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專業不是一片黑暗,選專業避坑指南

文科專業不是一片黑暗,選專業避坑指南

文科專業不是一片黑暗,理科專業不全是香餑餑,經管專業是高薪之王?給你最全面的選專業避坑指南

上大學,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投資。是否好就業,行業報酬如何,加多長的班,以後生活的幸福感如何,是這種投資的回報。

而投資行為,也會受周圍人的投資的影響。當所有人都要喝同一碗粥,每個人分到的粥就會變少。

眼下又到了高考出分報志願的季節。許多人會說,如果你是王思聰,你學哲學也可以;如果你不是,你就選一個好就業的、好養家的專業。

在上世紀,就有學者分析過在美國,“自然科學類專業比人文類專業賺得更多”;“雖然送你的孩子上哈佛是項很好的投資,但未必比得上就上當地州立大學學習工程,修很多數學課,最好再發奮拿高GPA(學分績)。

考慮到中國高校鄙視鏈比美國明顯,精英高校的回報高於一般高校,這種判斷放在中國還會成立嗎?在今天的中國,到底什麼專業就業好,什麼專業就業差?理科生和文科生,又分別該怎麼選擇呢?

文科專業不是一片黑暗,選專業避坑指南

2014年11月26日,天津,在天津大學體育館,大型雙選會吸引了超過一萬名畢業生前來應聘

我們先來選定下本文的討論範圍。

教育部發布的2012版本科專業目錄中,設有12個學科門類、92個專業類、506個專業[2]。原則上所有專業要在該目錄之下,分屬於12個學科門類,即理工農醫文史哲藝經管法再加上教育學。

2017年,中國普通本科招生人數410萬人。其中,哲學最少,僅有2723人,佔比0.07%。佔比由低到高的分別為:歷史學0.46%、農學約為2%、法學3%、教育學4%、經濟學6%、理學7%、醫學7%、藝術學10%、文學10%、管理學17%。工學遙遙領先,佔比34%[6]。

限於篇幅原因,我們不對醫學與藝術學做討論,只討論其餘10個學科分類,並將文科大類和理工科大類分開討論。此外,本文也只討論與就業有關的話題,興趣愛好等因素不在考慮範圍內。

文科專業,不是一片黑暗

文科生報志願,說來都是淚。

首先是可以選擇的專業範圍,文科生只能選擇經管文史哲法教育學,一般不能選擇理工農醫(特殊情況除外)。理科生卻可以“兼容”,選擇不少文科專業。

其次是文科專業,就業要比理工科來得差。分析各個地區、高校的2018年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可以發現就業率相對比較低的專業大類是哲學、歷史學、法學、教育學、藝術學[4]。

一些文科生常常會後悔,自己當年如果學的是理科,去當一個碼農,要比現在強太多。但文科專業真的一無是處、前途一片渺茫嗎?我們不妨一個個來分析。

法學:不是在考公務員,就是在考的路上

法學的學生可能最先有話要說:“勸人學法,千刀萬剮”。

法學專業畢業生眾多 ,但是就業相對差,在很多省份都能列倒數第一,第二,第三……比如,法學在就業大省廣東列倒數第二,北京也是倒數第二,西邊的陝西倒數第二,安徽倒數第一[4]。

從高校來看,別的專業大類就業率能上90%的時候,法學卻不能上。即使院校層次比較高都是如此。

但這並不是說,法學就不能學。首先,應屆生走校招就逃過了與往屆生的競爭;其次,它還是因人而異的,“混得好是何以琛,混得差是張偉”。

2018年10月20日,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主觀題考試在北京王府學校考點開考。2018年是是國家司法考試改革為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首考之年

為什麼法學生的就業率都相對比較低?許多專業都可以不從事本專業的工作,因而未必是法學生就業能力差,一個很可能的原因是許多法學生都想考公檢法而還沒考上。

以西南政法大學為例,2018年本科離校未就業學生433人,有138人準備考公務員;94名離校未就業碩士中,有50人準備公務員考試[10]。

法學專業未必就業前景灰暗,但是,法學生及其家長必須要考慮的是:如果學法學是為了以後考公務員的話,自己考公務員的能力是否夠強?你或許需要面對著往屆沒就業的師兄師姐們的競爭。

哲學、歷史學、教育學:難兄難弟

哲學,一個讓人敬而遠之的專業。

2017年全國有400萬本科畢業生,哲學生有多少人?只有2108人[5]。而且,往往只有精英院校願意開設該專業。而歷史學的畢業生也只有1.8萬人。

即便如此,這兩個專業的就業還是相對差,通常處於各省就業率排序後半截。江蘇2018屆本科生,歷史學就業率93%,列倒數第二;碩士生91%,列倒數第一;陝西哲學本科列倒數第三[4]。

更可憐的是,這兩個專業的畢業生人數還在減少。比如,廣東省哲學2018年本科畢業生132人,比上一年減少了約11%;歷史的本科畢業生也減少了7%[4]。

2018年6月13日,北京後廠村,中關村軟件園全景。雖然這裡叫做“軟件園”,但其實網易、百度、新浪的媒體編輯們也在這裡上班。學哲學或歷史的不少人,其實從事著編輯工作

歷史和哲學的問題在於,它們並不具備強應用性。學歷史的,可能還可以“搶救”一下,畢竟歷史學還可以考教師資格證,去當老師,這是歷史學比哲學需求多的一個因素。

但一些歷史、哲學相關的工作,文學、社會學等專業也可以去做,這意味著史哲專業不具備獨有的競爭力。學哲學的人值得尊敬,但哲學學生也許會感到特別孤獨,他們可以輕易識破諸多詭辯、胡扯,但空有一身本領。

與哲學、歷史學類似,教育學似乎也不受就業市場的偏愛。北京的碩士、博士畢業生其他專業就業率都在95%以上,只有教育學是94%。有的省份教育學就業率比較靠前,如江蘇,但其生源佔比似乎也在下降[4]。

2013年12月19日,鄭州,一家特殊教育學校正式投入使用。特殊教育也是教育學底下的一個子專業

不過如果細看,教育學底下的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就業前景相對光明,前者甚至殺入最容易就業專業小類前50[9],這也許要多虧了家長們把戰火燃燒到了3歲兒童。

文學:學習一門語言,要慎重

文學類學生的就業可以很靈活。

在不懂行的HR看來,文學傳播類專業似乎是學“如何寫得更好”;但其實,這類專業更多學的是“別人為什麼要這樣寫”。當然,這種美麗的誤會,反而對這類專業的學生找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文學類專業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外語。在文科生可選的專業中,外語其實是應用性很高的專業,可是外語的就業率卻一般。

有的語言真的很難學,學不好不能流利地聽說讀寫,結果不得不繼續讀碩博。如中國人大俄語本科生就業率是86%,很可能這些同學需要考研或者準備留學[13]。

2017年3月23日,博鰲亞洲論壇會議中心,正在同聲傳譯的工作人員。同傳是很多外語學生的夢想,但這個夢想極難實現

即使以英語而論,開設的院校非常多而且招生量大,但培養效果也堪疑。不僅綜合類學校開,專門院校也開,法學英語、商務英語等都是獨立的專業。2014年時,1440所本科院校中有994所開設了英語專業,在校學生達57萬人[25]。

而且,還有很多非英語專業的人,也在非常用心地每天打卡背單詞看外刊。英語的就業率不是很好,以上海外國語大學為例,本科英語學院的就業率是倒數第二(95%)[15]。

當然,外語學生可以把眼光放開一點。外語,又不是非得當翻譯和搞培訓。目前的互聯網,也吸收了很多外語學生就業。根據北京語言大學的2018年就業情況,其主要的就業行業是互聯網行業和教育培訓機構[17]。

不過,如果以後被家裡強烈要求回中西部家鄉工作,還是要慎重考慮,小語種可能並不特別有用武之地。

經管:文科生的高薪之王

經管就業也相對好,但大類之下還是存在專業差別。

經濟學大類下,金融學具備應用性和高薪,中央財大本科月薪平均起薪為6900元,研究生為8500元;進入金融業工作的起薪與進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不相上下[26]。

友情提醒:金融學對數學不好的人是一場四年的噩夢。

2018年7月17日,北京,CBD冒雨上下班的人群。北京國貿附近聚集了大量金融業從業人員,他們戲稱自己是“金融民工”,可年薪動輒幾十萬

而保險學不是“賣保險”的,保險業是金融業下的一個二級行業。高學歷保險學的畢業生可以從事對口行業保險精算,以及其他金融業。西南財經大學18年本碩博畢業生,有5.2%的學生進保險業工作,上海財經大學這一比例為2.6%[19, 20]。

而經濟學是研究屬性最強的,勞動經濟學、人口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這或許是為什麼,西南財大的碩士簽約就業率整體約為95%,但經濟學院(財經類學校專業劃分特別細,經濟學院比較對應綜合院校的經濟學專業及其分支)的簽約就業率只有84%。

經濟學院也是上海財大學院本科就業率排倒數第三的,墊底的兩個學院是人文學院和法學院[20]。

還有國貿雖然聽起來應用性強,但沒有特別硬核的技能;財政學利於考公務員。

管理學這些年來招生膨脹,學生佔比不斷上升(本科05年佔比14%,17年19%),成為僅次於工科的學科。而正是由於管理學學生滿地走,就業也在變得困難。畢業生專業與工作最相關的是會計與財務,而其他專業很可能無法從事專業相關工作,所學並不能帶給他們優勢[18]。

文科專業不是一片黑暗,選專業避坑指南

2018年2月25日,山西太原,一位企業管理畢業的女孩,不願意做公務員,創業開了一家高級定製服裝店。如果你

工商管理本科2013年被麥可思納入中國大學畢業生黃牌預警專業,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較低、月收入較低且就業滿意度較低[18]。

在管理學中,上海財大2018屆本科生就業率相對低的專業是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都在80%左右;而其所隸屬的整個商學院就業率是92%。而在西南財大、電子科大等校,工商管理就業情況都堪憂[19, 21]。

文科專業不是一片黑暗,選專業避坑指南

2005-2017年每隔4年本科畢業生總數。圖源:依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鑑》2005、2009、2013、2017年版中的數據繪製,其中2005、2009年藝術學原本屬於文學大類下,為與後兩年保持一致,將藝術學單獨拿出來,並在文學總數中減去了藝術學的人數[6]。

這可能也是為什麼,你在大學裡遇到搞創業的人,常常來自於這些專業。

理工科專業,不全是香餑餑

比起文科生來說,理科生可以選擇的專業範圍更廣,理工農醫皆可選,也可報很多學校的文史哲經管,甚至某些學校金融類壓根就只收理科生,比如四川大學[11]。

但理科生也別高興得太早,不是所有的理工科專業,在就業市場上都炙手可熱、大殺四方。

工學:就算不做碼農,也要和碼農沾邊

工科通常來說是比文科好就業的。電子科技大學2018屆的研究生,文管類專業平均能拿到3.19個offer(工作錄用通知),而理工類能拿到3.8個[21]。

在電子科技大學所有學院中,可以稱得上是offer收割機的學院有:航空航天學院、信軟、計算機、自動化學院,研究生每人平均拿到4個及以上offer[21]。

文科專業不是一片黑暗,選專業避坑指南

2017年10月11日,浙江杭州,一名程序員正在樓梯道工作。儘管程序員在互聯網上的形象不盡如人意,但他們是全

在評估了年薪、offer數量、專業對口度、工作滿意度、企業質量等因素下,就業質量最高的專業是系統工程(航院)、計算系統結構、軟件工程、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技術、電路與系統等[21]。

再參考其他理工科強的院校如天津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的就業率可能不一定都高,但與計算機互聯網相關的編程、安全等專業就業率都很高[21, 22, 23]。

不過,工科也有一些專業就業率相對差,或者畢業生明顯地不愛幹本行,比如食品科學、藥學、土木工程。

以華南理工大學就業為例,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本科生主要從事的職業,排名前兩名的是銀行櫃員和文員,第三才是食品科學工程師[24]。

文科專業不是一片黑暗,選專業避坑指南

2019年6月12日,合肥工業大學屯溪路校區食堂食品安全監管實驗室。食品科學工程師往往從事質檢或研發工作,

華南理工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工作專業相關度只有21%;應用化學也只有33%;材料學院62%,有相對居中的專業相關度;建築學院的工作相關度最高[24]。

因此,千萬不要根據專業名字,想當然就報考了自己一定會後悔的專業。

農學: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幹什麼

和工科裡的食品科學學生類似,農學生也似乎不喜歡本專業的工作。

據統計,36所農學院校的對口就業率不到30%。農學生的核心知識或技能是作物育種、作物栽培、植物生理學、田間試驗設計與統計、植物保護等[28]。

文科專業不是一片黑暗,選專業避坑指南

2013年9月1日,浙江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專業的大二學生在實驗室製作昆蟲標本。如果不熱愛這門專業,大學四年可能會枯燥和乏味

他們的核心能力及專業相關工作與城市生活不相容,所以大家也不愛報這個志願。

理學:搞理論的,怎麼就比不過搞應用的

純粹的理學學科,就業是不太樂觀的。基礎科學的物理化就業並不理想,很難比得上工學學科。

以哈爾濱工業大學為例,碩士生(本科生升學率太高沒有代表性)的理學院簽約就業率77%,生科院60%;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是94%[23]。

文科專業不是一片黑暗,選專業避坑指南

2017年8月16日,浙江杭州,一名女工程師為環境保護寫代碼。數學出身的她,自學環境工程,幫助上海執法部門監測企業偷倒垃圾、瞞報數據的情況

即使稍微帶了點應用氣息的專業也是如此。拿應用物理學來說,麥克思調查數據顯示,2010年畢業半年後的應用物理學失業率高居第三位,雖然開設了數電模電、半導體材料等課程,但它在專精上又分別比不上計算機、材料專業[3]。

純粹的理學學科,就業表現較好的是數學。因為數學可能受到金融、互聯網的偏愛,或者說,由於懂數理,又要學工具和代碼,方向發散,畢業生容易往這個方向靠攏就業。

以華南理工為例,數學院的本科畢業生主要從事行業是:計算機程序員、軟件應用工程師、互聯網開發師;跟他們的計院、軟件學院是類似的[24]。

在專業無比細分的情況下,一些擦邊的專業除非需求量特別大,不然找相關行業也不容易。比如生物學專業,找比較相關的工作時,可能就面對更相關專業的農學、植保、食品、生物製藥、畜牧獸醫等的競爭[27]。

文科專業不是一片黑暗,選專業避坑指南

2018年4月18日,澳大利亞,一名生物學博士辭職專職代購化妝品。生物學專業出身能夠從事的職業不少,但也面臨著其他相關專業的競爭

你到底應該怎麼選專業

除了就業率統計,也有研究分析過人文社科類專業的找工作難度高於理工科。某種意義上,這是因為高等教育擴張,培養了一些高素質、卻不是高技能的勞動力的人才[16]。

但人文社科是否是對就業百害無一利呢?顯然不是。一項對歐盟國家的調查顯示,人文社科雖然面臨短期失業的風險更高,但學技術和工程的學生如果失業,可能就是長期失業的[16]。

最近幾年,由於一些學科設置過窄,而又院系、學科分割,不利於跨學科研究的開展,也不利於人才培養[14, 15],不少學校還出現了跨學科實驗班或者是組合類專業。

那麼這種新型專業值得選嗎?

經管類學生中對數學的要求本來就比較高[1]。誠如一些工科生苦於缺乏實踐教學,另一些工科生和經管類學生則苦於學不好數學,很多課程也就無法通透。

因而一些提供了金融數理實驗班,同時學金融和數學雙學位,是可以考慮的。

而由於計算機化、智能化依舊是時代趨勢,金融、法律等行業都還在滲透中[12]。同時修計算機相關專業和金融專業的人才可能也是不錯的選擇。

還有一些組合實驗班也蠻常見,比如政治學+哲學+經濟學,這在國外有的學校已經開設多年。知名校友有2010年就任的英國首相卡梅倫,即是牛津大學該專業畢業生[14]。

文科專業不是一片黑暗,選專業避坑指南

2013年5月3日,英國牛津大學,李嘉誠出席牛津大學李嘉誠衛生科研中心啟動儀式,英國首相卡梅倫到場致辭。卡梅倫是該校政治學+哲學+經濟學組合專業的畢業生

儘管如此,該專業組合設置,是否能顯著提升就業回報是缺少研究的。

國外還有研究認為,理工農醫學生應該與藝術結合起來培養以提升創造力,變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為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並已經開始了一些課程、夏令營嘗試[7, 8]。

限於篇幅,本文使用的許多統計數據主要探討的是初次就業能力,而不是長期就業或維持就業。

就業,是大學入學幾年後的事。工作,也是後面幾十年的事。因此,我們必然要考慮工作的未來前景如何。但無論在哪個時代,高技術、綜合能力強的人才,可能都是最稀缺、也最賺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