算上脫水的問題,大概能夠算出秦始皇一天的閱讀量。120斤逐漸要閱讀多少字啊?當這個數據算出來的時候,所有人都驚呆了,秦始皇一天看的量應當在二三十萬字,或者說在二十萬字以上。秦始皇沒有太多時間進行其他活動,更沒有時間好色啊。

早年在趙國的經歷影響了秦始皇的性格

從另外一個證據那裡也能夠得到蛛絲馬跡,就是關於秦始皇的形象問題。上世紀,大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寫過一本著名的書,叫做《十批判書》。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就提到了秦始皇的相貌,他用了當時《史記·秦始皇本紀》裡頭有一個著名的人物叫做尉繚對秦始皇的描述,描述這個秦始皇長得可是不怎麼樣,是這樣說的:

秦王為人,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

當時戰國末葉流行相面術,相面術有的是迷信,但是從察言觀色的角度斷定一個人性格,還是有一定一句的。他就說秦始皇這個人性格不會好,長的就太兇了。首先說“蜂準”,就是鷹鉤鼻子,“長目”彷彿是某種猛禽一樣,“摯鳥膺”是什麼啊,按照古人的注說兇不突出,其實是肋骨外翻,而且“豺聲”,說話像狼叫一樣。郭沫若先生對這樣的容貌進行了解讀,他就說秦始皇很可能早年在趙國當人質的時候收到過打擊,這個時候造成營養不良,造成過軟骨病,也就是今天咱們說的佝僂病,所以才有肋骨外翻的現象。不僅如此,還可能有支氣管炎,有呼吸道疾病,所以才豺聲。這個形象的描繪就說明秦始皇一個特點,他在早年受到過很大創傷。

通過《阿房宮賦》帶你瞭解被世人理解錯了的秦始皇與阿房宮

一個結論就是秦始皇的權力慾要遠遠大於他其他方面的欲求,而杜牧繪聲繪色描寫的情況,不僅說帶有極大的猜想成分,而且和今天看到的許多蛛絲馬跡是不大吻合的。今天看就是杜牧的《阿房宮賦》名垂於世,也使得阿房宮成為家喻戶曉的歷史現象。但是中國有大量的典籍文獻傳世,也有許許多多的考古資料的湧現,為我們豐富歷史形象,把歷史文物進行活生生的解讀帶來了幫助,阿房宮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例子,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疑竇,需要今天的人進行仔細的分析與研究,從而吸取經驗和教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