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西漢時匈奴強大到近乎無敵,那為什麼會被漢武帝打到歐洲?

carleo



迫使北匈奴西遷的,不是西漢時期的漢武帝,而是東漢時期的竇憲(竇太后的哥哥)。

而且北匈奴只有少部分西遷,大部分依然留在蒙古草原。

更值得注意的是,北匈奴西遷不是去了歐洲,而是翻過帕米爾高原到達中亞地區。

帕米爾高原西邊的匈尼特人很可能就是北匈奴與當地人混血的後裔。


有人認為歐洲的匈人就是當年西遷的北匈奴,實際上匈人(胡人)應該是通古斯人。



阿提拉畫像:

漢代兵馬俑中的胡人(通古斯人)俑:


所以說,部分北匈奴西遷只是去了中亞地區,根本沒有到過歐洲。

很大一部分北匈奴都沒有西遷,他們為了避免漢軍的攻打,改了名字(換了馬甲)繼續留在蒙古草原,後來被成吉思汗同化成為蒙古人。

從匈奴墓葬的DNA來看,匈奴人和大禹後裔、成吉思汗後裔都有相同的O1a,有很近的關係。





匈奴墓葬中出頭的“蒼狼白鹿圖”證明了蒙古起源的“蒼狼白鹿說”就是來自匈奴,也就是說蒙古人的祖先就是匈奴。

匈奴人墓葬出土的《蒼狼白鹿圖》:




從語言來看,蒙古語其實就是匈奴語。從圖騰來看,蒙古和匈奴都崇拜狼。


可以看出蒙古人是匈奴的直系後裔。

而傳說中的匈牙利人是匈奴後裔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匈牙利人的主體是馬扎爾人,匈牙利人的基因只有4%是亞洲血統,而這4%的亞洲血統很可能是來自阿瓦爾人,而馬扎爾人一直都是純種的歐洲人。

阿瓦爾人:


阿瓦爾人一直被看成是被突厥趕出草原的柔然人,但這種說法證據不足,更可信的說法是阿瓦爾人是鐵勒的一個分枝(阿拔部),鐵勒後來發現成為回紇。回紇後來有一部分成為裕固族,有一部分和西域白種人混血成為維吾爾族。




匈牙利人的文化和裕固族的文化非常相似,這是因為匈牙利人除了馬扎爾人之外還有阿瓦爾人,阿瓦爾人和裕固族人是相同的祖先(鐵勒)。

有人說匈牙利人會吹嗩吶和剪紙,所以認為匈牙利人的祖先來自中國。


實際上,嗩吶是來自波斯的樂器,剪紙也是最早在新疆地區出現的,而新疆地區正是鐵勒(回紇)後裔維吾爾族人的聚集地。

嗩吶和剪紙完全是通過與維吾爾人有著共同祖先的阿瓦爾人傳入匈牙利的。



有人說匈牙利人姓在前名在後,而其他歐洲人都是名在前姓在後,所以證明匈牙利人來自中國,是匈奴後裔。

馬扎爾人以前居住在烏拉爾山脈附近,經常接觸姓在前名在後的通古斯人和突厥人,所以姓在前名在後也不足為奇,因為他們在文化方面被通古斯人和突厥人同化了。



如果因為姓在前名在後就認為是匈奴後裔,更是無稽之談。

因為在匈奴人中只有首領和貴族才有姓氏,大多數匈奴人都是隻有名沒有姓。

拿匈奴的直系後裔蒙古人來說,有人認為成吉思汗的姓氏是“孛兒只斤”,其實這是他們家族名,他們的家族叫“孛兒只斤家族”,後來他們看見漢人都有姓氏,就把家族名“孛兒只斤”當成了自己的姓氏。

而大多數蒙古人都是有名無姓的,一般情況下蒙古人的名字只是一個(或兩個)蒙古語單詞,比如騰格爾(天空)、烏蘭(紅)琪琪格(花)。

所以說,匈牙利人如果真是匈奴的後代,就應該是大多數都有名無姓,而不是姓在前名在後。


常行居士


首先糾正一下,歐洲阿提拉建立的匈奴帝國並非漢武帝所打的漠北匈奴,史學界未有定論。兩者之間是否有血緣關係,無歷史記載,歐洲匈奴叫“匈人”。匈奴很強大,但不至於無敵,這是對漢武帝來說。

我們就先說說匈奴到底是否強大

據《史記》記載,匈奴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也就是說匈奴的祖先是我國夏王朝王族後裔。夏被商所滅,為了躲避追殺,部分人北上草原,後逐漸吞併整合了草原,形成了新的民族—匈奴。

據史料記載,匈奴是秦末漢初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遊牧民族。在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28年達到鼎盛。在秦末漢初,匈奴南下對漢民族造成了空前的威脅。匈奴人能騎善射,行動迅速,一度擴張到黃河以南。迫使秦始皇北築長城以御之,曾圍困漢高祖劉邦於白登,使漢帝國不得不採取和親政策向其妥協。

在匈奴強盛時期,匈奴騎兵可以說是無敵狀態,在沒有馬鐙和馬鞍的年代,光是騎馬已經很難,更別說騎射,但匈奴可以做到。匈奴人全民皆兵,平時工作就是軍訓和放牧,戰爭動員能力很強。據《匈奴史》的推算,匈奴單于在鼎盛期約統治著將近200萬匈奴人和30多萬騎兵。因此,匈奴很強大,但不至於無敵。

我們再說漢武帝為什麼能把匈奴打散

首先,

漢朝經過長達60多年的休養生息,經濟飛速發展,國力強盛。漢武帝即位後,一改往昔和親策略,積極準備對匈奴作戰,展現出一代明主的雄才大略。

其次,漢武帝注重對軍事統帥的選拔任用,以長平侯衛青、冠軍侯霍去病最為代表的一批名將,對漢朝擊敗匈奴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此外,還有李廣、張騫、公孫賀、公孫敖、蘇建、趙食其、趙破奴等等。

再次,漢武帝積極對兵器進行改良以及訓練騎兵。使用西域技術,鑄造更加鋒利和結實的戰鬥武器,這也是攻打匈奴時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漢武帝在邊郡設立馬苑,大量養馬,漢朝建立近20萬騎兵軍團。

最後,強大的後勤保障及與西域諸國的聯合,這也是對匈作戰不可或缺的因素。

漢武帝審時度勢、力排眾議,決定對匈奴作戰。公元前133年至公元前119年間,漢武帝先後發動了“河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三次大規模戰役。經過這次戰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已無力大舉南下,再也無力與漢對抗,匈奴開始衰落。


野史也是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匈奴的歷史淵源。西漢歷史上所說的匈奴指的是有匈奴族主導的匈奴部落,相傳最初的匈奴人是夏桀的後代,被商湯驅逐到漠北地帶。這些人畢竟是王族後裔,在此紮根並發展成一個大型部落,並且連續吞併了周圍幾個小部落,在秦朝統一六國時,匈奴也統一了漠北地區,被稱為“百蠻大國”。

所以,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就派蒙氏兄弟率大軍駐守漠北,同時修築長城以方北匈奴。就算這樣,匈奴依然騷擾秦朝邊境線,靠著騎兵的機動性多次南下劫掠中原。而秦末漢初年間,中原大地陷入了戰亂紛爭,先是秦朝調動漠北軍團鎮壓農民起義,而後又是數年的楚漢戰爭,在中原漢族陷入內亂之時,匈奴又在積極的擴張領土,在西漢之初時,匈奴的領土東至內蒙古東部一帶。南與長城接壤,並一度控有河套及鄂爾多斯一帶。向西以阿爾泰山為界,深入中亞的鹹海、黑海一帶,北達貝加爾湖周邊。匈奴的勢力達到了頂峰。

所以西漢之初的高祖第一次遠征匈奴時,就被匈奴打的落花流水,高祖本人更是被困在白登城,靠著賄賂單于的妃子才逃回長安,此後的幾十年時間內,西漢對匈奴都是處於被動狀態,靠著屈辱的和親互市政策換取和平,這種情況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有所轉變。

所以,我們就從西漢和匈奴兩個方面分析下為什麼一直處於被動狀態的西漢在漢武帝手裡能把匈奴打敗並逐出草原,

西漢

雖然西漢前期打不過匈奴,但其中很大原因是因為經過數十年戰爭建立的西漢就是個空殼子,當時的國力及其衰弱,跟匈奴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而在漢武帝時期,西漢經過“文景之治”的盛世,國力已經大大增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西漢與西域通商之後,引進了大量戰馬,並且有了自己的戰馬蓄養基地。在生產力並不發達的古代,騎兵是一種機動性十分厲害的軍隊。所以在整個封建史中,中原的農耕民族在面對北方的遊牧民族都是處於被動狀態,就是因為沒有一直強勁的騎兵。所以在漢武帝時期,西漢要錢有錢,並且擁有一支由霍去病率領的輕騎兵。這支騎兵曾經深入匈奴腹地,徹底打亂了整個匈奴的戰略部署,並且留下了“燕然勒石”的傳說。所以當時的西漢王朝打敗匈奴也就屬於基本操作了。

匈奴

剛才說了,匈奴雖然是遊牧民族,但是也和漢朝一樣,看天吃飯。他們的必須聚集在水草豐美的草原地區,要不然不用別人來討伐,他們自己就餓死了。在公元前一世紀左右,北亞的氣候一直持續低溫,匈奴的牛羊大半被凍死,使得匈奴的國力大衰。同時匈奴內部因為單于之位的爭奪大肆殺戮,極大的消耗了匈奴的軍事力量。

所以此項彼漲之下,西漢對匈奴逐漸轉為主動狀態,並在漢武帝時期,多次發動對匈奴的戰爭。最終將匈奴趕出漠北草原,匈奴只得向西遷移。


瑞瑞說歷史


因為匈奴強大的近乎無敵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匈奴的崛起是從冒頓單于開始的,此時匈奴連續征服了東胡,大月支,樓煩等國家,號稱“控弦之士”三十萬,廣地萬里。我們知道,草原遊牧民族是居無定所的,逐水草而生。平時放牧,戰時跨上馬,拿起弓箭就是士兵。所以,“控弦之士”三十萬,意思就是他們有三十萬青壯,可隨時轉化為士兵。事實上,根據記載,匈奴總人口也不過在200萬左右。我們看地圖,基本上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領地都大的嚇人,而中原王朝的領土相對較小,給人一種中原王朝處於弱勢的感覺。其實,這是一種錯覺,遊牧民族的領土雖然大,但多為草原,戈壁等,資源產出遠遠小於農耕區。我們知道,一旦發生全面戰爭,那比拼的就是雙方的戰爭潛力,包括人口,經濟,戰略縱深等。很遺憾,這幾項匈奴都不佔優勢。有人也許會問,匈奴地盤那麼大,怎麼在戰略縱深這條會不佔優勢呢?戰略縱深,簡單來說,就是在遭遇外敵入侵時,可以有足夠大的空間來遲滯,延緩敵人的進攻,從而為我方喘息,集結,進攻贏得時間。匈奴雖然地盤足夠大,可是都是一馬平川的大草原,不像中原王朝有河川城池可以層層阻擊。霍去病就是典型的例子,只帶800精銳騎兵就能直搗黃龍,殺到匈奴王庭。遊牧民族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由各個部落組成,平時不事生產,基本上依靠搶掠為生,是利益把他們捆綁在一起。當搶不到財物時,它們就會分裂。西漢前期,經過連年戰爭,國力大損,被匈奴鑽了空子,不得已才用和親政策來維持和平。經過六十餘年的養精蓄銳後,國力以大大增強。漢武帝和匈奴打了四十年,雙方打得都很艱難。但是漢朝是農耕文明,對高烈度的戰爭承受力更強,雖然打到後期國庫空虛,人丁稀少,但好歹還能勉強支撐,反觀匈奴,已經崩潰了,內部直接分裂,一部分西遷歐洲,一部分歸順大漢。


冷月無聲


因為匈奴本身並不強大。

匈奴為何給人很強大的感覺?因為遊牧民族的特性決定的。遊牧民族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靠放牧為生,生活在草原上,除了牛羊肉之外,其他的生活品如何得來?搶。所以匈奴那時候所有男的都是士兵,上馬是戰士下馬是牧民。而牛羊肉不像水稻小麥,能養活大部分人,牛羊肉產量少,週期長,遊牧民族吃飯都是一個問題,所以他們不得不去劫掠周邊的城鎮。而長期劫掠加上吃牛羊肉長大的,身體強壯,而且他們的風氣尚武好鬥(畢竟打架厲害的能搶更多東西),所以匈奴人很能打,這給人一種很強大的錯覺。

其實匈奴能打主要有兩點:個人戰鬥力強,和馬上作戰。漢民族之前作戰是步兵加戰車,沒有騎兵,從趙王胡服騎射開始才有了騎兵作戰,但也是少數。直到漢武帝在和匈奴作戰的時候,發現匈奴騎兵的強大,於是開始大範圍的推廣騎兵,用騎兵對騎兵,結果把匈奴砍到了歐洲。

真正的打仗從來不是一對一的單挑,個人的彪悍不代表軍隊的強大。前面說了匈奴基本上所有男性都是士兵,所以他們並沒有真正的軍隊,所有人都是軍隊。這樣的軍隊在搶奪上很厲害,真正打起仗來就差遠了,因為這種士兵沒有軍事素養,打起仗來也毫無章法,在人數對等的時候,和專業的軍隊打起來根本不是對手。之前看似匈奴強大,是因為漢民族並沒有專門的針對匈奴作戰,而且騎兵對步兵有一定的優勢,加上匈奴是劫掠為目的,速戰速決,打了就跑,而且往往是傾巢而出,打一個出其不意,所以打了很多勝仗。更關鍵的是,匈奴難以消滅是因為找不到他的位置。遊牧民族靠天吃飯,一直在遷移,沒有具體的位置。茫茫大草原,你根本不知道他在哪,怎麼打?到漢武帝時期,注重騎兵的培養,又出了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名將,漢武帝將所有重心都放在了滅匈奴上,結果匈奴就被徹底打跑了。

說句題外話,霍去病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突襲和尋找匈奴人的位置。首戰靠700人就直接找到了匈奴人的老家,突襲成功還抓回來個匈奴王,可以匈奴人的戰鬥力在漢人面前,真的不堪一擊。


小戚奇談


戰爭是以經濟為基礎而進行的。匈奴雖然軍事強盛,但是經濟實力非常脆弱,遊牧的經濟嚴重限制的匈奴人口的增長,限制了匈奴國力的增強。匈奴根本無法支撐長期的戰爭。 漢族經過秦末戰爭的摧殘,經濟基礎雖然薄弱但是依然大於匈奴,經過60年的修生養息,到漢武帝時期,國力強大到足以和匈奴進行長期戰爭。經過60年和匈奴的接觸,漢人已經對匈奴的軍事足夠了解,進而積極改革自己的軍事。在經過長時間軍事經濟政治準備以後,到漢武帝時期,一擊而掃匈奴。


憂鬱的薩克斯50902214


匈奴最強大時也是最可悲的時候,我大漢也是國力最強大的時候,200年後當匈奴人到歐洲時,歐洲的羅馬帝國和歐洲的蠻族的實力都不強。


素人觀潮起潮落


一個是先進的封建農業社會,一個是落後的奴隸社會,兩個社會碰撞結果可想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