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銀行和強監管:掐死那個貸款中介

開放式銀行和強監管:掐死那個貸款中介

一個行業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它能夠解決社會上存在的需求,如果它消失了,必然也是這個需求消失了。

貸款中介行業的存在主要價值是:解決信息不對稱。這個行業一方面被用戶所依賴,用戶通過貸款中介來根據自身的資質、需求等去匹配最符合自身的金融產品,解決自身的金融服務問題。另一方面,貸款中介也被銀行業(其他資方)所依賴,銀行業普遍沒有條件去主動尋找精準客戶和大面積的推廣,它們更樂意和貸款中介合作,接受由貸款中介篩選出來的客戶。

需求越強烈,它存在的價值就越重要。除開大型的企業貸款之外,目前我國的小微企業大概有4000萬左右,加上個人消費貸款大概有一億+左右的市場,這是一塊不小的蛋糕。

開放式銀行,必然會瓜分這塊蛋糕

開放銀行由英文“Open Banking”翻譯而來,可以讓包括小企業在內的消費者通過開放API共享信息,允許現有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提供超高速支付方式和創新銀行產品。其目標是加強市場競爭,促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提升消費者獲取的金融服務的質量。

這個2014年就被海外熱傳的詞語在2016年由英國發布正式概念,直至2018年下半年,開放銀行才在中國引起關注。

開放銀行的實踐主要是銀行服務的輸出,通過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以線上技術的方式,把金融產品和服務,嵌入合作方自己的應用程序和場景中,從而實現線上獲客、留存等目的。未來,當每個場景建設成熟之後,銀行還會根據場景用戶的需求、資質等來改變產品的進件條件,為特定場景提供特定產品,提高產品過件率,滿足客戶的真實金融服務需求。

開放銀行賦能場景後,會讓單純因為信息不對稱且本身具有貸款條件的客戶擁有一條享受金融服務的捷徑。舉例:一家小公司的老闆有資金需求,但因為信息不對稱遲遲沒有解決,他在辦理財稅相關的業務的時候,通過財稅公司的金融服務端口直連銀行,根據自身的財稅相關資質辦理了一筆稅票貸,解決了自身的資金需求,且不需要支付財稅公司貸款手續費用。

這讓原本屬於貸款中介行業的蛋糕變小了,不過,不是所有的客戶都是單純的因為“信息不對稱”,大多找貸款中介的都是去了幾家銀行辦不下來的。

一個有需求,一個不放款,如果可以通過中間人進行對接,那手續費用是必然的。也正是因為大多借款人找到貸款中介時的需求是急迫的、剛需的,才導致了沒有硬性標準的胡亂收費會存在這麼長久。對於貸款中介行業來說,蛋糕雖然小了,但“味道”還是極好的。

強監管的目的是否打翻了這剩下的“蛋糕”

上海金融數字化研究中心主任劉曉春指出:消費金融不等於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是指為弱勢群體提供適當的、可負擔的金融服務。消費金融的服務對象,包括所有人群。普惠金融包括各類金融服務,而不僅僅是貸款。消費金融,廣義的說,是包括貸款、保險等,內容比普惠金融窄;狹義的說,就是消費信貸。

而大多數貸款中介機構打著普惠金融的幌子把一些消費金融搞得變質了,在利益的趨勢下,本身不符合普惠金融貸款的人群通過貸款中介機構也能享受相應的金融服務,這並不是

雪中送炭,而是雪上加霜。這樣的做法使得社會出現一股不好的現象,不符合條件的借款人常常出現高利貸、暴利催收等等。

強監管的目的就是讓貸款中介機構不得混淆兩者的概念,不能擾亂普惠金融的市場地位。無論是資金、利率、數據、短信營銷、催收、支付、牌照等各個角度的全面收緊,這塊蛋糕始終在那裡,甚至可能因為P2P的客戶流失,變得更大,而享用它則不能在狼吞虎嚥了

貸款中介的轉型

如果說開放銀行和強監管把貸款中介趕出了市場,那百萬級人數的貸款中介從業者去哪了?

離開的,都是不適應的。銀行因為固有的生態條件,沒有辦法大面積的去整合資源,建設場景,而與之合作頗深的貸款中介企業則有這個能力。

貸款中介企業可以幫助銀行整合資源、賦能對應場景,利用自身優勢,對場景客戶做精準初篩後在輸送給銀行,

放不放款由銀行自身決定,這就是貸款中介的轉型:助貸。

一家通過直面科技轉型的助貸平臺負責人表示:“儘管轉型後的收益看上去並沒有以前的那樣好看,不過從成本上看,差距並不是太大。以前公司收入50萬,支出就有40萬,現在公司收入10萬,支出可能就1萬塊的樣子。”

開放式銀行和強監管,幹掉的是一些渾水摸魚的不良公司,留下的是能對行業創造價值的合規企業。

開放式銀行和強監管:掐死那個貸款中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