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許莊:“沙土窩”披上亮麗彩裝

 1957年大年三十那一天,整日挨餓受凍的許佔禮背起行囊,頭也不回地踏上了“闖關東”的征程。“一邊要飯一邊趕路,10天才到了山海關……”憶起當年的苦難歲月,今年87歲的許佔禮眼裡泛起了淚花。

  如今,看著昔日村民瞧不上眼兒的棗樹變成“搖錢樹”,特別是每年圓鈴大棗採摘節期間村裡湧入成千上萬名外地遊客,許佔禮心裡一陣陣莫名激動。“俺做夢也沒想到許莊會變得這麼美,更沒想到老百姓的日子會過得這麼好!”

  由於地處黃河故道,“沙土窩”一度曾是茌平區肖家莊鎮許莊村的代名詞。老一輩村民給許莊的畫像全部都是“黑白片”,沒有任何亮眼的色彩。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許莊村通過大力發展“一紅”“一綠”兩個產業,成功為村子換上了亮麗的彩裝,也為許莊鄉村振興插上了騰飛的雙翼。

聊城許莊:“沙土窩”披上亮麗彩裝

  “一紅”——圓鈴大棗產業迅速崛起

  許莊村以棗樹聞名。該村擁有百年以上的棗樹5000餘棵,是茌平圓鈴大棗的主產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烏棗加工是該村的主導產業,“家家都有棗樹,人人都會燒棗”。上世紀70年代,隨著烏棗加工廠、紗窗廠、糧油廠等村辦企業的興起,許莊村經濟發展進入黃金期。改革開放後,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村辦企業逐漸消失,再加上村民思想轉變不及時,許莊村跌入了發展的低谷。

  為了改變許莊村發展的落後面貌,進一步打響中國圓鈴大棗之鄉的品牌,茌平於2010年4月在許莊村高標準規劃建設中國圓鈴大棗採摘園。2012年,茌平首屆圓鈴大棗採摘節在這裡開幕,由此拉開了許莊村圓鈴大棗產業迅速崛起的序幕。

  時至今日,連續舉辦了8屆的採摘節,不僅為許莊村聚集了旅遊人脈,也著實“鼓”了村民的口袋。“原來每斤大棗賣1元錢也沒人要,現在每斤大棗的採摘價都漲到15元啦。”村民張春貴種有40多棵棗樹,今年光賣鮮棗的收入就超過了3萬元。今年,許莊村還開通了淘寶網店,村裡產的新鮮圓鈴大棗通過互聯網賣到了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

  除了鮮棗和傳統烏棗加工,許莊圓鈴大棗產業鏈條還在不斷延伸。如今,許莊村加工戶生產的棗芽茶、棗花蜜、棗酒等產品備受市場歡迎,幫村民拓寬了增收渠道。

聊城許莊:“沙土窩”披上亮麗彩裝

  “一綠”——韭菜畝均收入過萬元

  許莊村民種韭菜也有20多年曆史了。上世紀90年代,在上級農業部門的鼓勵和引導下,許莊村民開始嘗試在棗樹林下種植韭菜,並逐漸摸索出棗樹下套種韭菜的一整套成熟模式。

  棗林下套種韭菜,既有效利用了林下空間,又增加了棗農收入,這一模式迅速在全村推廣開來。如今全村韭菜種植面積超過400畝,人均半畝韭菜。

  一畝韭菜不僅可以收穫4000斤韭菜,而且還能收穫6000斤韭苔,套種韭菜帶來的收益十分可觀。許莊村村委會主任許佔亮給記者算了這麼一筆賬——韭菜每斤1.4元,韭苔每斤1元,一畝韭菜的毛收入突破了1萬元。“地上種棗樹能收1萬元,地下種韭菜又能收1萬元,咱村民的錢袋子真的越來越鼓了!”許佔亮樂呵呵地說。

  得益於肖家莊鎮黨委政府的大力宣傳,今年採摘節期間,中國圓鈴大棗生態園裡湧入了20萬名遊客,與去年遊客數量相比實現了翻番。而許佔亮更在意的是另外一項“翻番”數據——通過大面積推廣棗林下套種韭菜,村民收入連年提高。“2015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5000元,現在已經突破了1萬元。”

聊城許莊:“沙土窩”披上亮麗彩裝

  活力——美麗棗鄉入畫來

  20多年前,許佔亮騎自行車去村北蘋果園時,總是隨車攜帶一個打氣筒,因為車胎隨時有可能被扎。“沙土多、蒺藜多,道路通行困難,真的是晴天一身土、雨天滿腳泥。”

  許莊村民受夠了交通不便的牽絆,盼望著村裡加大硬件設施投入,提高宜居水平。

  2016年以來,許莊村藉助被列入全市美麗鄉村建設示範區契機,加強與市旅遊部門溝通,持續加大旅遊扶貧開發,新修道路5000餘米,新建橋涵10座,新建文化廣場、小遊園5處,改造村內坑塘2處,同時配齊了村衛生室、農家書屋、文化活動中心等設施,村容村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如今,行走在許莊村大街小巷,處處都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生機與活力。金鳳廣場上,十二生肖剪紙造型展板栩栩如生;一方池塘邊,青瓦和石井把一座座老院子裝飾得古色古香;荷塘月色、知青故居、福祿長廊……一個個精緻的鄉村景點讓遊客流連忘返,也折射出許莊鄉村振興的美好未來。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蔣希偉 通訊員 劉明明 張成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