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決定了你的出身,卻決定不了你的命運

你選擇對象時的標準是什麼?有沒有有意或無意把你的爸爸或媽媽當成參照,要麼選則相似的類型,要麼完全相反。

你是否有時也討厭這樣的自己——像爸爸或媽媽一樣,做事不能持之以恆,沒有耐心。

你有沒有在對孩子大吼大叫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對孩子的態度與當年父母對自己如出一轍。

你有沒有把扶不上牆的父母當成自己不努力的藉口。

每每遇見這些時刻,大多數人會首先想到遺傳基因真的是太強大了,強大到讓有些事情自然而然的發生以至於我們無能為力,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的奧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裡提出了不一樣的觀點,他認為成長環境比遺傳基因對我們的影響更大,雖然在我們嬰幼兒時期,不同的類型的撫育方式可能使我們最終成為不同的人,但是命運的劇本最終由是我們自己來譜寫的。

父母決定了你的出身,卻決定不了你的命運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演員,但我們沒出生前,故事序幕已拉開,故事背景已經存在。

孩子出生前父母的婚姻處在哪個階段就是我們人生的故事背景。

看過《都挺好》的人都知道,蘇明玉作為家中的老三,也是蘇家唯一一個女兒,非常不受她媽媽待見。起初我一直在想,估計蘇明玉不是親生的,要麼就是她媽媽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太嚴重,所以她媽媽才會如此討厭她,不捨得讓她花錢,連學習資料也不讓她買。可故事的最後卻讓我大跌眼鏡,蘇明玉是親生的,只不過,她投胎的時機不對,剛好處在父母的婚姻裂縫期;她媽媽正準備拋棄原配、追求自己的真愛,準備與真愛一起比翼雙飛,可蘇明玉在這個節骨眼上投胎了,真是趕得太不巧,破壞了媽媽的好事,怎不叫她媽媽生氣,蘇母把心中的怨氣全都撒在了蘇明玉身上,覺得蘇明玉是自己剋星,影響了自己的幸福。這就是蘇明玉的出生背景。

父母決定了你的出身,卻決定不了你的命運

每個家庭在第一個孩子誕生時肯定即喜悅又激動,不管是吃的還是用的,都想給孩子最好的。孩子偶爾有個頭疼腦熱,家長都會心急如焚,心驚膽戰,恨不得藥一喝下去病就好。可當老二出生時,就不一樣了,家長已經積累了一些育兒經驗,遇上孩子感冒發燒,他們知道這對嬰幼兒來說是很正常的事,生病到好轉也需要一個過程。

在經濟條件不很好的家庭,老二玩的玩具是老大玩剩下的,老二穿的衣服是老大穿舊的。家長也許因為要輔導老大寫作業而忽視老二。當然,也有的家裡老大老二間隔的年齡大,也許因為照看老二而無暇顧及老大。

在有兩個孩子的家長口中,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調侃:“老大照書養、老二當豬養。”還有一句:“天下老,只偏向小。”而自己是父母的第幾個孩子,當男孩還是女孩,也是我們出生前無法選擇的故事背景。

父母決定了你的出身,卻決定不了你的命運

另外,父母也都有他們的人生,有他們的父母,有他們的童年,他們父母在童年對他們的教養方式才成就了今天我們的父母。而我們卻無從選擇自己的父母。

你的父母的也許是工程師、也許是老師、也許是總經理、也許是個服務員、也許是個清潔工,也許是個研究生、也許僅僅初中畢業、也許能言善道、也許老實巴交,而這些截然不同的經歷會讓他們都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則、行為準則,等等這些父母的這些經歷,他們是怎樣的人,我們出生前也不能選擇。

父母決定了你的出身,卻決定不了你的命運

三種不同父母的不同教養方式,影響了現在的自己

①懲罰型父母

好多父母在教養孩子時都會說,孩子沒有一點自律性,就得靠家長拿小鞭在後面撩,孩子所有取得的成就都是家長逼出來的。

這種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類型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成才,這類父母通常會給孩子施加更多壓力。讓孩子覺得父母的話就是權威,必須照做。處在這種情況下的孩子,要麼會取得高成就,進而認同父母的做法,會以這種做法對待自己的工作和孩子;要麼待自己羽翼豐滿,能與父母對抗,他們會極度叛逆、挑戰權威、放蕩不羈。甚至有的孩子因為高壓力而走上精神崩潰的道路,因為他們感覺不到愛。

②放任型父母

這類家長與懲罰型父母相反,他們對孩子放任自流、忽視孩子的感受,對孩子不尊重,他們通常脾氣暴躁,經常爭吵,也許會拿孩子出氣。這類家長一般都比較自我。而這種家庭裡的孩子通常得不到家長的陪伴,照顧,他們容易受到忽視,他們長大後,會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③權威型父母

權威型父母他們尊重孩子,關注孩子的需求,培養孩子的個性與自信。他們不盲目批評孩子、會正確引導孩子,他們不誇孩子聰明,他們知道聰明是有害的,他們只是想讓孩子把潛能發揮出來。他們對孩子做到了真正的生育、養育、教育。這種孩子長大以後幸福感較高,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該做什麼,遇到挫折該怎麼辦。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幸福家庭長大的孩子。

父母決定了你的出身,卻決定不了你的命運

做最好的自己,當好自己的人生主角。

也許你有一個每天酗酒,耍酒瘋的爸爸,也許你有一個沾花惹草的爸爸,也許你有一個出軌的媽媽,也許你從一出生就被拋棄了。別說哪有那麼多也許,只要你每天看新聞,就知道有多少父母會生不會養,有多少孩子從小跟爺爺奶奶一起長大,有多少孩子被大人吼來喝去,有多少孩子經常被大人拳腳相加。

但我想說的是,童年不同樣,有好多事情不是我們能決定的,但要知道我們的父母也是受害者,他們對我們所做的只不過是以前他們父母對他們做過的。那些傷害我們的做法不是他們的本意,就像海姆·G·吉諾特說的“沒有哪位父母一大早醒來時就打算著要讓孩子的生活痛苦不堪”只是他們受到的教養方式讓他們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行為。

如果你恰巧在上述這樣的家庭里長大,那麼傾聽自己心靈深處的聲音,正視它,然後找到一個釋放這些聲音的出口。你可以直接同父母講出來你的感受;你也可以找最信任的朋友聊天;你也可以用手寫心,把它們都訴諸於筆端。完成這些,你會更瞭解自己,瞭解父母,瞭解生活。

父母決定了你的出身,卻決定不了你的命運

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什麼時候翻開都會讓我熱淚盈眶,在母親這個角色裡,她不再是一個用一支筆針砭時弊的硬角色,而是有一顆細膩溫柔心的母親,她與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讓我感動,讓人感受到了遍佈生活中的美。

如果我們已為人父母,就會知道她寫的都是最平常不過的、與孩子們的生活日常,這些我們都經歷過,但現在看看,就是這些許多的普通瞬間讓我們成長,讓我們潛移默化地改變,讓我們感覺到愛與被愛,讓人感到溫暖。但如果你沒有一顆能發現美、欣賞美的心,這一切美好你都將錯過。

我們或許沒有像龍應臺那樣的家長,但我們可以做那樣的家長。當我們已經成人,能為我們負責任的就只有我們自己。是繼續活在父母的影子裡不出來,還是變成更好的自己,去發現生活中的美,自己說的算。希望奧利弗·詹姆斯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能為你指明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