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风景之西山

鄂州西山

鄂州风景之西山


鄂州风景之西山


鄂州西山,古称樊山,因在吴王古都──今湖北鄂州市区之西,故名西山。 西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距华中大都市武汉 68 公里。北临长江,与黄州赤壁相望;南濒洋澜湖,同万顷碧波相连;东接繁华的闹市;西枕玉带萦回的百里樊川,襟江带湖,拔地而起。

鄂州风景之西山


2008年12月21日一大早就从黄州乘车去鄂州,距离不算远,只记得要过长江,汽车在桥上行驶,下面波涛汹涌。早晨八时到达西山,拍摄效果不佳,当时是个阴天。

鄂州风景之西山


菩萨泉

西山一脉九曲,九峰六谷,重峦叠嶂,松柏蔽空。翠壑丹崖,飞瀑漱玉。全山东西长约 1.6 公里,南北宽约 1.2 公里,主峰 170 米,总面积 4000 多亩。山上六条谷涧,串连七泉、三池、一湖和两道瀑布。西山地下水水质优良,终年不竭。清甜甘美的菩萨泉和酥脆可口的东坡饼享誉九州。

西山常年天气温顺、雨量充沛、万木葱茏、百花争艳。西(山)雷(山)二峰如剑挺峙,峻岭峭壁似龙盘桓,山峦飞动,深谷飘云。山中溪涧泉池镶嵌于丹岩翠谷,亭台寺阁点缀于树杪花丛,曲桥水榭倒映于清溪碧流,青塔红楼隐现于七彩浮云。漫山草木青翠,鸟语花香,清风爽润,是人们娱悦身心的旅游、度假胜地。

 ”

西山名胜古迹主要有:吴王避暑宫、武昌楼、古灵泉寺等二十余处。

鄂州风景之西山


古灵泉寺大门,看起来来比较新。

古灵泉寺又名“西山寺”,是东晋太元年间高僧慧远所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寺中有一堂(文殊师利堂)、三泉(滴滴泉、涵息泉、活水泉)、六殿(天王殿、拜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武圣殿、念佛殿)。殿堂为砖木结构,莲花斗拱,飞檐射脊,红椽彩厅,金碧辉煌。大雄宝殿内,数十尊罗汉菩萨或坐或卧、或动或静,造形精巧,惟妙惟肖。

鄂州风景之西山


涵息泉

鄂州风景之西山


井泉内有水,当时水泵正在抽水。

鄂州风景之西山


大雄宝殿,前有慈云普荫牌匾

鄂州风景之西山


塔院

这个院子里有塔有亭有楼

鄂州风景之西山


鄂州风景之西山


鄂州风景之西山


水池已经干涸

 西山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以吴王故都为特色历史文化景观,以孙权、苏轼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古灵泉寺为标志的佛教文化景观和以西山园林为主体的自然景观在这里巧妙融和,交相照映。西山留下了三国吴天孙权治国,晋代高僧慧远参禅以及抗金名将岳飞和历代名士陶侃、庾亮、李白、苏轼、欧阳修、王安石、陆游、彭玉麟、张之洞等人在这里讲经布道、习武修文、游猎宴饮、避暑隐居的诸多踪迹。有的成为千古胜迹,令人景仰。他们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和传世墨宝,为中华文学艺术宝库增添异彩。

鄂州风景之西山


挹云楼

鄂州风景之西山


清末书法大师张裕钊、辛亥首义义士彭楚藩也有遗迹在此。大革命时期,贺龙将军曾率部在西山设防。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王任重等同道曾多次来西山视察, 1965 年秋,陈毅元帅登上西山绝顶,感慨万千:“西山不亚于庐山呀!

鄂州风景之西山


湖北鄂州市古灵泉寺管理委员会,也是西山法物流通处,就大寺门旁边。

鄂州风景之西山


鄂州风景之西山


青龙桥

鄂州风景之西山


拥翠亭

其弟苏辙在《武昌九曲亭记》中作了交待:“齐安(黄州)无名山,而江南武昌(鄂州)诸山,陂陀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很显然,是鄂州西山吸引了诗人,对“幅巾不拟过城市,欲踏径路开新溪”的谪诗人来说,这里正是十分理想的幽游隐居之地。

鄂州风景之西山


 

武昌楼

上有牌匾:目尽吴楚 气壮东南

避暑宫

吴王避暑宫 是吴天孙权在西山避暑读书的行宫,始建于公元 221 年—— 229 年之间,这里松荫铺地,山泉潺潺,气温比城区要低 2 —— 3 ℃以度,历来被称为武昌城中的“清凉福地”。东晋太元年间(公元 376 年—— 396 年),高僧慧远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将避暑宫故基辟为西山寺。 20 世纪 90 年代只保存避暑宫一间侧殿,人称避暑殿。

鄂州风景之西山


鄂州风景之西山


望江亭

鄂州风景之西山


鄂州风景之西山


1999 年吴王避暑宫迁址椅子山顶重建,成为西山又一个新风景区,有避暑宫、读书堂、议政殿、武昌楼等汉代风格的仿古建筑群,总占地面积 80 余亩。

鄂州风景之西山


鄂州风景之西山


武昌楼耸立于椅子山顶,摩云映日,巍峨秀挺,登楼远眺,鄂州黄州景观一览无余。万里长江,烟波浩淼,百舸争流,汽笛响过,山鸣谷应,给人一种天宽地阔、气势磅礴之感。楼门横额上的飘逸遒劲“武昌楼”三个大字,是中国当代文化大家郭沫若的手迹。

鄂州风景之西山


鄂州风景之西山


鄂州风景之西山


西山岩石

鄂州风景之西山


上有字迹,看不分明。

鄂州风景之西山


 苏轼不仅自己热爱西山,经常游览西山,还热情地将西山介绍给他的朋友、熟人和他的诗文读者。他在黄州期间,给友人的书信中反反复复提到西山,几乎是一有机会就详尽地介绍西山,尽情地赞美西山。如《秦太虚题名记》:“西望武昌,山谷乔木苍然,云涛际天。”《与司马温公尺牍》:“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下,此幸未始有也。”明人冯云路在《武昌寒溪寺记》中也指出:“苏轼谪居黄冈,爱其(指武昌)山水,多见吟咏。”在苏轼传世的诗文中,直接写西山的有《游武昌寒溪西山寺》、《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武昌西山诗》、《过江夜行武昌山上闻黄州鼓角》和《樊山记》等。

间接写西山的也有《南堂望西山》(《南堂》五首其一)、《定惠院夜月出望樊口》、《杜沂游武昌以酴口(注:原文二字无法输入,无奈以口代之)花、菩萨泉见饷二首》、《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等,至于与鄂州其他山水有关的诗作,那就更多了。

鄂州风景之西山


吴王试剑石

 苏轼还把西山热情地推荐给自己的弟弟。元丰5年(公元1082年),苏辙由应天(今河南商丘)判官谪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赴任途中经江州,在“妻孥寄九江”的情况下,专程绕道黄州来探望阔别几年的胞兄,苏轼就曾带着弟弟同游西山。苏辙在《陪子瞻游武昌西山》诗中自称:“千里到齐安,三日语不足。劝我勿重陈,起游西山麓。”兄弟俩久别重逢,要说的话很多很多,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哥哥提议:不要再说了,我们还是一起去游游西山吧!对苏辙来说,这一次西山之游,大概是他一生中仅有的一次西山之游,印象是非常好的,因为有熟悉西山的兄长作导游,又有武昌县令的热情招待,直到红日西沉时方才踏入归舟。美中不足的是时间太短了,不能好好地把西山看够,所以,临下山时,他还余兴未尽,略怀遗憾地表示,下一次有机会来武昌,一定要再游西山,到时候,还要带上棉被,以备山中歇宿。这与苏轼第一次游西山后的感觉,有异曲同工之妙。

鄂州风景之西山


鄂州风景之西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