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泸县玉蟾山有一片幽静的塔林,你知道它被人顶礼膜拜的原因吗?

在泸县玉蟾山有一片幽静的塔林,你知道它被人顶礼膜拜的原因吗?

在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主编的《中国古塔》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在许多历史悠久的寺院旁边,有成群的古塔,密集如林,被称为塔林。这些古塔是这一寺院中历代高僧和尚们的墓塔,有的几座,有的几十座,甚至多达几百座。寺院的历史越久,规模越大,塔林也越大,塔的数量也越多。”

塔林和墓塔群的区别主要在于单体数量,一般情况下,数量较多成片的被称为塔林,今天要说的塔林是泸州泸县玉蟾山的塔林。《泸县志》记载早在唐代景福二年起,已建有圆通寺。每年观音盛会,川南各地香客游人云集于此,诵经作法,盛况空前。

在泸县玉蟾山有一片幽静的塔林,你知道它被人顶礼膜拜的原因吗?

玉蟾山塔林形成则历经唐宋至清到民国,一千多年中不断修建起来的。这些石塔,高低大小不一,形状、构筑也不相同,形如六角、菱花、圆柱、三角、莲叶、荷花、金瓜、纺锥,塔形优美,风格各异,刻工精细。塔上有树,树边有塔,好似山鹤歇间;塔群犹如林海青螺,为佛教名山平添了无限风采。

相传,圆通寺的开山祖师义兴长老,为了在山中扩建寺庙,不辞辛劳,四方化缘,积下功德庙产,招收佛门弟子,传授佛理、佛经、佛法。三宝弟子皈依佛门络绎不绝,又为寺中天上殿、大雄殿、三圣殿菩萨重塑金身。开山门那天,热闹非凡。

在泸县玉蟾山有一片幽静的塔林,你知道它被人顶礼膜拜的原因吗?

有诗云:

玉蟾山石绿浮空,春日莺啼关晓风。

松楠十里竹连营,金鳌峰上梵王宫。

圆通宝寺终年晨钟暮鼓,香烟袅袅。朝山还愿,进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结伴而来,山寺成为弘扬禅宗佛理的胜地。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当年朝廷横征暴敛,苛捐杂税似猛虎,加之蜀南连年受灾,老百姓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民不聊生,寺中香火也中断了。有一天,朝廷派了一位钦差来泸州,要百姓上交皇贡。一时间,人心不安,百姓们早已断炊,哪还有什么皇粮可交、皇贡可上呢?

在泸县玉蟾山有一片幽静的塔林,你知道它被人顶礼膜拜的原因吗?

百姓们纷纷来到庙中,请长老想个办法,免除百姓皇贡之苦。长老也为此事双眉紧锁,手中佛珠转动,心中却在盘算:不交粮,百姓生灵涂炭;但是如果交,又拿什么来交?长老望着殿堂的昏暗烛光,烛光化作飞虹,直落两溪岸边。长老一下子想起,那日观音庙会有一老妪前来拜佛,临走时送张谜贴给他,说是遇大难时才打开逢凶化吉,保一方平安。长老便从香炉座下取出谜贴打开一看,是一包野果,大伙叫它“救兵粮”。

长老一拍脑门,茅塞顿开:当年诸葛武侯南征蛮邦军无粮草时就是靠此山果助了汉兵。今儿,我蜀南百姓的上贡也就在此果了。于是他带着乡亲下山采红籽上皇贡。第二天,长老怀揣万民册,大小和尚与众乡亲,人人背上一袋“救兵粮”去见朝廷钦差。

在泸县玉蟾山有一片幽静的塔林,你知道它被人顶礼膜拜的原因吗?

钦差见此野果,红似玛瑙,大如佛珠,送入口中,酸涩之中略有微甜,实在难以下咽。然而,义兴长老当即与众人抓起“救兵粮”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一个个狼吞虎咽,使钦差目瞪口呆。一打听,才知,泸州受灾多年,早已在三年前就不见谷米了,就是野果,庙中也规定一日九粒。今儿长老叫大家能多吃几颗,也是皇恩浩荡了。钦差见此惨景,二话没说,返回京城上报。不久,颂布法令免交三年税。

义兴长老为民运筹,免除生灵一场灾难,功德无边。后来长老圆寂,四乡百姓不忘长老恩德,人人捐资在寺外林间草坪上,为他修了一座墓塔。塔的周围还用石栏杆围起来,种上许多松树、柏树。每逢寺中庙会之际,百姓们都来为长老扫墓,以此来悼念他。

在泸县玉蟾山有一片幽静的塔林,你知道它被人顶礼膜拜的原因吗?

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后来,寺中所有住持和尚死了都要修墓塔,都想在死后,沾点开山祖师的灵气。时间长了,寺中立下一个规矩,凡是有功德的大和尚圆寂后,才能埋在墓塔中,并规定和尚墓的品级:四方、六方、八方;一层、两层、三层;圆顶、方顶棱形顶以及有石栏与无石栏,有碑与无碑区别。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修建下去,玉蟾山上就形成了一片规模壮观的塔林。

江阳沽酒客按:不管什么人,什么教派,只有为老百姓谋幸福,为人民做了好事,才会被大家记得称颂千载,得以流传。虽然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慈悲为怀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只要心存善念,多行善事,自然会有福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