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郭沫若的是是非非,有多少是誤解、故意曲解,甚至是潑汙水?

文人是孤獨的,因為極少有人能懂他們的內心世界。文人的心是一顆孤獨的星星,因為他們在旁人眼中如此的年輕又耀眼奪目,簡直羨煞旁人。文人是推動世間清澈流水的力量,他們的文字和思想理念常常能燃燒旁人心中的那把火。

就如魯迅用文學的力量辛辣的抨擊了封建制度,敲醒了睡眠中的中國人:聞一多用激昂的文字興奮了中國人的跳動的心臟;而郭沫若則是用天賦和學識為中國的考古等多個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後世對他的評價卻褒貶不一。

有關郭沫若的是是非非,有多少是誤解、故意曲解,甚至是潑汙水?

在四川樂山沙灣的1892年11月16日這一天一名叫做郭開貞的孩子出生了。郭開貞就是後來的郭沫若。郭沫若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文學家、歷史學家等等,他擁有麥克昂、沫若等多個筆名。在郭沫若年少時奔赴日本留學接受當時前沿的教育和思想文化。

在日本留學期間結識了眾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這些朋友和文化壞境的影響下,郭沫若受到了斯賓諾沙、惠特曼等人思想理念,決心棄醫從文。在之後的時光裡,郭沫若先和郁達夫等人組建名為“創造社”的社團,積極的組織社團活動參加新文學運動。

郭沫若在這一時期創造的詩集—《女神》在中國的文學史上開拓了一個的風潮,象徵著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中國詩歌時代的開始,充分體現了“五四”時代的內在精神,可以說是當代最優秀的革命浪漫主義詩作。

有關郭沫若的是是非非,有多少是誤解、故意曲解,甚至是潑汙水?

在留學期間的的郭沫若充分了解,學習馬克思主義。回國後,郭沫若積極參加革命行動。在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1928年被國民黨通緝,流亡至日本。

在這段流亡的時間對於郭沫若和中國歷史而言都是一段非常重要的轉折點。至1928年郭沫若流亡至日本時便埋頭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史,其著作《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豐富中國學術史上的空白。

在建國之後,郭沫若擔任我國多個職位和主持編寫了多個著作為我國學術界作出了巨大貢獻。那為什麼這樣優秀的人會有這麼多是是非非的評價呢?

有關郭沫若的是是非非,有多少是誤解、故意曲解,甚至是潑汙水?

其一郭沫若名聲大噪時才四十歲左右,那是的郭沫若就被同行的尊稱為“郭老”。因此,我們不排除在這些言論中有些人不懷好意、噁心傳播謠言。對此我們後世對於一些言論的真實性更要仔細的進行甄別。

其二郭沫若的私生活不檢點的汙點在當時人們口中不斷的被議論。但是我們仔細探究其中的細節會發現在行為道德沒有出格的地方。在上海時期時,郭沫若經常和一群浪子在外灘瀟灑玩樂。在一個思想保守的年代,郭沫若的行為是不被大多數人接受的。

其三我們要探究對郭沫若的評價有個人就不得不提。這人就是魯迅。在當時魯迅和郭沫若之間文人式的互踩在當時可謂是一出好戲。魯迅曾評價郭沫若:“天才加流氓”。但只是對郭沫若私生活的一個評價。我們在回過頭來看兩人之間的互動會發現這是英雄之間的惺惺相惜。

有關郭沫若的是是非非,有多少是誤解、故意曲解,甚至是潑汙水?

在我看來郭沫若有缺點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因為人無完人。我們評價一個人要遵守客觀的原則,對於郭沫若的評價絕大部分都是在惡意的揣測,並非事實。因此,我們在看對於郭沫若的評價時也十分考驗我們的“眼力”。

參考文獻:

《郭沫若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