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岸邊靜樂縣,靜水流深,樂處是瀛洲

汾河岸邊靜樂縣,靜水流深,樂處是瀛洲。隋開皇三年(583)岢嵐縣來治,十八年改為汾源縣。因與汾陽宮用字重複,大業四年(608)汾源縣改為靜樂縣;據《名勝志》記載,靜樂縣以邊境靜樂為名;以嘉言命名,有寧靜安樂之意。

汾河岸邊靜樂縣,靜水流深,樂處是瀛洲

山西省西北部,汾河上游之濱。在有中國觀光旅遊投資競爭力百強城市、中國最佳生態休閒旅遊示範城市之譽的忻州之南,在省會太原之北;這裡是革命老區之一,賀龍、關嚮應、王震、餘秋裡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境內生活和戰鬥過。


汾河岸邊靜樂縣,靜水流深,樂處是瀛洲

靜樂縣地處山西省中北部忻州市南部,南接婁煩縣、古交市,西連嵐縣、岢嵐縣,北鄰寧武縣、東臨忻州市忻府區。隋開皇三年(583)岢嵐縣來治,十八年改為汾源縣。因與汾陽宮用字重複,大業四年(608)汾源縣改為靜樂縣;據《名勝志》記載,靜樂縣以邊境靜樂為名;以嘉言命名,有寧靜安樂之意。
下轄4個鎮、10個鄉:鵝城鎮、杜家村鎮、康家會鎮、豐潤鎮。堂爾上鄉、中莊鄉、雙路鄉、段家寨鄉、辛村鄉、王村鄉、神峪溝鄉、娘子神鄉、娑婆鄉、赤泥窪鄉。縣政府駐鵝城鎮光明路,總面積2037平方千米,人口16萬。


汾河岸邊靜樂縣,靜水流深,樂處是瀛洲

據考證境內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夏商均屬冀州。 春秋屬晉國汾陽邑,戰國為趙國。秦屬太原郡晉陽邑。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始置汾陽縣,屬幷州太原郡。東漢末汾陽縣併入九原縣,置秀容護軍於此,屬之。西晉永嘉年間置三堆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327)三堆縣廢入平寇縣,為三堆城(今靜樂縣城)。
隋開皇三年(583)移岢嵐縣治於境內三堆舊城,十八的年(598)岢嵐更名汾源;大業四年(608)改為靜樂縣。唐武德四年(621)於境內置管州,因管涔山得名,縣屬之;同年析置豐潤縣,治今豐潤鎮。武德五年(622)豐潤縣併入宜芳縣;六年汾陽縣、六度縣併入靜樂縣。龍紀元年(889)析靜樂縣置玄池縣,屬憲州。

汾河岸邊靜樂縣,靜水流深,樂處是瀛洲

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靜樂縣改置靜樂軍,後又廢軍復縣。鹹平五年(1002)憲州治自樓煩遷於此。景德三年(1006),天池縣、玄池(元池)縣併入靜樂縣。金初置靜樂郡,天德三年(1151)更名管州,縣隨屬。元至元三年(1266)靜樂縣併入嵐州。清雍正二年(1724)屬雁門道忻州。

民國元年(1912)5月,直屬於山西省;三年(1914)5月屬雁門道。民國十六年(1927)5月,直屬於山西省。民國二十六年(1937)9月,屬山西省第二行政主任公署。1949年8月,靜樂縣屬山西省忻縣專區。1958年嵐縣併入靜樂縣,同年11月屬晉北專區。1961年6月屬忻縣專區,同年嵐縣析出。1967年屬忻縣地區。1983年7月,忻縣地區更名為忻州地區,隨屬。2000年6月設立地級忻州市,屬之。


汾河岸邊靜樂縣,靜水流深,樂處是瀛洲

縣域位於呂梁山北端,有石山、黃土丘陵、河川等地貌。這裡三面環山,山地、丘陵約佔全縣總面積的90%以上;東部山地較高,西部是黃土丘陵區,有大車山、萬花山、巾字山、高金寨山等屬呂梁山脈的山峰;由汾河、雙路河、萬輝河等河流。這裡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降雨量380至500毫米。
境內有穀子、莜麥、小麥、豆類、玉米、高粱等農產,有胡麻、菜籽等經濟作物。 這裡是世界第三大藜麥種麥植區,被譽為中國藜麥之鄉。總體上屬晉西北典型的富水區域,是全省人均水資源量的近兩倍。有煤、鋁、雲母、水晶、石灰石等礦產,其中以煤為多,可採儲量60億噸;鐵、錳、鋁釩土、大理石儲量均在1億噸以上。


汾河岸邊靜樂縣,靜水流深,樂處是瀛洲

這裡是太原、忻州和西北部縣區聯繫的交通樞紐。縣城距太原89公里,距忻州91公里,既在省城1小時經濟圈內,又在北京400公里旅遊圈中;縣內交通以公路運輸為主,太佳高速、忻保高速橫貫縣境,忻黑線、寧白線、忻五線、康北線等公路線路通過;有北同蒲線、寧靜鐵路、靜靜鐵路過境。
靜山樂水,這裡風光優美,境內旅遊資源比較豐富,由天柱龍泉、神煙風洞、巾巖瀨雨、文峰凌霄、懸鐘神韻、顯字佛崖、太子靈蛇、千佛淨居被譽為靜樂八景。主要由神煙風洞、懸鐘山、清涼寺、太子寺、天柱龍泉、靜居寺石窟等景點;其中神煙風洞,相傳有風神居山之說,有《封神榜》上姜子牙封神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