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探恆大造車:國能93內部交付 恆馳新車或三年內推出

近一年來的大手筆收購,以及恆大集團提出的“最強新能源汽車集團”的目標,給恆大造車貼上了“說大話,辦大事”的標籤。


在千億元投入後,恆大雖然推出了首款新能源汽車國能93,但財聯社記者經過實地探訪,並從恆大國能內部相關人士處獲悉,國能93目前僅少量交付用於恆大內部繼續測試,而恆大造車的真正產品——恆馳品牌的新能源汽車,或將在三年內發佈。

恆大造車的真正實力如何,屆時方見分曉。

國能93暫未批量交付

作為與法拉第未來(FF)分手後簽約的唯一一家整車企業,今年1月恆大以約64億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了NEVS(國能)的51%股權。這是恆大造車全產業鏈中必不可缺的一環——國能不僅為恆大提供整車生產能力,更提供了造車的資質。

一改與FF合作的坎坷,入主國能後,恆大僅用5個月就拿出了自己的第一款車——今年6月底,國能93下線儀式在國能天津工廠舉行,恆大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兼總裁夏海鈞親臨現場。

日前,財聯社記者來到恆大國能新能源位於天津的生產基地。記者發現,廠區大門處不時有車輛進出,廠內可見一輛物流車正在卸貨,附近還有一些座椅等備件。值得注意的是,在廠區一座建築旁,停放有多輛無外觀偽裝的國能93車型,不時有身著工服的工作人員進出車輛,似在記錄數據。在廠區北部的測試車道上,一輛國能93正在“跑圈”做測試。

從正式下線至今已過去4個多月,這似乎與國能93已經完成量產的進度並不相符。

“國能93並沒有面向市場正式交付的計劃。”一位恆大國能內部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目前國能93主要少量交付給恆大集團內部使用,同時做進一步的測試,以發現問題並進行改進。“恆大集團體量那麼大,內部消化一些是沒問題的。”

顯然,這款基於薩博9-3“油改電”而來的電動汽車似乎並沒有滿足恆大方面的期待,而是被定義為了“試驗車”。

事實上,國能93確實算不上恆大的“嫡子”。在恆大入主之前,國能就已經完成了這一車型的研發,而在國能93下線之後兩個月後的8月底,恆大才發佈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恆馳”。

“薩博9-3的平臺過於老舊,而恆大國能也沒有對其外觀內飾設計做過多的改動,以至於這款‘新車’已經與當下的審美脫節。”有行業分析人士表示。

不過,恆大在設計上的“轉彎”來的很快。10月,恆大新能源汽車集團宣佈,與來自德國、意大利、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家的15位全球一流的汽車造型設計師達成造型設計戰略合作。

投資3000億佈局全產業鏈

不僅是設計,在與FF的合作無疾而終後,恆大造車的整體思路也在轉變。

“當初與FF的合作,恆大展現的姿態是直接入股整車研發製造企業。”上述行業人士稱,“當初與FF紛紛揚揚的半年時間,讓恆大認清了造車不是件容易的事。”

2018年6月25日,恆大集團以67.46億港元收購香港時穎公司100%股份,間接成為FF的第一大股東。在與FF相處半年後,2018年底,恆大與FF“和平分手”。在此之後,恆大在造車上另闢蹊徑。

今年1月,恆大直接控股國能,並且為恆大造車打開了一扇窗——藉助國能在海外的關係,恆大與瑞典跑車製造商柯尼塞格達成了合作。

由此,恆大開始迅速進入造車的產業鏈。在入主國能後不久,恆大又控股了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卡耐新能源;今年4月,恆大被傳出有意收購荷蘭VDL Groep,後者不但在電動汽車技術方面有積累,更是MINI車型的代工廠。儘管此事並無下文,但是恆大之後深入介入產業鏈的舉措一發不可收拾。

5月,在柯尼塞格的牽線下,恆大全資收購英國輪轂電機企業Protean;7月,恆大與德國hofer動力總成集團成立合資公司;9月,從德國本特勒集團、FEV集團手中買下完整電動汽車底盤架構及其知識產權。

除了直接合資和收購外,恆大在全產業鏈上的國際合作也在密集推進。

打開恆大集團官網的“集團要聞”欄目可以看到,首頁的十條新聞中,最近的六條都與“造車”有關。除了前面提到的與國際設計師的合作,最近的信息多是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在歐洲、日本考察汽車工程技術企業、零部件企業的行程。最近的一則“歐洲行後直飛日本”,凸顯了許家印行程之緊湊。

近一年時間,恆大已經搭建出整個造車產業鏈。有媒體統計,其累計相關投資超過3000億元。按照恆大官網的介紹,恆大新能源汽車業務已構建覆蓋整車製造、電機電控、動力電池、汽車銷售、智慧充電、共享出行等領域的全產業鏈。

恆馳品牌新車或三年內推出

儘管在產業鏈上動作頻頻,但恆大自己的“恆馳”品牌新車卻似乎並不急於推出。

“目前恆大的主要精力是在研發設計新車型的同時,完成對供應鏈的整合。”上述恆大國能內部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這從最近許家印一系列海外造訪就可以看出端倪,“按照行業慣例,一款全新車型的開發流程至少需要兩三年。”

按照該人士的說法,恆馳品牌的新能源汽車至少要等兩三年才會發佈,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這款新車會與現在的國能93完全不同,產品定位會更為高端。

“不僅是產品,在整個造車進程中,恆大采取的也是多點佈局的戰略。”前述行業人士表示。

今年6月,恆大在一個月內就分別與廣州和瀋陽政府達成合作,先後投資1600億元和1200億元在兩地建設新能源汽車的整車、電池和電機三大研發製造基地。同時,恆大在鄭州、上海也佈局了生產基地。此外,10月底,恆大新能源汽車全球研究總院落戶上海。“這裡將是恆大汽車的研發總部。”上述恆大國能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

不過,國能並非就此“靠邊站”,相反,除了繼續開發國能品牌的產品之外,國能還將肩負一部分營銷業務。上述恆大國能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國能未來在恆大新能源汽車當中的地位將以生產基地為主,同時兼顧部分營銷職能。同時,隨著恆大在新能源技術的研發與積累,國能的產品也將隨之改進。

參照近期恆大在相關產業鏈上的佈局動作,不難看出,國能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恆大造車佈局中的重要環節。5月,國能汽車與安世聯合(Allianz Worldwide Partners)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後者將為國能汽車生產製造的新能源車輛提供移動維修服務、道路救援及車聯網客戶服務等業務。

在恆大集團官網刊登的集團簡介上,“恆大新能源汽車”的介紹緊跟在其地產主業之後。按照恆大的規劃,未來3-5年恆大將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

“以國能93的產品力,遠不足以支撐恆大的期望,而3年內新產品問世的規劃,與恆大新能源汽車3-5年的願景相吻合。”在前述行業人士看來,恆大在造車上最終能否實現“辦大事”,或要等恆馳品牌的新車問世才見分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