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古建,大一統中原王朝的骨氣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翻開中國歷史往回看,明朝是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的骨氣。

這種氣度存在於君王臣子,存在於規章制度,也存在於明代的建築中。明代建築可以分為三大分類:都城建築、宮殿建築、住宅建築。

明朝的都城有兩座。以永樂大帝為線,永樂之前的都城為南京城,是在元代集慶路舊城的基礎上擴建的,城牆的走向也沿舊城輪廓和山水地形屈曲繚繞,皇宮偏於一邊。

明代古建,大一統中原王朝的骨氣

明《北京宮城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自永樂大帝始,都城遷至北京。為了仿南京皇宮的形制在宮前佈置五部六府官衙,又在城外加築一道外郭城以加強城防,同時也把最重要的禮制建築天壇、山川壇等一併圍入。

遷都之後,最重要的莫過於皇宮了,現存中國古代最大的建築群——故宮,曾經有二十四個明、清皇帝在其內統治中國達五個世紀之久。

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利用元代遺留的太液池而無所興作,明中期以後,這裡的亭臺殿閣不斷興建並擴大開挖太液池,使之成為重要的皇家園林。在建築佈局上,主殿兩側用斜廊聯結東西廡、三殿之間用穿堂聯結的辦法,廊廡每隔若干間設一道防火牆,屋面基層內加錫片,後宮各庭院之間用高牆分隔。

明代古建,大一統中原王朝的骨氣

故宮三大殿鳥瞰圖,可以看到中和殿的四角攢尖頂

黃琉璃瓦、漢白玉臺基與欄杆、紅牆、青綠色調的彩畫,這是北京宮殿色彩的基調。磚料來自山東臨清和江蘇蘇州兩地,質地細密堅實耐磨,被稱為“金磚”;石料採自北京西南郊房山,是一種稱為“漢白玉”的大理石,色白而質勻;琉璃瓦則在京郊設窯燒製,有黃、綠、藍、黑等色。

紫禁城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供處理朝政、舉行典禮、召見大臣、接待賓客等用;內廷是皇室居住、生活的場所。在紫禁城中軸線的最後部分還有一處小園林——御苑,園中亭榭、樹木、假山的佈局接近對稱,缺乏中國傳統園林的意境和情趣。

明代古建,大一統中原王朝的骨氣

明《皇極侍班圖》

同宮殿相比,明代古建中的私人住宅又有哪些不同呢?

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全方位展現了自己作為一名明朝富四代的雅緻生活,堪稱晚明士大夫的“置業指南”:

“居山水間者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哪怕不能恣意縱情于山水之間,也要保持“門庭雅潔,室廬清靚,亭臺具曠士之懷,齋閣有幽人之致”。如果房屋只追求高大奢華,崇尚豔麗的色彩,那就如同腳鐐手銬、鳥籠獸圈:“如徒侈土木,尚丹堊,真同桎梏樊檻而已。”

明代古建,大一統中原王朝的骨氣

房子內的用材和傢俱也不能隨隨便便。首先,用木做門框的橫格,要以“湘妃竹橫斜釘之,或四或二”;門環的材質最好是古青銅,紫銅或精鐵按舊式鑄造的也行;漆的顏色更是講究,只能用紅、紫、黑三樣兒。

門前臺階數量也是有規定的,“自三級以至十級,愈高愈古”。窗戶,最好用粗木條隔成大格子,再用細木條隔成小格子,用明瓦或者紙糊窗戶。

明代古建,大一統中原王朝的骨氣

欄杆同樣不得馬虎,石欄杆是最古樸的,立柱還不能過高,也不能雕刻成鳥獸的形狀。在戶型上,堂屋的規格應當是寬敞華麗的,“前後須層軒廣庭,廊廡俱可容一席;四壁用細磚砌者佳,不則竟用粉壁”。

山齋要明淨、丈室庭院要和北方暖房相同、佛堂要列級而上、橋要“極其精工,不可入俗”、茶寮要適合清談閒聊、浴室須密閉、街徑要華麗整潔,樓閣則需要根據不同的功能設計成“迴環窈窕”、“軒敞宏麗”或“爽塏高深”……

明代古建,大一統中原王朝的骨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