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松桃縣烏羅簡介—座被遺落的司城

烏羅位於松桃縣西部,距松桃縣城65公里。梵淨山東北部最大的沖積平原,盆地面積萬餘畝,這裡錳礦資源極其富足,森林覆蓋面積廣。其最早的歷史據《松桃苗族自治縣志》,可追溯到唐代,有著13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烏羅司積澱著厚重的人文歷史,佛教文化鼎盛一時,工藝雕刻精湛無比,曾遺存下許多斷壁殘垣、寺廟宗祠、古塔牌坊等古建築遺址。縱觀松桃乃至黔東歷史,烏羅極為深遠悠久。這塊人文歷史厚重的土地,曾經經歷過設府建司、匪事戰亂,遭遇過血與火、生與死的衝擊,它依然默默仰望蒼穹,任滄桑歲月不停的輪迴。

烏羅人文歷史源遠流長,代表性的有明代烏羅府儒學和烏羅府陰陽學;有烏羅司人楊國祚、肖時泰於“庚子科”鄉試中舉,為松桃中舉之始;有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松桃縣人李熙瑤、王團等創立“松陽書院”於烏羅司司城等。

【佛教文化】

自唐代以來,梵淨山一直歸烏羅管轄,梵淨山佛教文化源遠流長,它深厚的佛教文化,與烏羅是分不開的。烏羅司佛教文化始於唐代,明、清之時佛寺林立,僧侶雲集,曾鼎盛一時。著名的“三宮一廟”修建於明、清年間,“三宮”即烏羅司禹王宮、萬壽宮、飛山宮,一廟為關帝廟。建於明清年間,這些廟宇四周均是高牆,廟院內石階皆為大石板,屋簷飛翹,極為壯觀,有的正殿已頹廢,牆壁破損較嚴重。清道光年間司城東門外修建了一座羅家齋廟,耗資極大,佔地寬廣,有三層四方樓閣,樓閣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殿內佛像極多,有觀音菩薩、十八羅漢、二十四位諸天等神靈佛像,文革期間遭毀,一印江人氏的艾和尚已經96歲了,被趕出齋廟時滿頭白髮亮如銀針。明萬曆年間,始建烏羅觀音山寺廟群,上為普陀宮、靈官殿,中為立德居涼亭,下為迎水寺,有佛像40餘尊,終年香火最盛。觀音山寺廟群坐落於懸崖峭壁間,樹木沿崖而生,山路陡峭崎嶇,雄偉險峻。烏羅前進村邱家灣坳上,有一座稱之為“大廟”的廟宇,建於明末,現有廟房7間,內有大王宮、送子觀音、十八羅漢、天王菩薩、牛王菩薩、諸天神靈、燃燈古佛、彌勒佛等50餘尊大小佛像,香火極盛。據不完全統計,還有 “三撫廟”、 “佛堂”、“牛王廟”、“天王廟” 、“百神廟” 、“太陽廟”、 “米神廟”、 “地母廟”等大大小小廟宇遍佈烏落,這些廟宇大多遭毀,我們只能從隨處可見的留有遺址和頹廢的廟房牆壁窺見當時佛教朝聖的盛世了。

【烏羅司司城遺址】

位於現烏羅鎮岑司村一帶,至今人們仍稱這裡為“司城”。司城始建於唐貞觀六年(632年),後經元、明、清三個朝代建司設府,曾繁華鼎盛一時。司城為一座府城,城牆為土磚和石頭砌築而成,司城分為上邊城和下邊城。整個司城有曾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從南門直入為司城當時府司官員的衙門府邸,至今岑司人仍稱這裡為“官衙組”,門前府衙廟宇建築因年久失修,解放後拆毀改作良田,至今稱為“南門大田”、“官家大田”。官衙組有岩石和土磚砌築的土城牆,城牆旁有一條大溝,當地人稱其為“南門溝”。當時府司官員的衙門府邸為司城中心地段,衙門府邸處有一圓形地段,至今人們仍稱這裡為“花廳”,這裡的一些土城牆上每到秋天便開滿了各種花。衙門府邸後有一座大廟宇,稱為城隍廟,建於明永樂年間,寺廟建築壯觀,至今猶存。位於司城西南角上,有一口水井,稱為“官井”,曾建有水井亭臺樓閣,水井均用大石板砌成,水井四季不幹。司城土司官員於官衙處辦公執事,“花廳”為其後花園,城隍廟為其祭祀之廟宇,“官井”為其取水之井。由於烏羅的海拔較高,無大河,歷年缺水。從明朝起,土司官員特別注重保護這裡的水塘,遇到乾旱年代,便沿水塘挖溝鑿渠,引水入田,或從水塘擔水澆田。曾有“烏羅四十八口名塘”之稱。後因改塘變田或逐年挖掘溝渠排放水,有一部分水塘至今已不存在了。仍存在的二十幾口塘,至今仍起著重要的灌溉作用。如:烏羅司城上邊城明朝之時就築有溝渠,引出龍塘灣之水,溝渠引水而下繞司城外圍一圈,進入岑司大壩灌溉良田。沿龍塘而下左側即為司城上衙門,至今仍稱為“上衙”。上衙前,清乾隆年間楊氏家族曾在此興建了兩座高七層的古塔,一座稱之文筆塔,一座稱之文昌塔,後毀於大躍進期間。烏羅司城明隆慶二年(1568年)曾遭大火,幾乎毀於一旦,移遷孟溪黑坡建司城。六年(1572年)因兵災亦毀,又遷小寨築城,稱“小寨司”。

烏羅缺水,無大河,水路交通不便,這嚴重製約了烏羅的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烏羅司城如今雖僅存一些斷垣殘壁、頹垣廢廟,其城牆遺址之處至今仍可見其曲折雄壯之勢。只要挖開當年司城城牆遺址處,還存有薄磚和瓦片,上面刻有各種精緻的花紋。時間的腳步悄然走過,這座人文歷史厚重、佛教文化鼎盛的司城已靜靜遺落在歷史的角落了所以我們才稱其為——一座被遺落的司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