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50岁借1.5万元蹬三轮卖汤圆,71岁成河南首富

汤圆对于中国人,不仅仅是食物那么简单,它承载着阖家团圆的意义。


如今的汤圆已经超脱了节日性美食的范围,成为了日常美食。只要你想吃,根本不需要动手做,去超市买一袋速冻的就可以了。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一个人,他就是三全食品的创始人陈泽民。

20多年前,年近50的陈泽民辞去医院副院长下海经商,发明了速冻汤圆,创立了“三全”速冻帝国。

50岁弃医从商,借15000元创业

陈泽民出生于1942年,是重庆江津人。1987年,年近50岁的陈泽民开始搞副业。

而当时的社会正兴起了一股下海创业的浪潮,随便搞一点儿小生产的个体户都赚得盆满钵满。

1989年,他向亲朋好友借了15000块钱,用岳母的名义开起了冷饮部并取名“三全”,专门经营软质冰淇淋。

感念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的改革开放,所以陈泽民的冷饮部才叫三全。

雪糕生意火的不得了,三个月,陈泽民就把借的钱和利息还了。

转眼到了冬天,冬天是冷饮的淡季,面对闲置的机器,陈泽民有了新的想法。

他50岁借1.5万元蹬三轮卖汤圆,71岁成河南首富

因为是重庆人,在四川工作的10多年里,他和妻子都很爱吃当地的汤圆,于是就自学了做汤圆的手艺,而且自己做的汤圆经常分给邻居吃,大家都赞不绝口,再加上在医院工作,接触过低温技术,经过对制冷设备的研究。

1989年,陈泽民终于发明了我国第一颗速冻汤圆。

1990年,受热播电视剧《凌汤圆》的影响,陈泽民给自己发明的速冻汤圆起名为“凌汤圆”,并在第一时间注册申请了“凌”、“三全凌”、“三全”商标。

他50岁借1.5万元蹬三轮卖汤圆,71岁成河南首富

之后为了推销产品,近50岁的他利用下班时间蹬着三轮车去推销速冻汤圆。

1990年12月底,陈泽民把速冻汤圆拉到了郑州市很有名气的一家副食品商场。商场负责人尝了“三全凌汤圆”后,答应先进两箱试试。第二天,商场就希望陈泽民长期大量供货。

1992年5月,陈泽民正式辞职,放弃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下海专心卖汤圆,开始组建“三全食品厂”(郑州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前身)。

他50岁借1.5万元蹬三轮卖汤圆,71岁成河南首富

1992年下半年,陈泽民把生产管理交给家人,一个人开着一辆4000元买来的二手旧面包车,拉着冰箱、锅碗瓢盆、燃气灶,到全国各地现煮现尝地跑推销。三全先后在北京、西安、太原、沈阳、济南、上海等中心城市建立了销售渠道。

1993年起,三全日产量达到了30吨。



专注产品研发,永保市场领先

1995年,三全发明了第一颗速冻粽子,在速冻汤圆和速冻粽子的双轮驱动下,三全食品的发展迎来显著提速,但同时也面临各路人马对“三全凌汤圆”的仿制和“山寨”!

他50岁借1.5万元蹬三轮卖汤圆,71岁成河南首富

按道理,陈泽民可以用法律进行维权,保障三全的合法利益,他却放了“山寨”们一马。

他认为,“与其让海外企业长驱直入,倒不如本土同胞齐心协力,把市场迅速做大…而我要做的,就是苦练内功,永远保持领先的位置。

他50岁借1.5万元蹬三轮卖汤圆,71岁成河南首富

三全食品先后承担了“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还与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共同承担了第五代军用野战食品的项目,形成了产、学、研一体的研发体系和强大的新产品研发能力。

1997年至今,中国速冻食品竞争日益激烈,以思念食品和湾仔码头为代表的竞争者一直试图挑战三全食品的市场地位,陈泽民怎么做到“永远保持领先”呢?

在2006年,被思念食品超越时,陈泽民想出的营销策略是大幅度削减渠道经销商,进一步集权,将外地的主要关联销售公司全部收购到自己旗下,然后通过集权牢牢控制终端。

依靠强大的掌控能力,三全在终端的优势逐步显现,终于在2010年再次以28%的市场占有率坐回头把交椅。

他50岁借1.5万元蹬三轮卖汤圆,71岁成河南首富

被反超越的思念食品,逐渐掉队,三全则在2013年收购了台湾第一大速冻巨头龙凤食品的全部股权,市场占有率直逼整体市场的1/3,到2016年,三全的市场份额接近35%。

在与思念食品的赛跑中,陈泽民居然还寻求与对手的合作,甚至在思念逼得最紧的时候,陈泽民还邀请思念的老总李伟旁听三全食品公司的重大会议!(思念食品总部就在三全对面)

这份自信来自于他的逻辑:一个山头如果只有一只老虎和一群羊,那老虎也会变懒,如果还有一只狮子,那么老虎和狮子都能保持强壮!

三全与思念,就像伊利和蒙牛,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阿迪达斯和耐克,肯德基和麦当劳…

他50岁借1.5万元蹬三轮卖汤圆,71岁成河南首富

2008年,三全食品在深交所上市,首日以54.37元价格收盘,当天三全食品市值达到50.84亿元!

2009年,陈泽民选择退居二线,让自己的两个儿子陈南、陈希接班,陈泽民逐步稀释自己的股权。到2016年9月,陈泽民仍是三全最大股东,持股1376万股,身价为58亿。

2013年,陈泽民以62亿的身家登上福布斯富豪榜,成为“河南首富”。

拥有两项专利,擅长借势营销

从1989年创立到2008年上市成功,只用20年,陈泽民就将三全食品打造成了行业龙头,他是怎么做的呢?

01 超前的专利思维

他50岁借1.5万元蹬三轮卖汤圆,71岁成河南首富

虽然刚刚起步的三全食品只是一个小作坊,但陈泽民却不看低自己,他以大企业的思维来衡量市场。

手工生产的汤圆,量小,成本高,只有把它改造成工业化的生产流程才能批量生产,扩大市场。

于是,他自己琢磨出了一套自动化生产流程,将馅料和面皮分开制作,细分出一个个生产模型,诞生了“二次速冻法”。

而后,在包装上,他使用塑料托盘,定量15个将汤圆进行包装。

具有超前思维的陈泽民申请了这两项技术的专利,从源头上防止了抄袭和仿冒,保护了自己的知识产权。

02 蹭热点起名

他50岁借1.5万元蹬三轮卖汤圆,71岁成河南首富

当陈泽民把自家的汤圆推向市场的时候,恰逢一部叫《凌汤圆》的电视剧在全国热播,这部剧讲述的是解放前重庆企业家靠汤圆起家的故事。

作为重庆人的陈泽民心想:这是一个很好的炒作机会。

他火速注册了“凌”、“三全”等商标,将自家的汤圆称为“三全凌汤圆”,借此给人一种出身川渝的正宗口味汤圆的形象,迅速的打开了市场。

03 广告细水长流

他50岁借1.5万元蹬三轮卖汤圆,71岁成河南首富

图源:河南财经网

三全食品还非常注重广告营销,从小作坊生产开始,陈泽民就会印刷传单,分发到各地。

后来,三全越做越大,广告也从传单做到了报纸、电视等媒体上。

但不论企业做得多大,对于广告支出陈泽民的心中一直有一把标尺。

他不寻求一时的轰动,不争做标王,每年以固定的比例持续的投放,只要保证品牌的热度就可以了。

钱应该花在刀刃上,对于三全来说,这个“刀刃”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工艺的改进。

如今,三全食品旗下有汤圆、面点、粽子、饺子等几百款产品,在中国拥有20多家分支机构,近千家经销商和十几万个门店。市场占有率超过20%。

他50岁借1.5万元蹬三轮卖汤圆,71岁成河南首富

据相关数据统计,三全食品2015年全年营业成本为28亿元,16年增长为32亿元。

而2017年三全食品全年营收52.56亿元,股东全年净赚7.20千万元,公司总资产达到了43.62亿元,净资产19.98亿。

2018年上半年,公司营收30.78亿元,归属股东净利润为8.22千万元,总资产为36.20亿元,净资产20.76亿元,每股收益0.10元。

相比较17年同期,营收上涨了8.35%,净利润也上涨了12.83%。所以2018年的营收和净利润都创造了双增长的好成绩。

小结

年近50的陈泽民华丽转身,借15000元起家,却创立了一个庞大的速冻食品帝国。

兴趣是我们探索未知的开始,学习不能只是功利性的,我们所学到的任何知识,终有一天会回报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