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紅橋區提前並超額完成棚改“三年清零”任務 超15萬棚戶區百姓圓了安居夢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郝楨、王屹然、劉英男、記者王敏圖文報道

73.77萬平方米棚戶區清零。

3.33萬戶、超過15萬群眾受益。

籌集各類安置房源25000餘套。

天津红桥区提前并超额完成棚改“三年清零”任务 超15万棚户区百姓圆了安居梦

釋放3000畝土地,2019年前三季度,區級財政收入、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了1%、7.8%、21.6%。

眼前的這一組組數據,是天津紅橋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全區上下團結一心、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用擔當作為的精神和勤勞勇敢的作風創造出來的。

2019年11月1日,紅橋區委、區政府鄭重宣佈,提前兩個月、超額7.51萬平方米,圓滿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達的棚改“三年清零”行動計劃任務,兌現了對人民群眾的承諾。

天津红桥区提前并超额完成棚改“三年清零”任务 超15万棚户区百姓圆了安居梦

擺在眼前的難題

棚戶區改造難不難?難!

有多難?都說是天下最難的事之一!

對於紅橋區來說,這個難題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九河下梢,三岔河口,紅橋區因橫跨子牙河的大紅橋而得名,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穿城而過,造就了近代以來漕運和商業文化的繁榮,使紅橋成為天津城市、商業、機械鑄造業和近代教育的發祥地。歲月長河緩緩流淌,積澱出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然而伴隨城市發展的日新月異,留給紅橋的卻不只是“津衛搖籃”的美譽,還有散落在高樓大廈背後,似乎被整個城市遺忘的棚戶區。

2017年,市委、市政府啟動棚戶區改造“三年清零”行動計劃,給紅橋區下達了三年內完成66.26萬平方米、3萬餘戶居民的棚改任務。不僅僅是時間緊、任務重,實施棚戶區改造,充足的資金、充沛的房源、完善的政策,缺一不可。紅橋區經濟體量小,財政歷來緊張,棚改所需的鉅額資金從哪兒來?區域內沒有可用的安置房源,上萬戶居民搬走了往哪兒去?不少片區經過多輪拆遷,有的歷時十多年之久,前後政策如何銜接?

“剛接到任務的時候壓力巨大。”紅橋區住建委主任於鵬洲坦言,“沒有頭緒,問題太多了,都不知道先從哪下手才好。而且除了資金、房源的問題,什麼樣的棚改政策才能讓百姓認可、接受,才是更大的難題。”

棚戶區大多是低收入群體,住房面積都很小,生活條件普遍困難,紅橋棚戶區的特點則更加突出,小面積戶多、違章戶多、特困戶多、產權糾紛戶多,各類社會矛盾交織,有的居民怕早走吃虧不願走,有的居民家裡糾紛沒解決想走走不了。這些難題對於紅橋來說,都是橫在眼前必須越過的道道“關卡”,然而很多棘手問題又沒有現成經驗可循,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下決心解決歷史欠賬

棚戶區是城市“窪地”。雖是生活在同一個城市裡,但都市的繁華熱鬧卻似乎從不屬於棚戶區百姓。惡劣髒亂的居住環境、落後破舊的配套設施、捉襟見肘的家庭條件,往往讓他們每天一睜眼,就要為了生存而忙碌、掙扎,無暇顧及其他。

“不堪回首。”提起以前的生活,鄧孝亮總是搖搖頭,想也不願去想。他原先住在丁字沽,一家人擠在不到15平方米的小平房裡,一住就是十幾年。“夏天熱,冬天冷。最怵頭過冬,這麼多年,年年冬天都為取暖發愁!早先取暖就用煤球爐子,後來改成了電暖器,但屋裡還是凍得人直哆嗦,睡覺都要穿著衣服。”

就是這種生活條件,鄧孝亮還算是紅橋棚戶區裡的中上人家。胡順來住在與天津西站一河之隔的百年“漁村”,384米長的河堤上聚居了563戶、1400多名居民。低矮殘破的平房延伸進河道,隨時可能被上漲的河水淹沒;逼仄狹窄的小巷裡,電線如蛛網般密佈,火情一觸即發;大堤上不通燃氣,做飯只能靠液化氣罐,生活極其不便;五百多戶居民共用一個公廁,生活汙水不經處理直排子牙河,嚴重汙染海河生態。胡順來說:“有能力、有條件的都搬走了,我們也想離開這兒,但就家裡這點兒收入,剛勉強夠餬口,換房想都甭想,下輩子吧!”

城市發展依靠人民,更是為了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天津市委明確提出“絕不允許在高樓大廈背後還有貧民屋”。為了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市委的決策部署,紅橋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區級領導身先士卒,積極走訪調研,徵求群眾意見,尋找解決難題的辦法。

棚戶區群眾困苦的生活狀態,黨員幹部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幹!拼了命也得幹!”紅橋區委書記李清眼中透露出堅毅的信心和決心,“棚戶區老百姓等了這麼多年,一直渴望改善生活、希望能過上好日子。如今,黨和政府是他們解決畢生期盼問題的唯一依靠,再難我們也要咬牙幹!”

天津红桥区提前并超额完成棚改“三年清零”任务 超15万棚户区百姓圆了安居梦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正當被資金難題困擾的時候,市裡率先拿出了“三個平衡”政策,讓地塊資金缺口有了解決渠道,可以跟金融機構對接。市委、市政府出臺了好政策,用好機會借勢借力,更需要好的辦法,為此,紅橋區打開腦袋上的“津門”,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在全市第一個採用政府購買棚改服務模式實現融資貸款;積極爭取中央和市級財政支持,通過銀行多方籌措資金。

資金問題迎刃而解,各個片區棚改項目得以陸續順利啟動。2018年6月,“漁村”啟動搬遷,胡順來沒想到,家裡幾代人住了130年的“漁村”,終於讓自己迎來了徹底改善居住條件的機會,本以為下輩子才能等到的事兒,這輩子就成了現實。

有了錢還得有房。紅橋區率先在出讓地塊中競配建定向安置商品房,還通過在全市購買安置類公租房和商品房、新建定向安置商品房等辦法解決房源問題。先後共籌集各類安置房源25000餘套,其中整合區內各類安置房餘房及購置商品房、配建定向安置商品房共計7000餘套,讓棚戶區百姓有得選、可比較。

“看我這新房,多透亮,我這氣色都變好了。”今年10月,鄧孝亮搬離了危室陋巷,住進了位於西青區的文瑞家園定向安置房小區,11月1日全市集中供暖,老鄧一家熱得臉都紅撲撲的。“終於享受到集中供暖了,不光家裡暖和,心裡更熱乎,感覺特別幸福!”

有心、用心、信心,心最重要

動遷工作,裡面有“遷”也有“牽”,一頭是把群眾遷出高樓大廈背後的棚戶屋,另一頭是用溫熱的黨心牽起一顆顆翹首以盼的民心。“做群眾工作,就要把‘不要怕老百姓佔便宜’落到實處。”李清說。

“我們家太難了,老孃癱瘓臥床,弟弟又是強直性脊柱炎,為了照顧他倆,我把我這一輩子都搭進去了。”林翠大姐原來住在西於莊清和裡11號,因為家裡的情況,她無法外出打工,只能靠賣煎餅果子為生,掙來的錢還不夠母親和弟弟吃藥看病的。林翠就想靠著棚改把家裡的生活問題一次性全解決了,說啥也要“死磕”這一把!

動遷幹部呂志剛第一次上門,就被林翠罵了出來,“嘛政策我不管,就要兩套100平方米精裝修大房子,要不你就別想進這個門!”被轟出門外,呂志剛不但沒生氣,還不住地感嘆“這家人日子太難了!”他沒氣餒,隔三差五登門,每次還不空手,自掏腰包買點禮物。林翠有些掛不住,慢慢地讓他進門了,再後來,給他杯水了,臉色也緩和了。“大姐,棚改政策‘一把尺子量到底’,但咱可以用足用好啊。有關殘疾人和低保的政策都讓您享受到,我們再陪您去看房,直到您滿意為止。”

呂志剛開著自己的私家車,陪著林家姐弟一處處去看房。林翠的弟弟行動不便,呂志剛就叫著幾個同事一起把他從車裡抬上抬下,每次都累得一身汗。持之以恆的工作,真心實意的付出,終於讓林翠動了心,同意搬家了。同時,為了讓姐弟倆生活有保障,呂志剛還為他們組合“政策套餐”,緩解家中困難。2017年底,姐弟倆搬進週轉房,可惜的是他們的老母親在搬家前病故,沒能趕上住新房。

去年除夕夜,吃著餃子,姐弟倆抱頭痛哭了一場,“這日子做夢都不敢想。老呂對咱多好,要是咱一開始就聽他的,早點想通了,老孃也能跟咱享幾天福。”

百姓一開始想不通,動遷幹部們用心用情幫他們想通;群眾家裡有糾紛難解,幹部們也耐心細緻為他們抽絲剝繭,解開心裡的疙瘩。

西菜園紅勤橋西里的老梁家,前後兩進院子都是祖產,家中共有兄妹七人。西菜園棚改項目啟動後,原本感情親熱的一家人卻因補償分配的事,爭得不可開交。

“都覺得這是父母祖產,自己情況特殊,應當多分些,相互不願讓步,可不就鬧得家中不和。”為了解決梁家兄妹的糾紛,動遷幹部蔡海艇一次次地往梁家院子跑,不開門就打電話,電話打不通就隔著門喊。一次、兩次……到了第六次,終於敲開了老梁家的門。

挨家挨戶聽訴求,抽絲剝繭找心結,蔡海艇結合每家情況,從親情角度入手,把道理掰開揉碎講給每一個人聽。為了滿足梁家兄妹不同訴求,他和七家人多番討論,幫助他們制定了幾套分配方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數十次入戶後,梁家七兄妹終於願意坐到一起,連遠在美國的老妹妹也趕了回來,共同商討家中補償分配事宜。經過幾個小時的協商,梁家兄妹終於達成了一致,在律師的見證下,在分配協議上按下手印,簽訂了搬遷協議。

紅橋區委副書記、區長袁家健說:“用心用情用力給群眾解決最實際的困難,以心換心,我們的工作就一定能得到群眾的認可和支持。”在棚改“三年清零”期間,紅橋區堅持以擔當作為踐行初心使命,區領導直接蹲點包片、幹在一線;1300餘名幹部職工自覺發揚“五加二、白加黑”的精神,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群眾工作。針對低收入及困難群體的實際困難和需求,紅橋區實行特殊扶助政策,將就業、入學、低保、慈善救助等納入政策“工具包”,區分不同情況,因人因戶精準施策,多渠道予以救助,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同時,對1.16萬戶特殊困難家庭實施了精準幫扶,群眾生活質量得到很大改善和提高。

在千頭萬緒的棚改問題解決過程中,紅橋區累計出臺了80餘份文件和紀要,針對動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19類具體問題解決方案形成彙編,形成了系統的案例導則,讓紛繁複雜的動遷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老城區舊貌換新顏

前不久,在“漁村”原址上新建的子牙河濱河公園堤岸景觀綠化工程一期綠化部分正式完工並對外開放。公園內綠水相間、草木蔥蘢,如詩如畫的濱河風光讓人難以想象這裡從前的情景。

“真漂亮!確實沒想到變化這麼大,要不是看到這些保留下來的大槐樹,我們真的是認不出了。”開園當天,胡順來特意約了不少老鄰居一起過來,大家看到住過幾代人的破舊棚戶區,現在變成這麼美的大公園,不自覺得溼了眼眶,“聽園林工程師介紹說,這公園堆積假山、填埋坑土用的主要材料就是當時棚改拆出來的渣土呢!”

百年“漁村”華麗變身成為秀美的生態公園,生活垃圾、汙水汙染河道的問題得到徹底根治,城區景觀也增添了一抹靚麗色彩。

棚改騰挪出的大量土地,不僅為區域發展釋放了廣闊空間,更為補齊民生短板提供了寶貴資源。通過棚改,紅橋區釋放出3000畝土地,共整理可出讓地塊15個。在原零散平房點位上,紅橋新建社區黨群服務中心12處,改擴建社區黨群服務中心9處,並建設了一批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老人家食堂、菜市場等公共設施,規劃建設天津三中南片校區等2所中學、天津師範附小分校區等6所小學,計劃擴建西青道中學、丁字沽等4所小學,規劃新建碧春裡幼兒園等14所幼兒園,建成投用後“一老一小”問題將得到有效緩解。

百年棚戶,一朝清零。過去的900多個日夜裡,紅橋區廣大黨員幹部用心用情破解難題,用全心為民的實際行動幫助逾15萬棚戶區居民徹底改善了住房條件,不僅創造出棚改紅橋速度,更交還給百姓一份幸福感、獲得感滿滿的完美答卷。而這段不平凡的時光,也必將永遠刻在紅橋人的記憶裡。

依託於棚戶區改造,城區功能實現再造、市容環境顯著改善、民生短板逐項補齊,老城區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一個嶄新的紅橋躍然眼前。

卸下歷史重負,從此輕裝上陣。告別棚戶區的紅橋將全新出發,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推動產城融合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綻放美麗紅橋的耀眼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