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的第一家書店

呼倫貝爾的第一家書店,還要從新中國成立前說起。

呼盟全境是解放比較早的地方,但那個時期僅在海拉爾、扎蘭屯、阿榮旗有幾家文具小商販兼營少量圖書,根本沒有書店。

1947年5月,中共納文慕仁盟工委宣傳部籌款一萬元,在扎蘭屯建立了“大眾書店”,營業面積只有30平方米,3名工作人員,這應該算是呼倫貝爾的第一家書店。這之後,阿榮旗、海拉爾、尼爾基、滿洲里、牙克石先後建立了書店。這些小書店逐步發展成為新華書店,到1956年,全盟13個旗市區均建立了比較正規的新華書店,下屬23個支店和售書門市部。每個店或每個門市部都有一定規模的辦公室、倉庫,職工由原來的3名增加到53名,圖書銷量逐年增長。

彼時,呼倫貝爾地廣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農牧區的群眾很難買到書,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新華書店積極開設網點、代銷點,用車載、用牲畜馱,甚至用人背等流供方式,千方百計將好書、新書及時送到邊遠地區群眾手裡。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呼盟新華書店加強經營管理、不斷完善設備、職工由少到多,業務秩序趨於正常,在八九十年代迎來了書店的繁榮時期。

老讀者丁鳳澤是一個“70後”,也是一名文學愛好者。據他回憶,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海拉爾有兩家新華書店,一家坐落在河東勝利市場對面,另一家則在河西“二百”附近,河西店的經營面積稍微大一些。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市民買書的高峰期,進入21世紀後,由於網絡的衝擊,買書的人開始呈現下降趨勢。實體書店越來越難經營了。”呼倫貝爾市新華書店總經理商慧蓮說。 業內人士指出,造成實體書店經營困境的,除了日益增加的成本外,更多的是網絡書店的衝擊、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從閱讀數量上看,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的人均圖書閱讀量基本保持平穩,電子書閱讀量繼續上升,報刊閱讀量持續下滑。

今年年初,新華書店對海拉爾河西店進行了升級改造,除了擴充店鋪面積外,還根據讀者的閱讀需求建造了休閒區域,為讀者提供舒適的桌椅、沙發並售賣飲品,以吸引讀者、留住讀者,這種體驗式閱讀方式是網絡書店無法提供的。商慧蓮說:“另外有很大一部分老讀者,更加忠於在實體書店看書、購書,他們享受書香的氛圍和觸摸紙張的質感,這些都是傳統書店的優勢所在,我們儘可能地把這些優勢發揮到最大限度。今年年底,我們將對全市所有新華書店完成升級改造。”

從狹小的陋室到如今的寬敞明亮、頗具規模,新華書店70年的發展變化,見證了呼倫貝爾的日新月異。未來,機遇和挑戰並存,但迎難而上、激流勇進,將是新華書店永遠遵循的金科玉律。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呼倫貝爾的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