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法治建設 優化營商環境

加強法治建設 優化營商環境

  內容提要:法治既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也是其良性運行的根本保障。只有我們持續加強法治建設,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才能打造“最好的營商環境”,為市場主體平等競爭、蓬勃發展厚植土壤,為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提出了這一重要論斷。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以更有力的法治舉措推動營商環境不斷優化,中國經濟正釋放新的制度紅利。

  一、營商環境的內涵

  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從事相關的生產經營或商業貿易活動的環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有效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依託。它既包括自然環境,如地理位置、基礎設施建設狀況、產業結構、資源狀況,也包括軟環境,即處理商商關係、企業內部關係、政商關係、社會環境。過去,我們較多地強調自然稟賦,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軟環境的重要性。

  世界銀行經過十幾年的探索、整理和歸納,建立了一整套衡量各國營商環境的指標體系,目前主要有10個重要指標,分別是“開辦企業、申請建築許可、獲得電力供應、註冊財產、獲得信貸、投資者保護、繳納稅款、跨境貿易、合同執行和辦理破產”,近年又增加“營商環境便利度”指標。

  二、社會主義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1.法治能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和合法權益,而產權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石,保護產權就是保護生產力。

  法治為各類市場主體架起了一張“防護網”,讓營商環境更溫暖,企業經營更有安全感。不戴“有色眼鏡”看待不同所有制企業,依法有效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公民財產權,有利於增強人民群眾財產財富安全感,增強各類經濟主體創業創新創造動力。例如《外商投資法》,就是一部對擴大對外開放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意義的重要法律。充分體現了“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原則,更加強調對內外資企業的平等保護。

  2.法治能規範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尊重市場經濟規律,通過市場化手段,在法治框架內調整各類市場主體的利益關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順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要求,加快市場經濟領域有關法律法規“立改廢釋”,讓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更加“涇渭分明”,使社會經濟關係調節更加有法可依。特別是“負面清單”制度的實行有效壓縮了政府在市場準入中的決定權,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無法隨意對準入進行限制。從“正面清單”思維下的“能做什麼”,到“負面清單”模式下的“不能做什麼”,政府和市場邊界法定,實現了政府管理模式的一次根本性變革,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邁出了重要一步。

  3.法治能完善制度、加強監管,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法治能優化制度環境,讓遵紀守法的企業不吃虧,加快市場優勝劣汰;對監管者立規矩,嚴厲整頓選擇性執法;為社會信用建平臺,提高監管效率;對違法者用重典,最大限度減少欺詐、違約、製假售假、投機取巧等不規範行為,維護好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三、堅持以法治建設打造最好營商環境

  1.把平等保護貫徹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各個環節,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和合法權益。落實平等保護原則不是道德要求,而是嚴肅的政治要求。司法部門應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堅決避免“辦一個案子,垮了一個企業,跑了一批企業家”,更不能有審判“主客場”現象。要依法審慎適用強制措施,減少司法活動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不利影響,並以零容忍態度查處利用審判執行權侵害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的行為。

  2.堅持用法治方式推進市場化改革方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政府要減少對市場主體經濟運營的直接干預,以法律手段管理經濟,嚴防執法擾企;執法主體要明晰自己的權限、職責、程序、任務,公開行政執法,貫徹考核獎懲制度、執法錯案追究責任等制度,有效防止錯誤的執法損害企業發展。政府的公共服務不能缺位,要提高公共治理能力,為營商主體提供創業指導、信息服務、人才引進等服務,並引導企業向專業化、現代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3.健全法規制度、標準體系,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強普法工作。要針對營商的難題和制約因素,以平等保護、促進企業發展、提高投資效率的立法理念,完善制度立法。例如針對在市場準入方面的問題,要便利民間創業主體以各種主體形式便捷地進入市場;針對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要完善融資擔保法律方式,完善企業發行債券制度,便利企業以各種方式融資;針對企業連環債務追討難問題,要完善破產界限,完善債權保障制度,防止惡意逃債。

  4.維護好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對食品、藥品等領域的重大安全問題,要拿出治本措施,對違法者用重典,用法治維護好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5.加快推進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加強涉外法治專業人才培養,積極發展涉外法律服務,保障和服務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要通過法治的方式解決在對外開放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強化企業走出去的合規意識。

  法治既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也是其良性運行的根本保障。只有我們持續加強法治建設,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才能打造“最好的營商環境”,為市場主體平等競爭、蓬勃發展厚植土壤,為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