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名人 两株牡丹 三棵枣树 在合肥不可不知

李鸿章是晚清名臣,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同时也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李鸿章,本名叫李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世人多尊称其为李中堂,因是安徽合肥人,也有人称其为李合肥。李鸿章先祖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一个名人 两株牡丹 三棵枣树 在合肥不可不知

在肥东境内,有关李鸿章的传说和故事很多,但留下的遗迹却不多。张集乡河湾村刘氏宗祠虽承载百年沧桑,但祠内两株160多年的牡丹却历经风雨、芳名远播。每年清明谷雨之间,红白牡丹竞相开放,如玛瑙、似碧玉,争奇斗艳、清香四溢,附近村民往往携伴结队前往观赏。两株牡丹还曾数次在冬季开放,堪称奇花。而李鸿章与刘福庆的友谊佳话更是传颂至今。

一个名人 两株牡丹 三棵枣树 在合肥不可不知

刘氏宗祠系清代庐州名儒刘福庆的宗祠,祠堂为庭院式,两路厢,十四间房屋,建筑面积二四四平方米。木结构,雕梁画栋,古朴典雅。院内甬道两侧各植牡丹一株,高约一米,花簇直径一点五米。左为红牡丹,右为白牡丹。据刘氏宗谱记载:两株牡丹是清咸丰三年(1853)李鸿章所送。李鸿章就学时,常作文章请刘福庆批阅指教,在学术上交流频繁。后来,李鸿章在组建淮军时,也得到了刘福庆的鼎力相助,于是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尊刘福庆为挚友恩师。当刘福庆六十大寿时,为官后的李鸿章特从洛阳购来两株牡丹,并亲属匾额“瑞兆期颐”赠予。同时,欣然为刘氏宗谱敬撰谱序,留下了今天的不朽华章。“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李鸿章对挚友恩师的尊重。同治元年(1862)刘福庆主持兴建刘氏宗祠,将此牡丹由家中移至祠堂,并将李鸿章所赠匾额悬挂祠堂。

一个名人 两株牡丹 三棵枣树 在合肥不可不知

一百多年来,在刘氏子孙的精心呵护下,红白牡丹始终枝繁叶茂。

一个名人 两株牡丹 三棵枣树 在合肥不可不知

无独有偶。在淮军诞生地的我县众兴乡,境内三棵百年枣树,也与李鸿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年曾国藩让李鸿章回乡招募军队时,他首先想到了自己的亲妹夫张绍棠。张绍棠当时是合肥地区团练的早期首领,而那时的张家属庐州首富,殷实富裕,一直资助李鸿章兄弟读书及婚宦之需。从李文安到李鸿章兄弟,对张家一直非常感激。后来,李鸿章回忆道:“吾兄弟宦学,家屡空,奔走称贷。妹之舅以妹贤,又伟视吾兄弟,不待求请,辄资给之。吾兄弟婚宦之需,张氏之佽居多。”张氏家族与李氏家族累世姻亲,亲上加亲,关系极为密切。李鸿章创建淮军及以后布防各地,一直对张氏一族特别关照,因此,在淮军中张氏族人多任要职,官至副将以上者多达数十人,涌现出张绍棠、张桂芳、张士珩、张士瑜、张席珍、张文宣和张继良等一大批杰出将领。

淮军解散后,张氏族人衣锦还乡,购买田地,大兴土木,盖了很多圩子。清朝同治年间,李翰章长婿张文燕在老家建起“洄溪别墅”,四周两道溪水,内外两道护城河,护城河内12幢气派楼房,圩内古树参天,其中不乏名贵树木。李鸿章更是特意从天津托人带回一批果树苗,并嘱咐开辟一个果园,以饱子孙口福。后来,由于战火纷飞,果园被毁。如今,当年李鸿章带回的那批果树,也只剩下三棵枣树依然枝繁叶茂,每年硕果累累,让张氏子孙后代在饱尝口福时,还一直不忘当年的中堂大人。

一个名人 两株牡丹 三棵枣树 在合肥不可不知

走进花灯圩,如今是一片寂静,荒凉的土地里只有野草和枯树枝。古老的遗迹虽已消失殆尽,但留在张氏后人记忆中的,却是最美好的回忆。

一个名人 两株牡丹 三棵枣树 在合肥不可不知

值得庆幸的是,由李鸿章赠送的三棵古枣树完好地存留了下来,这三棵枣树时至今日依然能开花结果,已被列为国家三级古树,张氏族人都以此为荣,也给这片土地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 作者:张国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