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九子夺嫡时哪些阿哥没有参与?他们的结局又如何?

尼克狐365


康熙晚年那场激烈的“九子夺嫡”,最终以四阿哥胤禛登上皇位而宣告结束。

康熙皇帝在清朝的历史上,绝对堪称最为“高产”的皇帝,在其长达六十一年的在位时间里,一共诞育了35个儿子、20个女儿,共计55个儿女。而在他的35个儿子中,被列入“齿序”的一共有24位,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依旧存活于世的还有20位,相较于同样在位时间长久的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的儿子们无疑是非常的“坚挺”。

而康熙皇帝的这些皇子们,不仅是健康长寿,同时能力也是非常出众,这对于康熙皇帝来说无疑是一种“甜蜜的烦恼”,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康熙晚年,众位皇子为了皇位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九子夺嫡”大戏。参与九子夺嫡的皇子包括了大阿哥胤褆,二阿哥、废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十四阿哥胤禵。

这九位康熙皇子,或是自己参与皇位争夺,或是支持自己力挺的皇子,经过十多年的明争暗斗,最终,四阿哥胤禛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在康熙去世后,成功登上了皇位,这便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雍正登基后,随即开始了对于当年参与“九子夺嫡”的政敌们的报复行动。

对于在康熙朝就已经被康熙皇帝圈禁起来的大阿哥胤褆和废太子胤礽,雍正继续将其圈禁,并没有将其放出或者特赦。废太子胤礽于雍正二年(1724年)去世,大阿哥胤褆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当然雍正也没有再度为难自己的这两位“可怜”的兄长,对于胤礽,雍正在其去世后给予了足够的尊崇,对其子弘皙也进行了丰厚的封赏,而对于大阿哥胤褆则是保证其衣食无忧,而这也使得其在被圈进期间能诞育多达29个儿子,也算是享受了天伦之乐了。

至于与雍正竞争最为激烈的“八爷党”的众位皇子,雍正对待他们的方式只能用“残忍”来形容。雍正一上台,就拿十阿哥胤䄉和自己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十四阿哥胤禵下手,两人在高墙中度过了雍正一朝,直至雍正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后才被放出。而“八爷党”的两位核心,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则先是被雍正圈禁,随后又是折磨致死,在其死后还改掉其名字,并且还将其二人削宗夺爵,全家流放,直到乾隆朝中后期的时候才得以被“平反”。

对于“书生阿哥”、三阿哥胤祉,雍正也没有手下留情,先是将其发配看守皇陵,尽管之后安排其复出,但是依旧打压不断,最终也是将圈禁至死。

在所有参与了“九子夺嫡”得皇子中,只有雍正的支持者、十三阿哥胤祥在雍正一朝受到了雍正的宠爱与器重,长期担任国家“二把手”的角色,并且在其去世后对其本人及其子女也都极尽封赏,雍正与胤祥也算是树立了一代“千古君臣兄弟”的榜样。


至于那些没有参与“九子夺嫡”的康熙皇子们,除了幼年早殇的,其他大部分还是能够以善终收场。

在康熙所有列入齿序的二十四位皇子中,没有参与“九子夺嫡”的皇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幼年早殇的;第二类,年龄较小的,他们中有的甚至比乾隆皇帝弘历的年龄还要小;第三类,确实没有夺嫡意愿的。

被列入齿序但是没有活到成年的康熙皇子有四位,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在康熙朝期间就已经去世了。

这其中包括了六阿哥胤祚,活了5岁,其与雍正以及十四阿哥胤禵均为德妃乌雅氏所生。

十一阿哥胤禌,活了11岁,其与九阿哥胤禟是同母兄弟,生母为宜妃郭络罗氏。

十八阿哥胤祄,活了8岁,他的死成为了康熙“一废皇太子”的重要导火索,由于其极受康熙皇帝的喜爱,因而其陪同康熙共同埋葬在景陵之中,在康熙皇子中也算是非常特殊的了。

十九阿哥胤禝,活了3岁。

由于幼年早殇,这些皇子没有参与到“九子夺嫡”之中成为了必然。

至于那些没有参与到“九子夺嫡”且活到成年的康熙皇子,在当时不管是出于年龄原因,出身卑贱的原因,还是自己确实没有夺嫡意愿的原因,这些皇子均不同程度的受到了雍正以及后来乾隆皇帝的尊重。

五阿哥胤祺。

尽管他与九阿哥胤禟的生母同为宜妃郭络罗氏,并且雍正对于胤禟以及郭络罗氏这母子二人是非常的厌恶,在其登基后,对其母子是处罚甚重,但是对于五阿哥胤祺确实礼遇有加。

实际上这还是与胤祺老好人的性格有关。康熙评价他是“心性甚善,为人敦厚”,并将其封为恒亲王,雍正也说他“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而他自幼是被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后抚养,并且在康熙征讨噶尔丹的过程中立下大功,因而地位也是非常的高,雍正对其也很尊重。

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因病去世,终年54岁,雍正以很高的礼仪将其安葬。

七阿哥胤祐。

生母是成妃戴佳氏。因为其身份较低,且有残疾,因而并没有参与到“九子夺嫡”之中。康熙时期他被封为淳郡王,雍正登基后晋封为淳亲王。

胤祐于雍正八年(1730年)去世,终年51岁。

十二阿哥胤裪。

生母是定嫔万流哈氏,出身也非常低微,但是其养母是素有“大清后宫第一宫女”之称的苏麻喇姑,因而也受到了康雍乾三代帝王的信任和器重。雍正登基后,先是将其封为履郡王,后有晋封为履亲王,并且多次委以重任,乾隆皇帝登基后也对他的这位叔叔礼敬有加。

胤裪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去世,终年77岁,是所有康熙皇子中,最为长寿的,而他的生母万流哈氏,更是活到了97岁才去世,也是康熙所有后妃中最长寿的。在其去世后,乾隆皇帝将自己的儿子永珹过继给胤裪为孙,以示尊崇。

十五阿哥胤禑。

生母顺懿密妃王氏,他的外公当时仅是名知县汉臣,出身也是非常的低,因而从小是被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抚养长大。

雍正登基后,先是封其为贝勒,后晋封愉郡王,于雍正九年(1731年)去世,终年39岁。

十六阿哥胤禄和十七阿哥胤礼。

这两位康熙皇子可以说是除了十三阿哥胤祥外,雍正最为信任和器重的兄弟了。

胤禄的生母是顺懿密妃王氏,胤礼的生母是纯裕勤妃陈妃,两人的出身都是非常的低,并且在康熙去世时也都只有十多岁,因而没有参与“九子夺嫡”。而胤禄更是被康熙皇帝过继给了和硕庄靖亲王博果铎,袭承了庄亲王家族世袭的爵位,直接被“踢出”了继位序列。

雍正登基后,对着两位兄弟予以了重点培养和重用,特别是雍正的其他兄弟先后被迫害致死,隆科多、年羹尧等雍正的传统支持者也被雍正打倒的过程中,胤禄和胤礼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在朝堂上的位置与日俱增,进而获得了亲王爵位,并且在雍正去世时被授予总理大臣职责,委以了托孤重任。乾隆登基后,对这两位叔叔也是非常优待。

胤礼于乾隆三年(1738年)去世,由于胤礼无嗣,乾隆将雍正的小儿子弘曕过继给了胤礼,保留并袭承了果亲王世袭,以示对其的尊崇。

而胤禄的结局并不想胤礼这样,由于受到了乾隆初年“弘晳逆案”的牵连,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处罚,经过很长时间才得以复出,最终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去世,享年73岁。

剩余的康熙皇子。

皇二十子胤祎,生母襄嫔高氏,于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去世,终年50岁。

皇二十一子胤禧,生母熙嫔陈氏,清朝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去世,终年48岁。

皇二十二子胤祜,生母谨嫔色赫图氏,于乾隆九年(1744)去世,终年34岁。

皇二十三子胤祁,生母石氏,乾隆五十年(1785年)去世,终年73岁,也是非常的长寿。


皇二十四子胤祕,穆嫔陈氏,是康熙皇帝列入齿序的儿子中最小的一位。雍正继位后,对于这位小弟弟是极度的宠爱,而胤祕对于雍正也是忠心耿耿,进而被雍正封为了和硕諴亲王。雍正去世后,乾隆皇帝登基,由于他比乾隆皇帝的年龄还小,乾隆把他当做弟弟来看待,也是极度的宠爱,照顾有加。其于乾隆三十八年(1774年)去世,终年56岁。

一直以来,雍正“残害兄弟”的印象已经是为众人所知,但是从雍正对待他的兄弟们的态度上来看,除了那些参与“九子夺嫡”的政敌们,雍正对于自己的其他兄弟们,还是非常的好的,特别是对于支持他的胤祥、胤禄、胤礼以及胤秘等人,更是给予了极大的恩宠,而雍正的这些兄弟们中的大部分也是寿终正寝,以善终收场。


雍亲王府


根据统计,康熙一共有35个儿子,15个儿子幼年夭折,9个儿子参与了皇位争夺,剩下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皇十七子胤礼、皇二十子胤祎、皇二十一子胤祹、皇二十一子胤禧、皇二十二子胤祜、皇二十三子胤祁和皇二十四子胤祕共11人未曾参与夺嫡。

因为他们并没有参与夺嫡,因此并没有在雍正登基后受到打击压迫,都得到善终。下面我们一一看看这11人的结局。

皇五子胤祺在雍正十年去世,雍正还特地为胤祺立碑,称其“秉性和平”。

皇七子胤祐在雍正八年去世,曾被雍正晋封和硕淳亲王。

皇十五子胤禑在雍正九年去世,先被雍正封为贝勒,派去镇守景陵,后被封为愉郡王。

皇十六子胤禄在乾隆二十三年去世,很受雍正和乾隆两代帝王的恩宠。

皇十七子胤礼在乾隆三年去世,在雍正元年被封为果郡王,乾隆还将雍正的第六子过继给胤礼。

皇二十子胤祎在乾隆二十年去世,在雍正时期先封贝子,后封贝勒,再被降为辅国公。在乾隆时期,又被封为贝勒。

皇二十一子胤祹在乾隆二十八年去世,在雍正时期爵位从多罗郡王降为固山贝子,后来恢复爵位。乾隆皇帝将其封为和硕履亲王,并将皇子永珹过继给他。

皇二十一子胤禧在乾隆二十三年去世。他在雍正时期被封为贝勒,后再乾隆时期被封为慎郡王。胤禧不仅仅是郡王,还是画家、书法家和诗人,有”贤王“之称。

皇二十二子胤祜在乾隆九年去世,官至贝勒。

皇二十三子胤祁在乾隆五十年去世,雍正年间被封为贝勒,后因为犯事被降为贝子,乾隆时期再被降为镇国公,后慢慢加封为郡王。

皇二十四子胤祕在乾隆三十八年去世,或许是因为年纪最小缘故,深受雍正喜爱,被封为亲王。

总而言之,因为这些皇子们没有参与皇位争夺,不是雍正的政敌,因此才得以善终。


大脚姑娘碎碎念


康熙皇帝一生中有三十五个儿子,由于康熙皇帝在位时间很长,导致自己的这些儿子全部都是羽翼丰满,对皇位最终的归属都表现出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其中最令人震惊的就是九龙夺嫡事件,这件事情最终因四阿哥登上皇位结束。

他对没有参加党争的弟兄都是非常仁慈的,但只要当初与自己争夺过皇位,那么下场是很凄惨的。

大阿哥胤褆、与二阿哥胤礽刚开始争的你死我活,不过当时二阿哥已然贵为太子,不过由于品行问题被康熙两立两废,渐渐的退出了夺嫡的视野中。

不过就算其没有登基的可能性,自己在被囚禁的地方,还自认为是太子,患了很严重的失心疯,最终在雍正登上皇位后不久,病死在监狱中。

当时大阿哥自认为皇位就是自己的,别人根本没有一点机会,此时又出了一个八阿哥胤禩,大阿哥的实力渐渐的被其蚕食,所以准备发动最后一攻定高低的时候。

不料八阿哥提前动手,在皇帝的面前告发他,私自采购武器,私养大量府兵。导致直接被下大狱。

八阿哥认为自己的位置已然稳固了,但一直深藏不露的四阿哥出来与其相争。八阿哥刚开始对他与自己的争斗原本不放在眼里,原因是当时朝廷上很多人都是支持自己的。

但有两位重量级的大臣是支持四阿哥的,八爷党的几位王爷只能看着干着急,看着四阿哥一步一步的登上皇位,最终来清算自己。

雍正是一位赏罚分明的皇帝,登上皇位后,对于曾经有过对自己不利的皇子,全部诛杀、囚禁。根本不给一点还手的机会。

但如果没有帮助过自己,也没有参与过夺嫡事件的皇子,他是可以让这些人享受荣华富贵一生的。

  • 大阿哥一直被康熙囚禁,雍正并没有对狱中的大哥下毒手,他在雍正十二年的时候病死。

  • 二阿哥也是被康熙囚禁,在雍正二年的时候病死,死因是由于自己的失心疯。

  • 三阿哥虽然参与了党政,当时是支持八爷的但由于其早早退出,雍正只是让其去守护康熙的陵墓,后病死。

  • 五阿哥并没有参加过党政,所以被封王,后死于雍正十年,但并未受过苦。

  • 六阿哥在五岁的时候病死。

  • 七阿哥是一位统领过兵马的王爷,不过由于打仗时期的受了重伤,无法参加夺嫡。不过让雍正封为亲王,荣华富贵一生享用不尽,死于雍正十年。

  • 八阿哥夺嫡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八爷党的头号首领,在雍正四年病死不过在死前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 九阿哥、十阿哥八爷党的忠实拥护者,被雍正清算,全部死于监狱之中。

  • 十一阿哥并未活到雍正登基时期。

  • 十二阿哥活到了乾隆时期,到了八十岁的高龄去世。

  • 十三阿哥是唯一支持雍正的,被封铁帽子王,世袭罔替,可惜的是在雍正八年病死。

  • 十四阿哥自成一派在雍正时期一直被囚禁,乾隆时期被释放,不久后病死。

  • 十五阿哥被派到景陵,死于雍正十九年。

  • 十六阿哥在乾隆三十年去世。


  • 十七阿哥在乾隆六年去世。

  • 十八阿哥于幼年去世。

  • 十九阿哥于幼年去世。

除去上文中列举出的阿哥,剩下的大多都是乳臭未干的孩子,并不会威胁到雍正的地位,所以都很好的活了下去。

雍正对待没有参加当初夺嫡的兄弟,都是采取怀柔政策,都对他们不错,总的来说就一句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大国布衣


理科男答历史,一起了解康熙九子夺嫡。

康熙35个儿子,有15个自然死亡,大多数都是在刚出生或者一两岁时候就夭折的。

那也就是说还有20个儿子可以参加夺嫡的事件。

九子夺嫡,又分了好几个党派,大爷党,太子党,三爷、四爷、八爷党。

九子夺嫡的九子分别是:皇长子、皇太子、皇三子、皇四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以及皇十四子。

其中皇四子胤禛是最后的胜利者,也就是雍正。

为什么会有九子夺嫡呢?

第一个原因便是康熙在位时间太长了,让自己的儿子们都有了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第二个原因,太子被废,让很多皇子蠢蠢欲动。

太子就是皇二子胤礽,1675年,2岁的胤礽被立为太子,长大之后开始叛逆,和康熙处的也不怎么融洽。

33岁那年,康熙直接废了他。自此其余皇子们开始摩拳擦掌。

皇长子胤禔是最不被康熙喜欢的,也是康熙最寒心的一个儿子。后被囚禁。

胤礽39岁被恢复了太子之位,可是他还不老实,三年后再次被废,这次直接囚禁终生。

有些明眼人,觉得贵圈太乱,就主动退出了夺嫡。也就是皇三子,胤祉。

到此,夺嫡的九个人,只剩下皇四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

其中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是以皇十四子胤禵为首的八爷党。党派中实力最强大的。

去除八爷党,还有皇四子、皇十三子。十三子胤祥是四子胤禛小弟,属四爷党。

在皇太子胤礽还在时,皇四子胤禛是属于太子党的,后来皇太子胤礽又被废,皇四子只好自己开灶,因为看太子胤礽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

到目前为止,只剩下四爷党和八爷党了。

经过一番角逐,康熙选择了皇四子胤禛。自此八爷党退出历史,后被雍正胤禛逐个清账。

开头说了有20个儿子,只有9个参加了夺嫡,还剩下11个。

我们下面分别看看这十一个皇子的结局:

  • 皇五子胤祺:雍正十年去世,为此雍正还为他立碑勒铭,说他“秉性和平”,享年54岁。

  • 皇七子胤祐:雍正四年封和硕亲王,雍正八年去世,为其刻碑记功,称“敬谨小心,安分守己”,享年51岁。
  • 皇十二子胤祹:雍正时期,因为老是做错事,先后被夺爵、降镇国公,雍正八年又复封郡王。乾隆时,被进封履亲王,接管宗人府。直到乾隆二十八年去世,享年78岁。
  • 皇十五子胤禑:雍正四年,封贝勒守景陵;雍正八年封愉亲王;雍正九年去世,享年39岁。
  • 皇十六子胤禄:雍正元年,被过继给庄亲王,承袭庄亲王爵位;乾隆元年,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乾隆二年,加封镇国公;乾隆三年,藩院尚书;乾隆七年,总理乐部事;乾隆十八年,议政大臣;乾隆三十二年卒,享年73。
  • 皇十七子胤礼:雍正元年,封果郡王;雍正六年,晋果亲王;雍正八年,总理户部三库事;雍正十一年,管户部事;乾隆三年卒,享年42。
  • 皇二十子胤祎:雍正四年,封贝子;雍正八年,晋贝勒;雍正十二年抗命,降辅国公;雍正十三年,复封贝勒;乾隆十二年去世,享年50。
  • 皇二十一子胤禧:雍正八年,封贝子;同年,晋贝勒;雍正十三年,封慎郡王;乾隆二十三年卒,享年48岁。
  • 皇二十二子胤祜:雍正八年,封贝子;雍正十二年,晋贝勒;乾隆九年去世,享年34岁。
  • 皇二十三子胤祁:雍正八年,封镇国公;雍正十三年,晋贝勒;乾隆四十九年,晋郡王;乾隆五十年去世,享年73岁。
  • 皇二十四子胤秘:雍正十一年,封諴亲王;乾隆三十八年去世,享年58岁。

以上便是没有参加九子夺嫡的皇子的结局。

这些皇子有些是因为年龄太小没能赶上夺嫡风波,有些是无心参加夺嫡。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他们保全性命。

雍正并不是嗜杀的人,所以和他无冤无仇,他也不会去下狠手。


理科男读历史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按照古人来说68岁去世也算是高龄,据考证一生共生育皇子35位,皇女20位。

在35位皇子中,序齿的只有24位,实际长大成人的仅有20位。

我们通常所说“九子夺嫡”那么参与储君争夺的皇子就占了几乎一半。

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胤礽(太子)、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康熙生前一共两次大封皇子,风别是康熙三十七年和康熙四十八年,从分封情况多少可以看出一丝诸皇子的地位。

皇五子:胤祺,母亲郭络罗氏就是大名鼎鼎的宜妃,康熙非常宠爱,胤祺在康熙四十八年就被封为亲王,在康熙诸子中还是比较有地位的,但是他却并未参与夺嫡,可能与他性格有关,康熙评价他“心性甚善,为人敦厚”。

雍正继位后胤祺也没有受到打击,雍正十年去世,谥号“温”也比较能反应他的性格。

皇六子:胤祚,和四阿哥胤禛是一母同胞,比胤祯小一岁多,虽然序齿但是五岁夭折,没有机会参加夺嫡。

皇七子:胤祐,母亲是成妃,从记录来看成妃的出身一般,也并不受康熙宠爱,在康熙序齿靠前的皇子的母妃中,成妃是受封最晚的。胤祐在康熙四十八年受封为多罗郡王,在诸皇子中算是中等水平。

胤祐在雍正元年晋升为和硕亲王,雍正八年去世。一生“敬谨小心,安分守己”。

皇十一子:胤禌,一岁夭折。

皇十二子:胤祹,母妃定妃万琉哈氏,但是从小被苏麻喇姑抚养,康熙四十八年被封为贝子,由于苏麻喇姑精心教育的原因,胤祹并未介入皇位争夺。

值得一提的是胤祹是康熙诸子中最长寿的,直到乾隆二十八年,87岁高龄去世。雍正朝平平淡淡,乾隆继位封为亲王,负责管理礼部和宗人府,乾隆对其非常信任,礼遇有佳。

皇十五子:胤禑,母亲为密嫔(康熙五十七年册封),出身较低没有资格抚养皇子,所以胤禑由德妃抚养,康熙年间没有封爵,直到雍正四年才受封贝勒,被派去给康熙守灵,雍正八年晋封郡王,雍正九年去世。

皇十六子:胤禄,和十五阿哥一母所生,雍正元年被过继给亲王博果铎一支,继承亲王爵,乾隆继位初期比较受重用任总理事务大臣,食亲王双俸。乾隆三十二年七十三岁高龄去世。

皇十七子:胤礼,纯裕勤妃所生,康熙一朝没有封爵,但是由于一些影视剧,十七阿哥果郡王名声要响亮一些。

胤礼在雍正朝备受信任,先后被封为郡王,亲王,对比他的出身和特殊的待遇,在“九子夺嫡”中他很可能是胤真的坚定支持者,乾隆三年去世。

皇十八子:胤祄,八岁夭折。

皇十九子:胤禝,三岁夭折。

皇二十子:胤祎,生母为襄嫔,雍正八年才被晋封为贝勒,一生主要工作是为雍正守泰陵,乾隆二十年五十岁去世。

皇二十一子:胤禧,喜好书画,雍正十三年被封为郡王,乾隆二十三年去世。

皇二十二子:胤祜,谨嫔所生,雍正十二年封为多罗贝勒,乾隆九年病逝。

皇二十三子:胤祁,雍正八年第一次被册封为镇国公,雍正十三年被封多多罗贝勒,乾隆四十九年直到死前一年才获得了郡王的虚衔,仅挂名不拿俸。

皇二十四子:胤秘,康熙序齿皇子中最小的儿子,康熙六十多岁老来得子,比乾隆还小五岁,雍正十一年和弘历,弘昼同时被册封为亲王。乾隆三十八年去世。


一点点历史


雍正爷的继位是否阴谋篡夺的结果,一直是民间和野史津津乐道的话题。就连带着,雍正爷的死因也成为历史谜团——有人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也有人认为是过劳死。更有野史说是吕留良受曾静反清大案牵连,犯“大逆不道罪”,被雍正开棺鞭尸,并且屠杀了吕家一门,只有吕四娘漏网。雍正被吕四娘寻仇,割走了脑袋。

说实在话,雍正上接康熙,下启乾隆,清朝能有一个“康乾盛世”,雍正功不可没,是清朝少有的有为之君。不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雍正在“九子夺嫡”之后,针对兄弟们的大清洗,一直是清朝文人们诟病的事情。雍正登基后,怎么对待兄弟们的呢?自己一党的当然重用;参与夺嫡的绝对没有好果子吃;那么置身事外的呢,是不是就不赏不罚?不站队,没有支持雍正,那是不是要被穿小鞋?


“九子夺嫡”中,参与夺嫡的有大爷党、太子党、三爷党、四爷党、八爷党。胜出的四爷党成员,当然荣华富贵。其他人参与夺嫡的阿哥们,除了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被偷偷弄死,剩下的基本都判了“无期徒刑”——运气不好的幽禁到死;运气好的熬死了雍正,等着乾隆放出来。

没有参与夺嫡的阿哥有些谁呢?成年了没夺嫡的皇子不多,只有三个:老五胤祺、老十二胤祹、老十五胤禑。他们的遭遇怎样呢?没参与夺嫡的兄弟们,雍正没有对他们下狠手,但是他们也没有受到雍正的任何重用,只能混吃等死,做个太平王爷。

老五跟康熙父子相当关系不错,但是老五胤祺生母地位不高,而且是被皇太后养大的,夺嫡名不正言不顺,也没势力,胜算不大。他本身也没有野心,老实本分,性格温和,没有做过出格的事情。雍正上台后,只是找了个理由给“恒亲王”老五削爵,小小敲打一下,基本没什么大事。53岁病死,算是善终,雍正还亲自为他立碑勒铭。

老十二胤祹在康熙爷的时候,经常干点差事;到了雍正时候,老十二被大臣弹劾,雍正给他来了给三级跳:从郡王撸到贝子,从贝子撸到佐领。雍正敲打他有点厉害了,直到雍正临死前三年,才给他恢复“多罗履郡王”爵位。不过,老十二胤祹一直活到乾隆28年(78岁)。乾隆挺看重这个叔叔,让他主管过宗人府和礼部,爵位还从“郡王”晋升到“和硕履亲王”。

老十五胤禑,是汉人女子生的,根本不可能夺嫡。“嫔位”没资格抚养孩子,老十五是被德妃养大的。德妃就是雍正的生母,雍正跟生母关系恶劣,给生母封皇太后尊号,生母都不待见雍正。估计是受这个影响,雍正也就不待见老十五胤禑。刚开始只封了个贝勒,就让给先皇守陵去了。这孩子命苦,38岁才被封为郡王“愉郡王”,39岁就病死了。


尔朱少帅


康熙三十五子。序齿二十四子,夺嫡九子,外十五子。未序齿夭折十一子。

我们先来看看“九子夺嫡”是哪九子。

大阿哥胤禔,诅咒太子,甚至要替康熙杀掉太子,谋求储君之位,被康熙监禁,卒于雍正十二年。因为康熙前四子皆夭折所以为皇长子。

二阿哥胤礽,太子,两立两废,雍正二年,幽禁中死去。

三阿哥胤祉,历史本来有自己的三爷党,比如李绂,电视剧《雍正王朝》略有提及,李绂监考案发后第一个找到就是胤祉。后来自动退出。雍正登基后被发配为康熙守陵,后来被幽禁去世。

四阿哥胤禛,九子夺嫡的最后赢家雍正皇帝。

八阿哥胤禩,九子夺嫡拥护者最多。雍正年间遭到雍正清算,被改名为阿其那,雍正四年病逝。


九阿哥胤禟,八爷党,雍正年间被清算,又改名塞思黑,在监狱被折磨至死。

十阿哥胤俄,八爷党,幽禁到乾隆年间被释放,后病逝。

十三阿哥胤祥,四爷党,铁帽子王,雍正登基后依然殚精竭虑,辅佐雍正。雍正八年病逝。

十四阿哥胤禵,八爷党,雍正同母弟。雍正登基后不久被圈禁,乾隆年间被释放,后病逝。



非夺嫡夭折十一人,未序齿(没有按年龄大小排序)

承瑞,承祜,承庆,赛音察浑,长华,长生,万黼,胤禶,胤禹,胤禨,胤禝,胤禐11人全部于3岁以前夭折,未序齿。

其他十五子

胤祺,未参与夺嫡,为人敦厚,被封和硕亲王,雍正十年病逝。

胤祚,雍正同母弟,6岁不幸夭折。

胤祐,未参与夺嫡,为人谨慎小心,被封为多罗淳亲王,电视剧《雍正王朝》四大铁帽子王逼宫都罗的原型可能就是他。

胤禌,11岁病逝。

胤祹,和硕亲王,乾隆二十八年病逝,一生起起落落,确是78岁高龄去世。

胤禑,未参与夺嫡却备受康熙喜爱。雍正年间被派去给康熙守景陵。电视剧《雍正王朝》守景陵史实来源于这里。雍正四年去世。

胤禄,比较低调,继承和硕靖亲王爵位,乾隆三十二年去世,73岁。

胤礼,因《甄嬛传》大火,果郡王。乾隆元年去世。


胤祄,8岁病逝。

胤祎,乾隆二十年去世,心中对雍正不满而不敢言,多次称病抗旨,所以爵位最高贝勒,甚至被降为辅国公。雍正死后被乾隆派去为雍正守陵。

胤禧,不喜政事,醉心诗词书画,略有建树,乾隆二十三病逝。

胤祜,九子夺嫡时还是个娃娃,乾隆九年三十二岁去世。

胤祁,一生低调,被雍正封镇国公,乾隆五十年去世,73岁。


胤祕,序齿二十四子,最小的一位。对于最小的弟弟和最小的叔叔,雍正,乾隆都没有为难。他乾隆三十八年去世,和硕諴亲王。


红雨说历史


九龙夺嫡起自于康熙47年既公元1708秋在木兰围场,康熙以太子(二阿哥胤礽)不修德政废黜其储君之位为标志,康熙自大阿哥至十四阿哥等共有九位有实力的皇子开始虎视眈眈,或觊觎或附庸意图夺储君之位。


(康熙)

九子夺嫡最终在1722年康熙驾崩以来自四爷党的胤禛(雍正)荣登大宝宣告结束。

那么究竟有哪些皇子没有参与,康熙序齿的儿子一共二十四位,别的皇子都干什么去了呢?

此事我们从九子夺嫡的九位皇子开始算起。

大阿哥胤褆(独狼),后因为狼子野心过于猖狂被康熙永久圈禁宗人府。

二阿哥胤礽(太子),其母为索尼之孙女既皇后赫舍里,早前得四阿哥与十三阿哥扶住,但最后因为烂泥扶不上壁先后两次被废而成孤家寡人。

三阿哥胤祉(独狼),一心为大清朝为康熙修书立传,韬光养晦,后目睹前面两位哥哥下场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四爷党(四阿哥胤禛本人与十三阿哥胤祥)



(四阿哥胤禛既雍正)

八爷党(八阿哥本人胤禩与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十四阿哥胤礻题)

我们发现从大阿哥到十四阿哥,实际上从1708年夺嫡开始,十四阿哥20岁,已经总有足够的心智与实力参与角逐,但是十五阿哥才不过15岁,还没有成年,因此我们可以得知为什么九子夺嫡到十四阿哥就戛然而止了。当然,后来长大的十六阿哥与十七阿哥长大也参与到了四爷党夺嫡阵营,但我们按照历史实际来说九子夺嫡主要是围绕前十四个皇子中九个阿哥为核心展开。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前十四个阿哥只有九子夺嫡,按照十四阿哥在康熙47年夺嫡开始也已经20岁,前面的五阿哥,六阿哥,七阿哥与十二阿哥应该也成年了才对,为何没有参与夺嫡,难道是实力不够没有资格与能力进入到权利的漩涡之中?

原来,五阿哥胤祺一生温良敦厚,明哲保身,不涉党争,所以,一生富贵。六阿哥胤祚在6岁既1685年死去。七阿哥胤祐身体残疾,不具备立储硬性条件,生于1680,死于1730年。十一阿哥胤禌在1696年既11岁时死去。十二阿哥胤裪具备夺嫡资格与能力而淡然物外,因其自小由苏麻拉姑抚养长大,心性随了苏麻拉姑的大智慧,不喜皇权党争,敬而远之,因此其未遭清算,得以颐养天年在1763年去世,算是高寿享年77岁。



(九子夺嫡图)

显而易见,康熙儿子在九子夺嫡既1708至1722年间自十五阿哥到二十四阿哥也就不具备资格了,他们即使不是汉人所生也因为年龄不够。值得一提的是,十六阿哥胤禄与十七阿哥胤礼虽然后来长大加入到四爷党夺嫡阵营,但因为当时大局已定,四阿哥胤禛稳操胜券所以并未起到太大作用乃至忽略不计。

十八与十九阿哥早夭。康熙死的时候既1722年,二十阿哥胤祎16岁汉、二十一阿哥胤禧11岁,二十二阿哥胤祜10岁,二十三阿哥胤祁8岁,二十四阿哥胤祕6岁,他们年龄尚小,心智未全,根基全无自然没有能力搅弄风云。

所以算得上能争而不争,置身于外的不过五阿哥胤祺与十二阿哥胤祹了,这两位都是拥有大智慧的人,令人佩服。


不书


问题:康熙朝九子夺嫡时哪些阿哥没有参与?他们的结局又如何?

这个问题分两方面

  • 一、九子夺嫡有哪些阿哥没有参与?

  • 二、他们的结局如何?

回答: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一生建立了丰功伟绩。少年时期康熙就表现出了过人勇气。亲政第二年,15岁的少年天子就智除鳌拜,掌握了实权,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广拓领土,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

但康熙晚年有一件事处理的很不好,那就是继承人问题。由于太子胤礽的不争气,导致两度被废。太子是国之根本,其废立是一件极其敏感且极为重要的事情。轻则兄弟之间互相残杀,轻则影响国家稳定。这一点康熙不是不明白,但是这件事的确很棘手,也很不好处理。

根据《清史稿·卷八·圣祖本纪三》记载,康熙共有35个儿子,根据本题,以上皇子分为三类:

一、早殇皇子有15位。

二、参与九子夺嫡有9位。

三、未参与的夺嫡有11位。



解析:那么他们的结局又如何呢?

根据上面的整理,我们可以看出,这11位未参与争夺皇位的皇子,他们在自己的生涯中也经历了风风雨雨,大错没有,当然也会小错,但都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处罚,基本上都在雍正、乾隆年间寿终正寝。

但有一位皇子去世之前,犯有较大的错误,称得上没有善终。他就是:

皇十六子:胤禄。在乾隆四年,因为与废太子胤礽长子理亲王弘皙有不当往来,被牵连后不受重用。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薨,享年73岁。

结论:

康熙朝九子夺嫡时哪些阿哥没有参与?

皇五子:胤祺,恒亲王

皇七子:胤祐,淳亲王

皇十二子:胤祹,履亲王

皇十五子:胤禑,愉郡王

皇十六子:胤禄,庄亲王

皇十七子:胤礼,果亲王

皇二十子:胤祎,贝勒

皇二十一子:胤禧,慎郡王

皇二十二子:胤祜,恭贝勒

皇二十三子:胤祁,郡王品级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胤秘,諴亲王

他们的结局又如何?

基本上都寿终正寝,只有皇十六子胤禄因为犯有过错,在污点中郁郁而终。


听月谈史


清代宫廷内部的党争主要表现为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这一斗争尤以康熙在位时最为激烈。康熙一生共生了35个儿子,有序齿的有24人,长大成人(16岁以上)的有20人,参与皇位争夺的9人,未参与的15人。

参与九子夺嫡的皇子有:皇长子胤禔、皇二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

未参与夺嫡的皇子有15人,其中长大成人的有11人: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皇十七子胤礼、皇二十子胤祎、皇二十一子胤禧、皇二十二子胤祜、皇二十三子胤祁、皇二十四子胤秘。

有序齿未成人的有4人:皇六子胤祚(5岁殇)、皇十一子胤禌(11岁殇)、皇十八子胤祄(8岁殇)、皇十九子胤禝(3岁殇)。

参与九子夺嫡的皇子结局

九子夺嫡中,最终皇四子胤禛胜出,是为雍正皇帝。其他八位皇子,大多结局不好,这也是争储过程中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皇长子胤禔,一向心狠手辣,康熙很是反感。在夺嫡过程中魇咒太子胤礽,康熙四十七年被革爵圈禁,雍正十二年去世,享年63岁。

皇二子胤礽,作为嫡长子,在两岁时就被立为太子,因结党营私被两度废立。康熙五十一年被圈禁于咸安宫,直到雍正二年去世,享年51岁,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

皇三子胤祉,爱好文学善骑射,因与废太子关系较好,被雍正发配到遵化守陵。后因胤祥葬礼不敬之事,被雍正革爵圈禁,在雍正十年病逝,享年55岁。

皇八子胤禩,八爷党核心,雍正即位处被封为和硕廉亲王。雍正四年,胤禩因各种原因被革爵圈禁,同年去世,享年45岁。乾隆四十三年,胤禩被恢复宗室。

皇九子胤禟,八爷党骨干,为雍正所忌恨。雍正三年被革爵,次年被削除宗籍,送到保定监禁,后被折磨而死, 享年43岁。乾隆年间被恢复宗籍。

皇十子胤䄉,八爷党骨干,雍正二年被革爵圈禁。乾隆二年被释放,晋封辅国公,四年后胤䄉病死,以贝子礼葬,享年59岁。

皇十三子胤祥,雍正的铁杆支持者。雍正元年总理户部,三年总理京畿事务,七年协办西北军机。胤祥被授铁帽子王,在雍正八年去世,享年44岁。

皇十四子胤禵,八爷党骨干,雍正同母胞弟。雍正元年被派守皇陵幽禁,三年后改为圈禁。乾隆二年被封为奉恩辅国公,十二年封多罗贝勒,次年晋为多罗恂郡王,乾隆二十年病逝,享年67岁。

未参与夺嫡的皇子结局

皇五子胤祺,宜妃所生,性情温和,康熙四十八年被晋封为和硕亲王。未参与夺嫡,雍正十年去世,享年52岁。

皇七子胤祐,成妃所生,脚有残疾,未参与夺嫡。康熙四十八年被晋封为淳郡王,雍正八年去世,享年50岁。

皇十二子胤祹,定妃所生,为苏麻喇姑所育。雍正二年被弹劾降为护国公,八年恢复郡王爵,十三年晋封和硕履亲王。乾隆朝被重用,乾隆二十八去世,享年77岁。

皇十五子胤禑,顺懿密妃所生,雍正四年被晋封为贝勒,命守景陵。雍正八年被晋封为愉郡王,次年病逝,享年38岁。

皇十六子胤禄,顺懿密妃所生,康熙朝执掌内务府。雍正朝为正黄旗都统,乾隆元年任总理事务大臣,食亲王双俸。四年停双俸,罢都统职。三十二年去世,享年73岁。

皇十七子胤礼,纯裕勤妃所生,雍正元年被封为果郡王,六年晋封亲王。乾隆元年因事罢双俸,三年去世,乾隆亲临其丧,享年41岁。

皇二十子胤祎,襄嫔所生,雍正四年被封贝子,八年晋封贝勒,十二年因祭陵称病被降为辅国公。乾隆元年复封贝勒,命守泰陵。乾隆二十年去世,享年50岁。

皇二十一子胤禧,熙嫔所生,雍正八年被封固山贝子,同年晋封贝勒。雍正十三年授正黄旗汉军都统。乾隆元年封慎郡王,二十三年去世,享年48岁。

皇二十二子胤祜,雍正八年封贝子,十二年晋贝勒。乾隆九年病逝,享年34岁。

皇二十三子胤祁,雍正八年封镇国公,十三年进贝勒。乾隆二十三年降为贝子,四十二年又降为镇国公,四十五年复封贝子,四十七年又进贝勒,四十九年加郡王衔,五十年病逝,享年72岁。

皇二十四子胤秘,雍正十一年被封为和硕諴亲王。乾隆三十八年病逝,享年58岁。

综上,没有参与夺嫡的皇子结局都属正常,都得到了雍正的善待。其余的都是早逝的皇子,没有机会参与夺嫡之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