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順風車,你不需要討好所有人

滴滴順風車,你不需要討好所有人

最終,滴滴順風車的乘客終於“平權”了。但誰也沒想到是這麼一種形式。

11月7日晚,滴滴受輿論承壓,修改前一日晚8點後不接受女性乘客拼車,轉變為晚8點後,男女乘客均不可在平臺上搭車。

事實上,在這場“茶杯裡的風暴”背後,引申出的不止是男女性別平權,商業企業的責任的邊界,也有公眾參與等一系列問題。

在筆者看來,滴滴順風車本就是一種偏向於剛需的低價品。雖然,設立之初,滴滴曾走溫情路線,試圖營造陌生人車內社交的平臺屬性。但對於身處上海,深夜22點後出租車價格翻倍,經常往返機場的筆者而言,他本身就是一種低成本的交通工具。一筆可能要2-300元的出租車費用,70、80元就能搞定。對於司機來說,除了路上有人陪著說個話,更多還是省一點油費罷了。

在使用順風車的三年裡,筆者遭遇過被臨時放鴿子、被司機咒罵、被額外增加拼車乘客等多種遭遇,但在隨手差評反饋後,從未放棄這個平臺。是因為筆者明白,這本就是一場公平的雙向選擇,我圖價廉就不求物美。

滴滴順風車,你不需要討好所有人

大學時有一次志願活動的體驗。彼時,受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委託,去哈爾濱市某留守兒童小學做食品安全知識系列活動。最後,兒歌、口訣溜得飛起的孩子們,最多是看到我,就把小零食藏起來,然後害羞地一笑。

為什麼?因為他們一天只有不足5塊的額外伙食費,負責早餐和下午的點心。清繳了學校小賣部和校園周邊網點後,流動攤販們兜售的則是連生產日期、地址都沒有“三無產品”。救急不救窮,作為志願者,我能做的就是告訴他們,這些食物不好,有朝一日能不吃就不吃。

順風車的本質也是如此。在交通部眼中,它不是城市公共交通出行體系的一環,它不是公共產品。本就是一場私下用付費換取搭乘的工具,只不過藉助一個平臺能夠快速擬合。相比於上高中時,日常刷論壇在小區裡貼傳單找人搭載我跨區上學要方便多了。

然而,讓人遺憾的是,順風車在輿論環境中,被當做了運營工具。

滴滴順風車,你不需要討好所有人

11月7日,滴滴“一視同仁”,闡述了此前女性晚8點後無法搭車的邏輯,因為晚間異性司乘間投訴激增,處於降低風險的理由,他選擇性地滿足用戶需求。

如果想明白了順風車本就不是公共產品,不需要考慮所謂的“外部效應”,那麼實際上,滴滴此舉無可厚非。網絡上有人拿當年密西西比不讓黑人坐公車作比喻,相當不可取。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一商業選擇被視作觸犯“平等”。擁有更高物質水平、高道德標準的人士,最終讓願意讓渡部分權益,獲取性價比的消費者買單。晚八點後,誰都坐不了車。而前者,他們真的是順風車的用戶嗎?

但令人遺憾的是,在中國居民對於權責的意識模糊不清。

作為一家商業公司,當司乘間出現侵權事件,是否真的需要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滴滴順風車,你不需要討好所有人

當我把問題拋向一位從事公共政策的研究的朋友時,他告訴我:在某些國家,大風天樹倒了把人砸死,需要保險賠償;但在國內,往往就成為了一次即將發酵的維穩事件。

在計劃經濟年代,單位員工生老病死都由年服務的單位負責。這一影響綿延至今。政府不敢放權,百姓不會爭權。城市居民自治,在大部分居委、社區幾乎形同虛設。公共權益不爭取,出事兒就指望強權負責。講實話,也頗有一種巨嬰的既視感。當然,這個鍋說到底,還是昔日體制的。

另一方面,這個世界上沒有“免費”的東西。快車、專車高服務和安全性背後,不但是更高的價格,更是包含全程錄音在內,一系列的司乘權益讓渡。

說到這,我倒想給滴滴支個招。你收錢可以,能否默認給司乘端多買一點保險,然而在全流程中,儘量盡職盡責即可。

作為汽車產業記者,還是想多說一句,在這一場滴滴的爭端中,沒有誰能作壁上觀。當整車企業因為賣車不易開始做出行服務的時候,他們會發現,服務的錢比製造的錢更難賺,坑更多,用戶需求更難滿足。

“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 因為我是新教教徒; 最後,他們奔我而來, 卻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這是刻在美國波士頓猶太人被屠殺紀念碑上的短詩,幾乎盡人皆知。今天,寧願被吐槽忽視政治正確,也要站出來說話的原因是,我不希望自己的權益被代表,作為成年人,我能夠為自己的行為去買單。(責編/楊佩謙)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財經》雜誌交通工業組創建,專注交通出行領域新聞,致力於探索出行、科技與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