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时期,杭州日本租界的畸形繁荣

1899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来到拱宸桥畔。他在日记里记录下当时的景象:“自存在开始几乎无日不在发展。坚实的河滨大道面临大运河已修建,亟须的桥梁也已筑好”。

晚清民国时期,杭州日本租界的畸形繁荣

内藤湖南(1866-1934)

拱宸桥是日本租界的边界,也是老杭州人都知道的一座桥。不夸张地说,拱宸桥见证了从1895年到1945年长达半个世纪里杭州城北的“畸形繁荣”。

01

1901年,年仅13岁的张英杰随着大伙来到杭州,在城北的拱宸桥畔落脚。领班准备给张英杰取个艺名,但张英杰对“菊仙”的艺名显然不太满意,想换一个。

当时的京剧界,正是谭鑫培谭大老板当红之时,谭鑫培叫“小叫天”,张英杰想,自己不如就叫“小小叫天”吧。没想到,戏班里有人对张英杰冷嘲热讽,以为这13岁的毛头小伙不知天高地厚,竟然想跟谭大老板平起平坐

晚清民国时期,杭州日本租界的畸形繁荣

“活武松”盖叫天

当时的张英杰年少气盛,心想:好啊,你不让我叫小小叫天,那我干脆更狂一些,就叫“盖叫天”吧!于是,拱宸桥边,一代“活武松”戏剧性地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

02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败北,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杭州作为新增通商口岸,正式开埠。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清政府最终同意,在杭州城北的拱宸桥一带,开辟日本租界。冷清的拱宸桥一时之间热闹起来。

清政府不想日本人染指杭州城区事务,所以才同意在城北郊外的拱宸桥一带开辟日本租界。日本人深谙此道,又想振兴周边的商业,怎么办呢?只好鼓励大家开馆。

晚清民国时期,杭州日本租界的畸形繁荣

20世纪初的拱宸桥

在拱宸桥的东边,日本租界、各国通商场内,实际统治的日本人鼓励大家经营各种馆舍,盖叫天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拱宸桥一举成名的。当时的拱宸桥边,茶馆、戏馆、烟馆、菜馆林立,而最热闹的则是妓馆。日本人采“五馆并举”的方针,只要合法合规,就不干预经营。很快,拱宸桥一带便繁荣起来。

03

伴随着通商开埠,杭州也正式设立海关,而杭州海关的办公地点,离拱宸桥很近,三幢殖民地风格的红楼,就在今天的市二医院内。今天,这几幢建筑仍以它们独特的建造风格,诉说着半殖民地的屈辱。

当时中国海关的控制权不在自己手上,署理大清朝税务的是英国人,因此,拱宸桥边的杭州海关也得由英国人赫德指派人手来管理。自己的税却要由洋人来收,真是奇耻大辱!老百姓不敢公开骂朝廷,便把气撒在建筑物身上,将这些海关称作“洋关”——在自己的土地上,花自己的钱,造“洋关”来收税,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晚清民国时期,杭州日本租界的畸形繁荣

洋关旧址

拱宸桥一带本来是日本人的地盘,可英国人却偏偏在这里设立海关,凡事都要“一体均沾”的列强,在拱宸桥边勾心斗角。偏僻的拱宸桥,竟然成了诸侯角力的战场。

不过,列强斗法对拱宸桥来说却是件好事。因为这个偏僻的所在,就因为洋人的角力,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04

20世纪初,中国铁路建设迎来了小高潮。

1906年,杭州到宁波的铁路正式开工建设,其中在杭州境内的江墅铁路,先行施工。江墅铁路从城南的江干闸口站一路到城北的湖墅拱宸站,全长16公里,是浙江省内的第一条铁路

城北的湖墅拱宸站与拱宸桥相距不过一里,便是因为地近拱宸桥,在洋人的一再要求下而修造的。

通了铁路之后,拱宸桥愈加繁华起来。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拱宸站年进出旅客已经达到60万人次,各地的客商往来其间,盛况可见一斑。

晚清民国时期,杭州日本租界的畸形繁荣

江墅铁路遗址公园

而拱宸桥一带人流量的增大,又为盖叫天们的演出、经营带来利好。拱宸桥边开始涌入更多各行各业的人,或开馆、或卖艺、或经营,一派繁忙景象。

05

宸,原是对皇帝的敬称,而“拱宸”则是揖拜皇帝的意思。拱宸桥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皇帝没有等到,却等到了明朝的灭亡。随后,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下江南,都是经运河、过拱宸桥,而进入杭州内河的。

到了晚清,当地士绅出资,重修了拱宸桥。不久,《马关条约》签订,杭州开埠,修缮一新的拱宸桥,划分出了不同的势力范围:桥东是日本租界与各国通商场,桥西则是一片“三不管”的真空地带。

民国初年,拱宸桥一仍其旧,依然是日本、英国等列强犬牙交错的名利场。三百年前为了“接驾”而修造的石拱桥,迎来的却是一群洋人和杭州郊外近半个世纪的“畸形繁荣”。

晚清民国时期,杭州日本租界的畸形繁荣

《马关条约》签订现场

1937年,抗战爆发,民国政府短暂收回了日本租界的主权,但不久,杭州就被日本人占领,拱宸桥一带也被开辟为日本宪兵司令部所在地。

06

1945年,抗战胜利,民国政府终于完全收回了拱宸桥一带的主权。

1949年5月7日,人民解放军解放杭州,拱宸桥也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晚清民国时期,杭州日本租界的畸形繁荣

杭丝联老厂房

建国后,拱宸桥一带被规划为杭州市的轻工业基地,浙麻、杭一棉、杭丝联纷纷入驻。一时之间,杭州城北郊成为整个东亚地区最大的纺织产业园区,而拱宸桥也见证了来来往往的工人,穿梭于运河两岸,如火如荼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07

半个世纪里,形形色色的人,汇聚在拱宸桥边,有日本学者、有英国税务官员、有京剧大家、有行脚客商……正是这些人,盘活了拱宸桥边的日本租界。

晚清民国时期,杭州日本租界的畸形繁荣

今日拱宸桥

整个20世纪上半叶,运河边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欣欣向荣”的景象里,有买卖、有吆喝、有说有笑、有唱有跳,一切的一切,应有尽有。要说缺了点什么的话,就只有一样——主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