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桥生活随笔
邓艾是靠讨伐蜀汉成名的。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
当时钟会二十万人马被蜀汉姜维兵团牵制在剑阁、进退两难时,远在百里外的邓艾,乘隙走险,亲自率领三千劲旅,飞渡阴平,直下江油;绵竹一战,又彻底歼灭诸葛瞻兵团,逼使阿斗刘禅乖乖地出成都投降。
邓艾在战争中目光远大,见解超人,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作战中料敌先机,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战中未尝败绩。
其偷渡阴平一役,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载入史册。
蜀汉灭亡后,年已六十九岁的邓艾在成都也出过几十天风头。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
一代名将就此死去,他能给我们那些启示呢?
功高震主
司马昭对于指挥灭蜀汉的司令官早有戒心,不容他们坐大。邓艾却不懂得此中奥秘。
他不知所忌,竟然以一武人提出国策。
一是自作主张,封刘禅和蜀汉官员,
“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三国志·魏书·邓艾传》)。二是自定蜀地善后措施和灭吴战略。
这些都超越了自己权限的。不把司马昭放眼中,司马昭肯定不高兴,曾命监军卫瓘警告:“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此时邓艾仍是拎不清,也许被周围、包括蜀汉亡国分子的阿谀颂德热昏了头脑,竟然对司马昭绵里藏针的批评回以揶揄,说出“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的话。
寒门子弟
首先,邓艾放牛娃出身,寒门子弟,受的教育不多,也没有世家大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全靠自己的能力打拼,苦心经营二十余年,受司马懿赏识才时来运转,登上三国末期波诡云谲、腥风血雨的历史舞台。
但是,寒门子弟,一旦出事,没有人搭救,被杀的如此窝囊,又有什么办法呢?
其次,邓艾口吃,魏晋尚清谈,兴玄学,邓艾虽有治国安邦之才,但魏国庙堂的贵族,对寒门、口吃的邓艾并不高看几眼,司马昭曾取笑邓艾口齿。
邓艾知音了了,朋友不多,就是自然的事了。
邓艾以为自己灭蜀有大功,是足可名垂青史的,可却忘了自己本非世宦贵族,而是从放牛娃、农田管理员,一步一个台阶爬上来的。
再次,邓艾并非军阀,其下属任命权不在自己手上,中央政府的代表——司马昭污蔑其谋反,属下无人愿意站台。
而邓艾虽受司马懿赏识,但司马懿已死,司马昭继任。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人上任,打击异己,任用心腹,邓艾被诬蔑,理所应当。
最后,钟会与邓艾不合,两个入蜀,看法不同,邓艾另辟蹊径,剿灭蜀国,接受刘禅的投降。钟会若不除掉邓艾,不世之功落于邓艾之手,自己有什么存在感呢?可叹,钟会污蔑邓艾谋反,给了司马昭杀邓艾之机,但聪明反被聪明误,钟会也被人以谋反杀死。
邓艾死后,为证明他罪有所得,竟扩大化地把他留在洛阳的儿子诛杀,妻子和孙子流放西域。
慨叹邓艾,在魏晋门阀的时代,以放牛娃的低贱身份,苦心坚守一生,经二十年落寞才遇伯乐司马懿,七十多岁终于建立灭蜀的大功,却死于莫须有的“谋反”罪,死后多年才被司马昭之子平反,人已死,名何用?
冷酷的方程式
邓艾的死犯了三个错误,这三个错误也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
第一功高盖主,回顾邓艾这一生,大大小小的立下了许多战功,在陇西与姜维互为敌手,有胜有败,他这一生靠着自己的努力爬到了征西将军这一职位,更是在讨蜀作战中率领自己的部队千山万水,翻山越岭,偷渡阴平直取成都,一举捣灭了蜀汉政权,可谓是威震天下了,这巨大的功劳让他冲昏了头脑,丧失头脑的清醒,有点变得居功自傲起来,忘记了历代功高震主的下场,自古以来一旦名将功高盖主之后就很难避免君主的猜疑,即使不被君主猜疑,也很容易被小人有可乘之机,以致招来杀身之祸。
第二不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一道理。战国时期文种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当蜀国被灭亡之后,占据头功的邓艾,此时最应该要低调,尚且不说急流勇退,但至少也不能居功自傲,也不想想有司马昭这样的“君主”他一定不容得别人在外拥兵自重,即使邓艾的军队不是很多,但是他却是功劳最大的,此时的司马昭一定非常关注邓艾和钟会的动向,邓艾此时最应该收敛锋芒,让司马昭把目光都转移动钟会身上才到,但显然他没有想到这一点。
第三最致命的一点僭越封官,这一点是最致命的直接导致邓艾被杀。邓艾在捣灭蜀国的时候,居然以天子的名义擅自封官,很显然此时的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居然封刘蝉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其余蜀汉官员和自己的手下也都一一封官,他这样做显然是不把朝廷不把司马昭放在眼里,他这样僭越封官司马昭显然是不会放过他的,这也直接导致了他被钟会离间,被杀身亡。所以僭越封官这一点是导火线,是他死亡的导火线,他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这么,既使他功劳非常大,僭越这一点是当权者的底线。触犯了底线,那只能招来杀身之祸了。
中流击楫
三国名将邓艾暗度阴平,以2万奇兵击败诸葛瞻,进逼成都,逼迫刘禅投降,可谓成就灭蜀第一功。但是,最终邓艾却落的无罪被杀,家属流放的结局。期间,蕴含的道理值得深思。
下级必须始终摆正与上级的位置。邓艾在进入成都后,就以灭蜀的第一功臣自居,本来对刘禅等亡国君臣处置,是杀、是封,应该由司马昭本人决定,但邓艾却效法东汉初年邓禹的做法,擅自大封蜀汉君臣,“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在一定程度上赢得蜀汉人心。本来蜀汉地势易守难攻,又加上如此大肆笼络人心,自然增加司马昭的猜忌之心。但司马昭还是对邓艾进行了封赏,如此让邓艾更加错误认为这是领导认可,上书请求司马昭允许,为了让吴国归顺,后代刘禅,封他为王,并留在益州。这更加引起司马昭猜忌之心,但司马昭毕竟还是有涵养,只让监军卫瓘告诉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做什么事,要先向领导报告,不要先斩后奏。这也可以说是最后的警告。但是邓艾自恃有功,再此上书,重提此事,并称“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只可惜司马昭看见的不是“安社稷、利国家”的邓艾,而是“专之可也”,意图独据蜀地的邓艾,再加上钟会等人谗言,最终第一功臣,首先被逮捕入狱,“诏书槛车徵艾”。
切不可以有点功劳就居功自傲忘乎所以。邓艾进入成都以后,“深自矜伐”,并向蜀汉群臣炫耀,"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当时的有识之士都嘲笑邓艾的骄傲。客观说,虽然邓艾偷渡阴平成功,但钟会二十万大军在剑阁牵制姜维也是功不可没。而且我们看到当时不仅仅是素来与邓艾不合的钟会一人上书告发邓艾,而是胡烈、师纂等人“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以及后来杀死邓艾的监军卫瓘,可以说邓艾得罪了伐蜀的所有人。假使邓艾入蜀后不是居功自傲,而是不功劳分给大家,又怎么会落得人人喊打的局面。
天上不会掉馅饼。邓艾偷渡阴平道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面对的困难更多的是地势的险峻、粮食的匮乏,真正遇到的抵抗并不多,到江油,蜀将马邈投降;在绵竹击败诸葛瞻,进军到雒城,兵锋直逼成都。这时刘禅派遣使者送上奉皇帝玺绶,请求投降。除了诸葛瞻有点抵抗,邓艾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可以说,轻而易举灭掉了蜀汉。正是刘禅大批量的整体投降,让胜利来的太过突然,让邓艾只看到了胜利的成果,而忽略了背后潜藏的巨大危机。因为战争规模小,导致像姜维等忠心于蜀汉的人,一方面心理难以适应,另一方面势力尚存,特别是不论是钟会,还是邓艾对蜀汉君臣毫无防备之心,最终酿成了钟会之乱。当然,在钟会之乱中,不仅钟会、姜维被杀,失去控制的魏军,对成都官吏百姓大肆屠杀,包括刘禅的太子以及其他忠于蜀汉大臣都被杀死,也是再另一方面对蜀汉抵抗势力的彻底打击。
一壶清茗品春秋
三国后期名将邓艾、字士载是南阳郡人,出身于农家草根,家里条件很穷从小失去父亲,曾给人家放牛为生做过很多苦工,但他是个有大志的为了能出人头第,那是发奋苦读尤其是喜欢兵书战策,每到一地就指这里可以屯兵、那里可以布阵,别人见了都笑他痴,之后司马懿发现他是个人才,把他征召去了给了其大展雄才的机会,成了司马家族的得力干将!蜀汉到了后期是人才凋零,国力衰弱,让司马昭看到了灭蜀的时机到了,之后派遣三路进攻,西路由邓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负责切断他的后路,东路钟会则主攻汉中在大军占领汉中部分据点后,前进到剑门关外时,被回援的蜀军阻拦而僵持不下!在此关键时刻正是邓爻出奇兵采用迂回的策略,利用魏蜀两军主力对峙于剑阁之时,亲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越过七百里荒无人烟之地,奇袭江油又在绵竹打败诸葛瞻,占涪城进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向魏军投降自此蜀汉灭亡!
邓艾因此立下了盖世大功,有些忘乎所以得意忘形,他没经请示擅自封刘禅为扶风王!结果让他的政敌钟会知晓了,他正妒忌邓艾得此大功,立即密告司马昭说其有反意,而他对邓艾与钟会此二人皆不放心,作为执政者司马昭早有抵防之意,最终邓艾被收交兵权父子二人死在押解途中!邓艾作为一个军事高才,但其政治情商太低了,在封建社会的执政者,历来对手下即用且防,怕其威胁到皇权,当用完之时就应了那句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就是说为何有些明智之人,在功成之后而选择了归隐,而反观邓艾在立下大功之后,不但不低调处事还大张其鼓,不知其已经功高震主了,最后成为政治牺牲品!
一江春水向东流6254
邓艾之死,非常完美的诠释了中国为臣之道的根本,一旦僭越半步,必定万劫不复。
三国后期的名臣不多,著名的武将就更少,想邓艾这种能文能武的全才就更稀少。但是一代奇才却死得很冤枉,而邓艾的死,他自己要负绝大部分责任。
邓艾算是大器晚成的人物,他出生在建安三年,按照时间算,他应该是与曹丕同时代的人,可他入仕为官却很晚,因为他是农家子弟。
在东汉时期,阶级固化很严重,底层士子能够上通到权贵阶层很不容易,邓艾虽然出身农家,却很好学,因为有了文化,他才当上了汝南郡某县下的一个低级官员,邓艾的伯乐是司马懿,司马懿见过邓艾后,觉得此人非常有能力,于是刻意的留用、提拔,自此邓艾搭上了司马家族的快车。
邓艾真正建立功劳的却是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承了司马懿的权势,朝中拥曹反司马的大有人在,而且都拉拢过邓艾,但是邓艾非常坚定的站在司马家族的这一边,这也是为什么邓艾能够得到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的重用。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承了司马家族的权柄,如同当年曹操一样掌握了魏国的整个朝政,司马昭针对蜀汉的进攻逐步展开,其中两个人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是钟会,一个就是邓艾。但是很可惜,他们两人是冤家,钟会出生门阀权贵世家,邓艾出生底层农户人家。
两路大军共击蜀汉,钟会带领主力部队在剑阁与姜维死磕、对峙,邓艾带领了三万大军翻山越岭,偷袭阴平小道,绕过剑阁,直扑成都,蜀汉后主刘禅不战而降,自此蜀汉灭亡。
邓艾还没有享受多久胜利的喜悦,司马昭命令押解他回洛阳,不多久钟会入成都,在姜维的挑唆下打算拥兵自立,后被部属剿灭,而邓艾在回洛阳的途中被成都的追兵所杀,邓艾落个如此的下场有如下几点原因:
1、功劳太大,野心太强,曹魏能够一举灭蜀,邓艾是首功,如果没有他千里偷袭,此次灭蜀之战胜负还真不好说,这样的功劳不是一般人能够取得的,朝廷给予邓艾的封赏就是太尉,太尉是三公之首,掌管全国兵权。
邓艾灭了蜀国后,没有考虑过他的功劳对于司马昭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因为此时的皇帝还是姓曹,虽然司马昭权势很大,却无法取代皇帝,如果邓艾在魏国的权势越来越大,对司马昭来说随时都有可能取而代之,这是司马昭不能接受的。
2、邓艾没有谋反之心,却有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他没有像其他朝代的功臣那样急流勇退,而是在蜀地积极准备,打算顺江而下,一举把东吴也给灭了,如果成功,邓艾建立的功劳将是比天还大的,在朝中的威望绝对超越司马昭,这样的野心其实也是“路人皆知”,司马昭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3、邓艾灭了蜀国后,行了僭越之事。邓艾为了安抚蜀中百官和刘禅皇室,稳定蜀中百姓,擅自以魏国天子的名义大肆封赏蜀中降官,连蜀汉后主刘禅都得到了个车骑将军的封赏。
这就犯了为人臣子的大忌,普通官员你封了就封了,赏了就赏了,连皇帝这种人你都可以安排,邓艾在政治方面的确太过低能,不通为臣之道,甚至是不暗官场规则。
邓艾虽然出于当时局势的考量,做出了最为正确的决定,但是对他个人而言,这是一步踏空,坠入深渊。钟会就以此为由诬陷邓艾,司马昭也借此拿下了邓艾,无论是钟会也好,司马昭也好,他们不一定要邓艾的命,却需要邓艾下台。
综上来看,邓艾之死,纯粹是个人作死,太想建功立业,实现个人抱负,是个理想主义者,但是在三国后期那么复杂的局面下,这样的人物再有才也走不远。
沉墨I方之城
邓艾之死,实属冤案,但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军事行动的背后是国家战略和执政者的意图。
邓艾其人
邓艾,贫民将军,自幼喜爱军事兵法,每每行至山川河流,第一想到的不是欣赏美景,而是设想如何设伏,如何用兵。也正是因为这种天赋,让邓艾获得了当时权倾魏国朝野的司马家族赏识,进入了关西陇右的军事集团。特别是其通过屯田的方式,多年与蜀中大将军姜维对峙,可以说是以一人之力维护了魏国西部边陲的稳定。
伐蜀之战
平定诸葛诞之叛后,司马昭踌躇满志,然而高贵乡公曹髦(mao)却不是一个甘心充当傀儡的人。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曹髦召集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等人发动政变,被司马氏所杀,司马昭以常道乡公曹奂为帝。这次弑君事件让朝中大臣分为两派,司马昭行事也更加谨慎起来——虽然六月曹奂即位后,先以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增十郡,加九锡如初,群从子弟未侯者封亭侯,赐钱千万,帛万匹,司马昭“固让,乃止”;第二年八月,授相国印绶,致茅土九锡,“固辞”;景元四春二月,“天子复命帝如前,又固让”。司马昭的屡次辞让,可以看出朝中局势并不很稳,他需要更多的功勋来支撑自己的帝业。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司马昭必须找到确立自身君威的筹码,伐蜀也就成了最好的契机。但在司马昭有心伐蜀之初,包括邓艾等将领在内,满朝文武基本上都是反对的声音,其理由仍然是蜀中天险易守难攻,蜀中将领多年征战经验丰富,伐蜀应另待时机。
然而,有一个人是坚决的支持司马昭伐蜀,这就是钟会,钟会年纪轻轻,能力极强,野心极大,其希望以灭蜀之功进入司马家族的功臣薄,成为司马昭称帝的肱骨之臣。但也正是这只能胜不能败的心理压力,让钟会高度紧张,行军极其谨慎。也间接促成了邓钟不合,给姜维的离间之计以机会。
邓艾之死
无论朝中舆论如何,在钟会的支持下,司马昭认为“今遣会伐蜀,必可灭蜀”,于景元三年(公元262年)以其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帅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出兵,又命邓艾、雍州刺史诸葛绪为援,大举伐蜀。而对于屡次表示反对的征西将军邓艾,纵然久在关陇,对蜀汉情形十分熟悉,统帅的仅仅是一支偏师,且司马昭“患之,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喻之”,不得不采取派遣主簿出任其司马的方式来加强对他的控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邓艾一开始的坚决反对,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邓艾率军翻越蜀中天险,在绵竹歼灭诸葛瞻,奇袭成都,这一系列战神般的军事行动,显示了其突出的军事能力,随着刘禅率蜀中文武投降邓军,蜀汉灭亡,邓艾也抢到了灭蜀第一功。而此时钟会大军却仍然与姜维在剑阁对峙。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十二月,司马昭表彰了钟会、邓艾等人的功勋,“以艾为太尉,增邑二万户,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户”。此时的邓艾更加志得意满,认为曹魏应当趁这次伐蜀的胜利准备平吴一事,并将刘禅留在蜀地,以其为扶风王,“锡其资财,供其左右”,并将董卓从前的宅邸作为他的宫舍。从邓艾的上疏可以看出,他自始至终就没有认识到,这一次伐蜀的意义究竟何在,并且在将居外而手握兵权的情况下,还要求司马昭留下刘禅,让司马昭作何感想?不过,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司马昭最初采取了安抚政策,“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但这其实已经是委婉的警告了。然而邓艾非但不听,还说出了“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其政治觉悟之低,实属罕见,得到一个槛车徵还的结局,也并不让人感到意外。邓艾的部下打算将他接回,然而终不可得,最后邓艾被监军卫瓘命人在绵竹西斩杀。
启示
1.一战功成仅仅是人生成功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可遇而不可求,更多的是人生各个阶段的平稳着陆。
2.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但前提是正确理解上层意图,在有限的范围内自由行事,切忌居功自傲,无所顾忌。
90后的青春记忆
邓艾直接死因是擅作主张,册封蜀主和蜀大臣,直接惹恼司马昭。其中姜维让钟会拦截上书之人改写傲慢之辞也很致命。但是司马昭在谋反事上是怀疑钟会的。他对邓艾之事大发雷霆,其实心中并不一定百分百认为邓艾反,其实是掩人耳目,去拿钟会的。要是真的见了邓艾,未必杀他。大家的警示其实很多。比如不要在工作中领导瞩目的,领导职权内的事情善做主张。防止奸人作祟等等。出了问题一定向领导申诉清楚,帮助领导理清头绪,该认错的及时认错。哈哈!自己观点,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浩浩和汤汤
在晋代成书的《三国志》中,邓艾是与王凌、毋丘俭、诸葛诞、钟会并传的。这三位大佬先后反抗司马家,史称“淮南三叛”,而陈寿把邓艾跟这三位放一起,说明当时在政治上,对邓艾的定性就是个叛臣。
邓艾出身寒门,在伐蜀之前,他从一个草根一步步爬上征西将军的位置,完全靠的个人努力,而非谁谁谁的裙带关系。并不像钟会、夏侯玄出身名门,世代为官。邓艾是一位名将,但并非一位名士,当然,因自幼口吃的原因,纵使邓艾饱读诗书,也无法染指清淡的玄学圈子文化。
当然,邓艾的一系列成就都离不开司马懿的慧眼识珠,后来段灼在位邓艾平凡的上疏中,再次强调了司马懿的知人善用,“此又固足以彰先帝善任矣。”
可问题在于,邓艾是不是司马家的人?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司马懿是邓艾的恩人,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掌权,邓艾并没有接受毋丘俭等人的蛊惑讨伐司马师,而是斩杀了毋丘俭的使者。
对于邓艾而言,身份认同是一个难题,出身于东汉末年,但没有在曹操、曹丕时代被曹家人提拔,虽为魏臣,但邓艾不至于像王凌和毋丘俭一般对魏室充满感情。
当然,是魏臣,还是司马氏家臣,这个问题,对于邓艾个人而言,并不重要,毕竟,邓艾只是一员在边境作战的战将,并不是朝廷中枢的核心大臣。这天下是姓曹,还是姓司马,与邓艾无关。即使司马昭篡魏称帝,邓艾也并非不能接受,毕竟,没有司马家,出身寒门的邓艾是不可能有这样一番事业的。
魏国伐蜀的主将是钟会,征西将军邓艾的兵力只是一只偏军,邓艾荡定蜀地,有一定的偶然性。
由于蜀汉政坛的内乱,领兵在外的蜀汉大将军姜维没有驻守汉中,魏国的战略意图是困死姜维,让姜维不得撤退至汉中,夹击姜维后,三路伐蜀大军在汉中会师。
不过,由于诸葛绪行军放慢了一天,屯田在沓中的姜维放弃阴平,先行退守剑阁,刘禅派出张翼、董厥率领援军,与姜维在剑阁会师。这样一来,就打乱了魏国的战略部部署。
蜀道难,向攻入四川盆地,得先过天险剑阁这一关。但钟会大军面对的是蜀汉最后的、也是最强的战力。战事开始胶着了。差一点,蜀汉政权就以失去汉中为代价,保住了四川腹地。
钟会久攻剑阁部下时,邓艾却牛逼了,邓艾的偏军,从阴平的景谷道偷渡,绕开剑阁,天降神兵于绵竹关前,并击杀了诸葛亮之子、蜀汉的卫将军诸葛瞻以及张飞之孙张遵。于是,刘禅被国内投降派说服,向邓艾请降。
邓艾自己也没有想到在绵竹关击溃诸葛瞻,就能让刘禅投降。邓艾奇兵的本来目的只是配合钟会。邓艾的目的是“围涪救剑阁”。偷渡阴平后,邓艾想攻打的是涪,这样一来的话,姜维等在剑阁的守兵,就会赴涪解,因为涪距蜀汉的首都程度只有300余里。
如果剑阁的守兵驰援涪,那么钟会的压力就会轻了很多,可以一举攻下剑阁,继续挺进;如果剑阁的守兵不往救援,那么,涪就危险了,涪危险,成都就告急了。
邓艾到成都受降后,做了这么几件事。第一,承制拜刘禅行骠骑将军,刘禅的长子为行奉车都尉,其他儿子为驸马都尉;其三,对于伐蜀的军将,邓艾也进行了论功行赏,以师篡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蜀中诸郡太守,等等;其三,在绵竹筑台为京观,用以彰显战功。
至此,邓艾都没有任何问题。魏国的政治中枢也肯定了邓艾的战功。景元四年十二月,魏帝曹奂下诏邓艾为太尉。太尉是汉魏官僚体系中的三公之首,主管全国的兵权。钟会则被拜为司徒,司徒也是三公之一,主管民政。但是一个是太尉,一个是司徒,说明在魏国权力中枢的考量中,平蜀之战,邓艾、钟会都有功劳,而且邓艾的功劳比主将钟会要大。
景元四年十二月被拜为太尉,邓艾还没有机会去洛阳上任,时间仅过了一个月,也就是魏咸熙元年的正月,魏国便“槛车征艾”。对于朝廷的发罪,邓艾并没有抵抗,只是仰天长叹:“艾忠臣也,一至此乎?”
在把邓艾用槛车送回去的同时,钟会在程度起兵作乱。钟会死后,邓艾本营将士追出,打算解救邓艾,这时候,一个叫卫瓘的人战略出来,派田续追杀邓艾邓忠父子与绵竹。
至于邓艾家人的结局则是这样:在洛阳的儿子尽数伏诛,邓艾的妻子和孙子辈发配至西域。
邓艾家族的遇难,其实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是钟会、胡烈、师纂等的告发,第二是卫瓘、田续的追杀;第三才是洛阳家人被连坐。那么,加害伐蜀功臣的罪魁祸首是上述的这五个人吗?
我们先来剖析一下,钟会为什么要构陷邓艾。、
钟会之所以要构陷邓艾,是因为他打算造反,而邓艾是他造反前唯一的威胁,至于钟会为什么造反,陈寿的概括是“恶念”、“会内有异志”。
那么,为什么钟会的构陷让司马昭轻易就相信了呢?
邓艾被收押,是因为其矜功自傲,不受节度,但仔细分析邓艾在平蜀后的所作所为,并不过分。邓艾给司马昭留下矜功自傲的印象,是因为其书信被钟会篡改了,同时钟会又伪造司马昭的书信,引得邓艾回信,从而让邓艾因言获罪、
这也是邓艾愿意束手就擒,而不反抗的原因所在。因为邓艾相信自己是个忠臣,只要见到司马昭,没有什么事情是他说不清的,对于钟会而言,到不一定要邓艾死在他勉强,他也没有权利这么做。只要把邓艾送走你,他就可以控制邓艾的军队,至少,他是这样认为的。
至于邓艾的死,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这就因人而异了。
坍塌的历史观
三国鼎立时期,后期天下分久必合已成为大趋势,魏国大司马大将军司马昭,兵分两路入蜀,一路邓艾,一路钟会率领……在司马昭集团旗下,两人之间关系就是相互制衡,相互牵制,相互依存于一体,你在,我在共同体!
三国魏国名将邓艾之死,其实也是三国魏国名将钟会之死,也是蜀国名将大将姜维之死,但他们之死都警示了一个道理: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无论是邓艾之死,还是钟会之亡,或者姜维之去……都是时势造就了英雄,英雄却也造就了时势。在当时,就是一个比智慧的时代,,比智力,比体力,比出身的时代,更加是百花齐名,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大时代,也是我国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时代,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代,那是第一次思想自由运动大解放大潮流时代……
甲壳虫骑士
很简单,1,邓艾跨过司马昭许诺蜀汉官员一些条件,并安抚蜀地上书从上游攻击吴国,此举有僭越之嫌;第二也就是最重要的,邓艾马夫出身,再中国最讲出身的魏晋南北朝之际,一个出身世代士族的野心人(钟会),要造反,而邓艾刚好是一块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