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中国曲艺之乡”金字招牌 细品中堂粤韵悠长

擦亮“中国曲艺之乡”金字招牌 细品中堂粤韵悠长

11月4日晚,东莞第三届全民尚艺节之“粤韵满中堂”首届粤剧曲艺黄金周落幕,一连八天上演了多场精彩好戏,吸引了2万人前来观看,不少观众通过微信、抖音等争相传播,让中堂粤剧成了热点话题。

中堂作为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之一,受东江水哺育生长,水滋养着中堂人的一切。怡然自得的中堂人,依水而居,依水而生,依水而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乡的人通过粤曲展示文化自信和故事情感,通过龙舟比赛展示活力和热情。

粤剧曲艺早已融入中堂人的生活

中堂作为粤方言地区,素有“中国曲艺之乡”盛名,传统粤剧、粤曲广为流行,有相当深厚的民间群众基础。“私伙局”满布中堂的大街小巷。

走过曲折的村间小路,在中堂袁家涌一处不起眼的两层民房传来阵阵丝竹之声。红毯铺就的舞台,牡丹花纹的幕布是背景,整齐排列的观众位,三三两两的社员聚在席间,除了轻轻跟着打拍,他们还会不时跟着台上的表演者轻轻地吟唱。这就是东莞市戏剧曲艺协会位于中堂袁家涌的分会,名叫袁家涌西亭坊曲艺社,每周一、二、四、六的晚上八点,就是他们“私伙局”开局的时间。

在八点过后,附近的曲艺爱好者就会聚集在这,他们大多数是已经退休或者接近退休年龄的“老年玩家”,袁志兴是去年刚刚上任的新社长,56岁的他已经入社7个年头了。原本是袁家涌村西亭坊村干部助理的他,偶然的机会接触到粤曲后,不可自拔地迷上。“粤曲玩得多了心情会好,身体也跟着好了不少!”袁志兴介绍,粤曲社在1993年就自发形成,当时社址装修除了政府的补助,更多的是靠粤曲爱好者的捐助。现在社里有22人,大家都是晚上吃完饭收拾好,就自发慢慢踱步过来玩。

在中堂村民黎福兰一家人都是粤曲的“铁粉”。“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家里长辈、姐姐们都喜欢粤曲,我就一直跟着玩。”黎福兰“玩”粤曲已经至少有20年了,“刚开始时候只能咿呀乱唱,现在自己都可以分析曲谱、跟着视频模仿个七八成。”

中堂镇文联专职副主席叶煜坤表示,很多村民在“玩粤曲”的时候就不知不觉地提高了文化自信,更勇敢去展示自己,而且通过这种群众艺术也让不少中堂人更和谐,因为唱粤曲就是一件要沉下心、很单纯的艺术。

相传在旧时,因为陆路不发达,戏班常在珠三角及广州沿河地区巡回演出,为方便行程,常栖身于红船舫。虽然红船舫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在水乡片区的影响力仍然不可小看。10月21日,中国曲艺协会“中国曲艺之乡”专家组来到中堂镇开展复评督导检查时,对中堂曲艺文化发展给予高度评价。此外,由中堂镇文广中心副主任张波创作、蔡孝本老师改编的《龙舟结良缘》代表广东省三个节目之一,受邀参加全国第五届“岳池杯”中国曲艺之乡系列活动。

通过“进校园”挖掘曲艺苗子

民间私伙局的艺术形式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在长期发展中成了以粤剧曲艺为龙头,带动其它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的良好氛围。近十年,中堂镇曲艺文化发展迅猛,几乎村村有粤曲社,处处粤韵悠扬。

今年,中堂专门制定了《中堂镇曲艺发展三年规划(2019—2021)实施方案》,进一步振兴粤曲艺术,以地方特色文化引领中堂镇文化事业的发展。

“特意在中堂的几所小学开展了粤曲课。”叶煜坤展示了不少关于小粤曲表演者的风采照片。推行了粤曲进课堂后,在粤曲的舞台上出现了一群机灵可爱的新的参与者,一板一眼的表演获得了不少的掌声。“他们还曾经多次去北京、东莞市区、广州多地参演,获得不错的反响,最让人高兴的是,小表演者的参与,也带动着一个家庭接触粤曲文化。”

笔者了解到,目前,中堂镇设有粤曲班的学校有四所,其中,中堂中心小学和中堂第二小学作为市级“戏曲进校园”示范点,在曲艺进校园过程中,学校、文化部门等主动融入戏曲培训教育之中,相互配合,并根据广东粤剧和粤曲的艺术特点,以粤剧带动曲艺教育。

中堂镇委委员黎锡浩表示,“曲艺进校园”是从学校里面挑选好的苗子,种下艺术的种子,向小朋友普及曲艺的知识,再从里面挑选出曲艺的尖子,组成一个少儿曲艺培训的尖子班,使中堂的曲艺文化进一步从学生层面扩大影响力,促进曲艺进一步振兴,擦亮中堂镇“中国曲艺之乡”的牌匾。

此外,为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曲艺文化氛围,10月28日,“粤韵满中堂”首届粤剧曲艺黄金周开幕式在粤韵满中堂大舞台举行,一连八晚为广大群众带来精彩的表演,充分展现岭南粤剧的活力和魅力。

龙舟竞赛充分展现

中堂人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东江水给中堂人带来粤曲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龙舟文化。早在2006年,中堂镇就获得“中国龙舟之乡”的美誉,龙舟竞渡至少有500年历史。

每年农历五月,龙抬头的日子前后,东莞水乡就开始热闹起来。每个镇街都开始紧张筹备起龙舟节。中堂由于水乡河道发达,居民和船的关系密不可分,慢慢演变成划船技艺的交流,也就是现在的赛龙舟。

一年一度的龙舟文化节盛况空前、万人空巷,为水乡生活带来不一样的生活情调。与东莞水乡其他镇街的龙舟文化有所不同的是,除了划龙舟,中堂镇的龙舟制作工艺也是首屈一指,获得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

从祖父辈就开始造龙舟的冯氏家族,是中堂众多造船厂中的佼佼者,冯怀女更是被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所以近些年这里也成为“中堂龙舟制作技艺”保护传承基地,冯氏家族的船更是周边村镇每年都争相购买的好船。每一艘新船完成的时候,都会引来一大群村内的青壮年前来“试水”。“还要放鞭炮、拜祭,最后才是下水试船。”冯沛潮微笑着说,每年的龙舟节都是他很期待的日子。

“对于我们中堂来说,龙舟有一部分是龙图腾的崇拜和宗祠的景仰。”张波说,中堂有着完整的氏族传承和宗教信仰。在各村的宗祠里全年供奉着龙舟龙头,龙头被誉为是福运、健康、财富的图腾,接受着乡人的祭拜,虽说龙舟的盛行也受其很大的影响,可是更多还是起源于本地多河道的地理环境。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堂老百姓出门探亲访友、投墟趁市都是依赖于小艇,长期的发展形成现在的龙舟文化。

在举办龙舟“景”期间,中堂镇辖内的20个村(社区)中,先后已成“景日”就有9个村(社区),这些村(社区)年年“招景”或“扒标”,500余年来一直绵延不断。镇内最大的“中堂景”,景期是农历五月十三,每年“中堂景”,场面十分震撼,吸引数以万计的龙舟爱好者前来观赏。

统筹:杨静雨

刘庚怀

图:刘媚

制版:黄琼红 刘艳兰

丰卫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