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有一本書,日 韓等國通過走私才能帶回,書名含義很深

北宋司馬光主持編纂的《資治通鑑》歷時19年,全書294卷,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歷史。

是我國第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鉅著。

《資治通鑑》一書在我國以及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都有著重要影響力。

然而實事求是地說,當今國人沒有幾個能夠通讀它,更不用說融會貫通了。

究其原因,既與其宏篇鉅製有關,另外從書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所謂“資治”即意為有助於治道,而非生財之道。

我國古代有一本書,日 韓等國通過走私才能帶回,書名含義很深



明人王夫之對《資治通鑑》四字的解釋是這樣的:

“資治”者,非知治、知亂而已也,所以為力行求治之資也……“鑑”者,能別人之妍媸,而整衣冠、尊瞻視者,可就正焉……其曰“通”者何也?

君道在焉,國是在焉,民情在焉,邊防在焉,臣誼在焉,臣節在焉,士之行己以無辱者在焉,學之守正而不陂者在焉……故曰“通”也。

我國古代有一本書,日 韓等國通過走私才能帶回,書名含義很深

原來,《資治通鑑》意在經世致用,它就是如何統治天下的最佳指南,一部帝王教科書。

尋常百姓去鑽研它,說是做學問,怕是也沒人會相信。

因為成書不易,書名又是宋神宗御賜,加上《資治通鑑》講述的是國家治亂之道,書中有“縱橫權譎之謀”,乃是國之利器,屬於高度機密敏感內容。

面世之初,就屬於嚴格管控的物資,禁止出口。

當初,高麗國王派使臣向大宋朝廷苦苦哀求,即使是友好鄰邦也被宋廷殘忍拒絕。

越是密不示人,越是會引來好奇者的覬覦之心,世間事莫不如此。

宋廷對友好鄰邦高麗如此,與宋廷素無往來的日本對《資治通鑑》只能是望洋興嘆了。

很快,歷史到了兩宋之交時期,趁著宋廷時局動盪、戰亂頻仍的時候,韓國與日本終於得償宿願,通過民間走私的方式先後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資治通鑑》。

我國古代有一本書,日 韓等國通過走私才能帶回,書名含義很深

不久,高麗國率先學習宋王朝,也在宮中開始講授《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一傳入日本,就引得日本的政治家、思想家的高

度重視,給予該書極高評價,是天皇、幕府最愛讀的書,成了日本培養統治者的教科書。

直到日人銳意維新脫亞入歐的時候,《資治通鑑》仍是明治天皇案頭的必讀書。

我國古代有一本書,日 韓等國通過走私才能帶回,書名含義很深

司馬光苦心孤詣的專門選用“關國家興衰,系民生休慼”的史料,皓首窮經編纂《資治通鑑》,正是意在“

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因此,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清代史學家王鳴盛曾如此評價《資治通鑑》: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

然而,近代以來的許多人覺得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我們的傳統文化都屬於封建糟粕,我們揹負了傳統糟粕這個大包袱前行會落後捱打,因此舊的傳統文化應當悉數拋棄。

這種論調近百年來一直很有市場,顯然已經不能籠統的用崇洋媚外來總結概括。箇中原因,值得每個人深思反省。

我國古代有一本書,日 韓等國通過走私才能帶回,書名含義很深

我們的傳統文化真的如此不堪嗎?在世界格局風雲變幻的當下,我們更應該重視傳統文化,重樹文化自信。

一個不自信的民族如何會有未來?發展固然重要,但用仰人鼻息、做人云亦云應聲蟲換來的發展又有什麼意義可言?

《資治通鑑》濃縮了一千多年的中國曆朝歷代政治、軍事、經濟、政治興衰得失,直到今天仍有借鑑學習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