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食記:那些消失的美食

我是大師公,可以叫我百屁知---百老師,美食圈口業從業者,專職造口業。

兒時我的最愛,不是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這三個巨頭,而是在崇文門金倫大廈裡面的一個快餐,叫樂吉士。除了常規的漢堡(有口蘑片在裡面的,也不算特別常規),薯條以外,他家最有名的是紅燴牛肉飯,萬吃不厭,在醇厚的紅色番茄濃湯裡,燉煮著牛腩,土豆,洋蔥,胡蘿蔔。燉菜裡除了番茄的酸味,還有一股特殊的香氣,現在想來應是羅勒一類的香料,在這味道的映襯下,小孩都不愛吃的胡蘿蔔也變得美味可口了。樂吉士消失不見後,又改名依次變身成為了樂爵士,樂傑士,羅傑斯,口味和賣的東西越來越不一樣了,就再無嘗試了。現在偶爾能找到類似的味道,還要去宜家,原來是紅燴茄子,現在還是紅燴牛肉飯,神似,卻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京味食記:那些消失的美食

旁邊的米飯一定是要拿碗扣出來的,弄得我小時候在家吃飯,也要這麼做

高中時,學校靠近王府井步行街,總能路過新東安,就是現在的APM,樓上有一家大磨坊麵包店,說是麵包店,更像小型的西餐廳,店裡把麵包給你再加工以後變成餐點。總是感覺飢餓的高中時期,我沒少和當時的玩伴去吃,點餐時會叫我們“先生,小姐”,常點的是金槍魚牛角麵包,烤的外皮酥脆的牛角麵包,內裡空氣感十足,黃油的香氣隨著熱乎乎的麵包散發出來,外熱卻內冷,裡面夾著混合生洋蔥和蛋黃醬的金槍魚罐頭,配上西紅柿,生菜,柔和卻又肉感十足,配上一杯咖啡,那時會加很多的糖和奶。隨著我們的高中生涯結束,它也消失不見了,我懷念他,不僅僅是美味,因為當時只有在下學後,只有在大磨坊,我們才能暫時擺脫孩子的稱呼。

京味食記:那些消失的美食

熱和冷,酥和嫩,味覺的衝擊感

王府井地區消失了很多真正的好吃的,還有一家在旁邊華龍街的烤肉店,叫做牡丹峰,隱蔽的不起眼,卻有著我覺得這輩子吃過的最好的烤肉。原料自不必說,牛肉緊實,牛舌不是那種薄如蟬翼的,而是厚厚一片,像人的舌頭攤開般大小薄厚,菜單裡也並沒有那些花了呼哨的各式牛排和特殊部位。最特殊的還數他的蘸料,純黑色的,像濃稠版的可樂一般的醬汁,甜甜的,還有鹹鮮味,配合滋滋冒油的肉,甜味大大的增添了肉的鮮美,配合起來,要的就是吃肉的厚重感,不像現在很多小料裡面有醋,主要是解膩。他家另外一個絕活就是生膾牛肉,可以生食的牛肉切成絲,配上韓式辣醬,白醋,梨絲,白芝麻簡單的拌起來,單吃可以,配上石鍋拌飯一起吃,酸甜鹹辣,匯聚在一起更美味。牡丹峰在我大學時,也消失不見了,致使我之後的幾年,幾乎沒在碰過烤肉。

京味食記:那些消失的美食

烤肉,最喜歡的“篦子”是這種可以給肉“紋身”的

最近消失的就是在南二環,景泰橋西的滿朋軒了,清真館子,主營羊蠍子,我最好他家的羊尾鍋,醬香撲鼻,熱騰騰的吃著,解饞不膩。應了相聲裡那句,什麼最肥,羊尾油最肥啊,他家的烤羊尾油也是一絕,再點個芝麻醬燒餅,剖開,把兩串羊尾油往裡面一懟,用手拿著燒餅夾住了使勁一擼,本來就芝麻香氣十分豔俗的燒餅,又增添了十分的油星,一咬下去,市井氣在你嘴裡爆炸開來,炸的你七葷八素,老北京粗話脫口而出,牛逼,倍兒棒!他家的清真炒菜和小吃也很不錯,羊油麻豆腐,羊油的肥膩和麻豆腐的酸味,配合的恰到好處。醋溜木須,炒的牛肉和雞蛋,渾然一體,酸爽可口。糖卷果上來時,內外皆熱,絕不是微波爐打的,紅棗和山藥做成的小圓餅,外面裹著蜜,還要再沾白糖,不能再甜蜜。而一向人聲鼎沸,無論時冬立夏,中午晚上都要排隊的滿朋軒,突然也消失了,原因眾說紛紜,而我並不在乎原因,只在乎消失的結果。

京味食記:那些消失的美食

羊尾油,無論是涮還是烤,都是頂級肥美

陪我吃樂吉士的是母親,吃大磨坊的是高中玩伴,吃牡丹峰的是一任女友,吃滿朋軒的是現在的她。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吃過的美食,有的像身邊那半熟的人一樣,慢慢的消失了,店鋪和感情,都需要經營,也都可能經營不善。有些還在你我的生命中陪伴著,但要不珍視,無論是人和美食,卻隨時可能溜走。

口中的滋味消失了,可以尋覓他處,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雖天天上演,卻失而不可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