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朱德當‘警衛’”

攝影 | 金添 趙治忠

撰文 | 周蕊 詹文亮 孫樹誠

在我國石油工業加快發展的歷史時期,玉門擔負起了大學校、大試驗田、大研究所,出產品、出技術、出經驗、出人才“三大四出”的歷史重任,全力支援全國新油田建設。

1955年,5000名玉門石油人支援柴達木石油會戰。

1956年,先後派出12000名職工參加克拉瑪依油田開發建設。

1958年,玉門油田的44個鑽井隊、1個試油試採大隊、1個運輸大隊及可以組建1個機修廠的管理幹部和技術骨幹,共3400多人,在副局長秦文彩的帶領下,奔赴巴山蜀水,參加川中石油會戰。

1959年大慶油田發現後,以王進喜、薛國邦為代表的18000名玉門兒女,在局長焦力人的率領下,高唱著“我們從玉門走來”,攜帶大批石油裝備,參加波瀾壯闊的松遼石油大會戰。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玉門石油人勇挑重擔,忘我拼搏,在白山黑水間用實際行動兌現了“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莊嚴承諾,使國家從此摘掉了“貧油國”帽子。

1970年,在“跑步上慶陽”的口號聲中,玉門全局總動員,局級領導三分之二坐鎮慶陽,將三分之一的人員和二分之一的鑽、採、修設備送到了慶陽三線,玉門油田14000人和1348臺(套)參加會戰,成為建設長慶油田的主力軍。

中國石油在這種精神的照耀下,步入突飛猛進的快車道,但玉門油田奉獻的腳步遠遠沒有停歇。

1989年,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實施“穩定東部,發展西部”戰略,玉門油田近萬名職工西出陽關,參加具有新時期特色的吐哈石油會戰,在不到4年的時間裡建成具有年產原油300萬噸生產能力的吐哈油田。

八十年來,當祖國相繼發現新的油田後,先後有十萬多玉門優秀兒女支援全國兄弟油田建設,留下了玉門人的足跡和身影,鑄成了“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這膾炙人口的詩句,成為“石油工業搖籃”最鮮活的註解。

本期,讓我們走進玉門油田,聽聽老一輩石油人的故事。

王茂基:目睹人背鋼絲繩修井

王茂基,甘肅武威人,1942年出生 ,今年77歲,1958年參加工作。

老石油老会战·玉门 |“我给朱德当‘警卫’”
老石油老会战·玉门 |“我给朱德当‘警卫’”

向左滑動查看老照片,下同

我一來就被分到了運輸處管理科工作。1960年,大慶會戰開始,油田大量的人員和鑽修設備等物資被抽調到大慶,為了保持油田產量,油田內部也開始了上產會戰。當時,我們在幹油泉收油的時候,也看到了我至今難以忘懷的場景——人背鋼絲繩修井。

油田沒有了修井設備,有些油井就只能處於關停狀態。為了恢復產量,就必須要修井,沒設備,就只有用人力。油田組建了一支群眾修井隊,是由採油工、機關幹部、其他工種,甚至包括後勤部門組成的,大概有個五六十人,他們肩扛鋼絲繩,排成一排,把近5噸重的抽油杆和油管從井口一根根拉出來。鋼絲繩又粗又硬,那些修井人員的肩上被磨得全是血印子,就那樣,也沒有人鬆手。

黃桂根,江蘇鹽城人,1935年出生,今年84歲,1959年參加工作。

老石油老会战·玉门 |“我给朱德当‘警卫’”
老石油老会战·玉门 |“我给朱德当‘警卫’”

從1958年開始,玉門油田就在吐魯番盆地做了大量的地質勘探工作,並在全國大躍進時間,我們高唱“我們向大地宣戰”的戰歌,進軍吐魯番盆地,展開了為期5年的轟轟烈烈的找油會戰。到了吐魯番才發現,那裡太荒涼了,沒有路,到處都是戈壁灘,颳起風來感覺能把人吹走。雖然條件艱苦,但沒有一個退縮的,我們在沙漠和戈壁裡一干就是4年。

後來,因為支援大慶會戰,在吐魯番盆地找油中止。這是玉門油田“三上吐哈”的第一次勘探,也是玉門油田“三大四出”的雛形。

吉榮森:油田上產期間搞得火熱

吉榮森,四川西充人,1935年出生,今年84歲,1958年參加工作。

老石油老会战·玉门 |“我给朱德当‘警卫’”老石油老会战·玉门 |“我给朱德当‘警卫’”

1958年川中會戰開始,四川掀起了支援石油建設的熱潮,我們一批人來到了玉門油礦。1961年,我所在的地方被更名為老君廟三油礦,我成了10號選油站採油工,當時三油礦有7個選油站,選油站負責對油氣進行分離、計量和儲存,然後將原油運輸至總站。

油井就像人一樣,剛開始能量很大,慢慢的,地層能量變小,產量就會下降,這種時候就要採取措施保持地層壓力。老君廟是最早注水開發的油田,由於能量補充還算及時,自噴井也很多,好的自噴井一天能產100多立方米的液量。

張希文,甘肅酒泉人,1938年出生,今年81歲,1958年參加工作。

老石油老会战·玉门 |“我给朱德当‘警卫’”
老石油老会战·玉门 |“我给朱德当‘警卫’”

1949年9月的一天,酒泉即將解放,酒泉市裡的人們奔走相告解放軍要來。路上開過來了十幾輛裝甲車,沒想到的是,車上有一個解放軍戰士在向我們招手,只能看見他的牙很白,其他都看不見。

1958年,我到玉門油田參加了工作。剛進油田就到石油技校去學習,學的就是內燃機燃料,3年畢業後就分到了玉門煉油廠。那時的煉油廠叫達布斯煉油廠,因煉油廠有一套達布斯熱裂解設備而得名。我們那時候的幹勁特別足,每天跑流程、學技術,感覺總有使不完的勁,因為大家都知道,是人民當家做主了,所有的活都是給自己幹。那時的文化活動也很豐富,可以說是百花齊放。我們煉油廠在當時還組建了籃球隊,我是隊長。

郇子良:揮之不去的記憶

郇子良,甘肅酒泉人,1944年出生,今年75歲,1961年參加工作。

老石油老会战·玉门 |“我给朱德当‘警卫’”老石油老会战·玉门 |“我给朱德当‘警卫’”

記得在1961年元月,我在玉門油田技校參加勤工儉學時被分配到鴨兒峽油礦實習。實習老師帶我們去井上參觀修井,臨行前給我們每人一頂鋁製的安全帽。我拿著安全帽戴到頭上,嫌重又取了下來,實習老師看了對我說:“你別小看它,必要時它能救你的命。”我不以為然地又將帽子戴在頭上。突然,安全帽上“崩”的一聲,我叫了一聲“不好”,拔腿就跑,隨後又聽見掉下幾條螺絲。可把我嚇壞了,我摸摸自己的頭,沒事。試想,如果沒有安全帽,將是怎樣的後果?

我在玉門油田生活了四十年,親身經歷了許多事情,留下了許多美好而難忘的記憶,它使我不忘過去,珍惜今天,展望未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前行,奉獻餘熱。

段興貴:我給朱德當“警衛”

段興貴,甘肅酒泉人,1933年出生,今年86歲,1956年參加工作。

老石油老会战·玉门 |“我给朱德当‘警卫’”
老石油老会战·玉门 |“我给朱德当‘警卫’”

1958年,朱德總司令來玉門視察,當時我就在朱總身旁,負責首長的保衛工作。那首“玉門新建石油城,全國示範作典型,六億人民齊躍進,力爭上游比光榮!”的題詞我還記得很清楚。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62年,那時全國都在鬧饑荒,玉門油田也不列外。當時,油田建設很重要,所以要保證油田的生活必備物資。為此,我接到了一個特殊的任務,就是到秦皇島押糧。到秦皇島時剛好是大年十五,這些糧食有11個車皮,全都是從加拿大進口的小麥,可想那時的糧食多麼珍貴。為了看好糧食,我吃住都在車皮裡。後來,饑荒得到了緩解,玉門油田人們的日子也慢慢好了起來。

馬心瑞:我和油田農副業的不解之緣

馬心瑞,甘肅民勤人,1938年出生,今年81歲,1958年參加工作。

老石油老会战·玉门 |“我给朱德当‘警卫’”老石油老会战·玉门 |“我给朱德当‘警卫’”

1960年我被調到了管理局農牧處。當時是三年自然災害最嚴重的時候,我在農牧處的工作就是協助籌建農場。我們去了好多人,一部分人到農場種莊稼,種蔬菜、種糧食;另一部分人到山裡去放牧,養羊、養牛、養豬。

改革開放後,油田也開始改革,特別是1983年以後,管理局要求各單位所屬的農副業要開始自負盈虧、獨立核算、多勞多得,並給了三年的過渡期。如今,雖然經歷了多次變革和調整,但看到油田農牧公司依然在為員工家屬提供蔬菜、奶製品,我很開心。我覺得油田為員工做的這些雖然都是小事,但是卻很暖人心,油田關心員工家屬的初衷沒有變,讓員工生活的更好的願望沒有變。

趙和元:曾和603崗位一樣響亮的名字

趙和元,江蘇海門人,1936年出生,今年83歲,1960年參加工作。

老石油老会战·玉门 |“我给朱德当‘警卫’”
老石油老会战·玉门 |“我给朱德当‘警卫’”

1956年,我響應黨的號召參軍,在部隊這個大熔爐中,我完成了從農民到革命軍人的轉變,這五年的軍旅生涯,我多次榮立三等功。離開軍營,我完成了從革命戰士到石油工人的轉身,在老君廟油礦一干就是二十三年。

我曾擔任老君廟油礦老五隊763崗位的崗位長。763是一個較為落後的崗位,我想把我的崗位搞成先進。我堅持外學603,內學9001、755的原則,對崗位進行了標準化建設。搞好基礎工作的同時,我對每口井“望聞問切”,就是要落實了“一井一策管理制度”。在我和崗位同事的努力下,763崗位成為了老五隊的又一個標杆崗位。如今,雖然我老了,但是年輕的一代石油人已經扛起重擔,我相信油田的明天會更好。

本文原載於2019年8月26日《中國石油報》四版

輪值統籌 | 孫夢宇

本文歡迎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並請在文章前註明:本文首發於中國石油報,微信號:zgsybwx。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