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上有哪些“硬碰硬”的戰役呢?怎樣評價這些戰役?

史學達人


提起項羽大家會想到的戰爭裡一定會有垓下之戰,因為這是項羽參加的最後一場戰役,這場戰爭由漢軍韓信、楚軍項羽作為代表,雙方旗鼓相當,通過鉅鹿之戰就能看出項羽的實力,以少勝多,大勝章邯,並以此名聲大震,因為這章邯也不是省油的燈,在遇到項羽之前也是一路順利過關斬將,但遇到項羽後還是被項羽以少勝多打得章邯繳械投降,所以說,強者遇到更強者也會變成弱者。

那麼項羽和韓信兩位強者誰能贏也是懸念,不過這場戰爭可不是這兩個人的事,這場戰爭的開始主要是劉邦的原因。起初是漢軍對楚軍是處於弱勢,眼看彈盡糧絕,而彭越、韓信帶領的軍隊還沒到來,劉邦沒有辦法只好簽訂了一條合約,劃分了天下,意思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自管理各自的國土。可剛簽訂沒有多久,就有人向劉邦提議違背條約發動偷襲,劉邦聽信了這番話,背信棄義,發動了偷襲但沒有得逞,韓信和彭越等人沒有趕來,劉邦帶領的軍隊還是被包圍,這是張良進言,將大片領土分給韓信、彭越,在“加封土地”的誘惑下,韓信、彭越等人奮力趕到,要包圍項羽,垓下之戰就這樣開始了。

本來處於優勢的楚軍,因為漢軍的“救兵”們的大力進攻而不得不向東南方向撤退,後來退到了垓下,駐紮在垓下重整旗鼓,不過這時候楚軍已經所剩不多,只有十萬人左右,而以韓信、彭越、劉邦等人率領的漢軍大概有三十萬人一同包圍了楚軍,這種情況下項羽很難勝利,韓信帶隊把項羽逼得無路可走,這戰爭的結局已定,那就是項羽戰敗,最後只剩二十八騎,“四面楚歌”這個詞就是由此產生,可項羽並沒有繳械投降,而是帶著僅剩的二十八騎殺出重圍。

只是在殺出重圍之後,一路騎馬南走,但在烏江邊上時項羽深覺自己的失敗沒有顏面回去,所以下馬搏鬥,這場搏鬥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人數上根本不佔優勢,但是項羽以一敵百,沒有逃走,最後只剩他一人,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自刎而死,劉邦提著項羽的頭顱使魯人投降,最後以劉邦的勝利告終。這場戰役不僅在歷史上是一重大轉折點,而且這是一場精彩的王者對決,項羽最終失敗的原因也會令後人鑽研、探索,這場戰爭雖以韓信勝利告終,但不能說明項羽是弱者,而是在天時地利人和上面處於劣勢。


張可樂趣讀歷史


首先是劉備同曹操在漢中的一場大戰。

此戰雙方投入巨大,共計80餘萬人參戰,

劉備率黃忠,魏延,張飛,馬超,趙雲等大將共計40餘萬。

曹操率許褚,張郃,夏侯淵,夏侯惇等大將共計45萬人馬。

雙方弒殺十五日勢均力敵,最後以曹軍損失較大,而撤出戰場。以劉備獲小勝而結束。



鉅鹿之戰,

雙方主要的統帥,秦軍是章邯、王離。諸侯聯軍主要是項羽。 雙方參戰士兵,秦大軍有40萬,諸侯軍分為兩部,其他諸侯軍有10萬,楚軍有5萬

秦軍善戰,而章邯王離都是名將,在圍攻鉅鹿之前,秦軍是不斷的獲得大勝,士氣高漲。而諸侯軍作戰能力顯然吃力,尤其是其他諸侯對章邯所率的秦軍不但沒有足夠勇氣對戰,更是嚇破了膽,只有項羽是敢於大戰, 結果,項羽率楚軍過河,破釜沉舟,全軍僅帶三日之糧,惡戰秦軍,九戰九勝,秦軍大敗。之後章邯率領秦軍20萬投降,但後來全被項羽斬殺。



潼關之戰,

戰鬥開始安祿山大軍一路殺到潼關的時候,遇到了阻礙。當時唐朝方面啟用的統帥將軍是哥舒翰,哥舒翰也是唐朝著將領。哥舒翰率領20萬大軍鎮守潼關,來到潼關時,對潼關進行了進一步的強化,所採取的戰略是固守,等待耗盡安祿山叛軍高漲的士氣,再等時機出戰。按道理這種戰法應該可行,是因為當時的名將郭子儀、李光弼都認為固守潼關是最佳戰法。但唐玄宗是個無腦的皇帝,聽信奸臣所言,逼迫哥舒翰主動出擊,哥舒翰出戰前大哭,結果20萬大軍被安祿山叛軍伏擊圍困,死傷慘重,僅存活八千餘人,潼關失守。


秦趙長平之戰,

參戰雙方,秦國和趙國。雙方統帥:秦國為戰神白起,趙國為,紙上談兵,的趙括。 雙方參戰兵力約,秦國為60萬,趙國45萬。

秦軍雖然作戰勇猛,但是遠征,在糧草補給方面處於劣勢。趙軍雖然在兵力上處下風,確是防守方,以有利的地理優勢,糧草運輸也很方便。 但趙軍的統帥趙括卻放棄了自己的優勢,想很快取得戰事上的突破,他的這一行為在戰術上就已經輸掉了。白起號稱一代戰神,不但善於統兵作戰,而且還善於使用各種戰術,結果趙括帶領數十萬趙軍進入了白起設計好埋伏圈中,死傷無數,最後以紙上談兵的趙括失敗而結束戰鬥,趙國因此大戰元氣大傷 ,後被秦吞併。


晨汐聊三國


損失之慘重,傷亡之多,投入之多當數曹操和劉備之間的漢中之戰。此戰可以說是三國最豪華戰爭之一,其中又包含了一系列的小戰役,而且也是名將雲集:曹操方有:夏侯淵,曹休,曹真,曹洪,張郃,徐晃,郭淮等。劉備方:張飛,趙雲,馬超,黃忠,法證,黃權等。

此戰役打了兩年,最終劉備略勝一籌。但雙方都已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戰中,夏侯淵戰死,王平投降。最終劉備獲勝,奠定了“漢中王”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