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錯!郭沫若:他是一個典型的機會主義者

吳三桂的選擇

前面講過,因為優柔寡斷的性格和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個性,崇禎一直錯失良機,他也一直沒有調吳三桂進京來勤王。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當農民軍逼近京城後,崇禎終於坐不住了。

三月六日,崇禎下令讓吳三桂放棄寧遠、入京勤王,封他為平西伯,命他“星夜馳赴山海,率兵入關”。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錯!郭沫若:他是一個典型的機會主義者

由於史料匱乏,吳三桂收到這份命令後,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不得而知。在我的眼中,他應該是既興奮,又沮喪;既激動無比,又悲傷不止。

畢竟,吳三桂一直等待撤離寧遠的命令,他早就想離開這個苦寒之地了。同時,以三十三歲的盛年之身,就能獲得其他人奮鬥一生都無法得到的伯爵身份,這讓吳三桂欣喜不已。然而,朝廷封他平西伯的意思,再明確不過了,就是讓他去打農民軍,讓他去死。

對於朝廷的這個任命,吳三桂痛苦無比。畢竟,吳三桂清楚地知道,用自己十數萬軍隊,去攻打百萬之眾的農民軍,無疑就是以卵擊石,主動找死。這樣的結果,只能讓他徒自傷悲、痛苦不已。

最終,對於這個任命,吳三桂採用了一種消極的辦事方法,他能拖一拖,就拖一拖;能不去,就不去。

為了拖延時間,吳三桂把當地的五十萬居民打成了一個大禮包,率領他們進入關內。

整整五十萬民眾隨軍逃難,一路之上婦幼老弱啼哭不斷,擁塞於道,每天行軍不過五十里。當然,對於為何要攜帶這些百姓,吳三桂也給了一個合情合理的藉口——這些都是大明王朝的子民,臣不忍棄他們而去,只能攜帶他們進入關內。

其實,吳三桂的這個說辭,完全是拖延時間的藉口罷了。要知道,如果他學習當年的袁崇煥,他完全可以留下步兵保護百姓,自己親率騎兵日夜兼程入關,去救皇帝。

寧遠距離山海關不過兩百里,若吳三桂全力前進,他完全可以日行一百餘里,兩天之內就能趕到山海關。然而,他卻沒有這麼做,吳三桂是三月六日從寧遠出發的,結果十六日他才到山海關。這麼短的路,他愣是走了十天!

用了整整十天時間,晃晃悠悠到達山海關後,吳三桂還是沒有繼續前進的意思。他上奏朝廷,以需要安置百姓為由,懇請“安歇家口五日”,又耽誤了五天時間。

對於吳三桂這種行為,崇禎雖然恨得咬牙切齒,但又有什麼辦法呢?畢竟,吳三桂已經動身了,這在崇禎眼中已經算是最好的結果了。

要知道,崇禎此次下達的勤王旨意,除了調遣吳三桂外,還命令平賊將軍左良玉、山東總兵劉澤清、河南總兵許定國,以及黃得功、劉良佐等人一起來勤王。若他們都能率軍來京城,一起抵禦李自成,明朝到底能不能滅亡,就真的“未可知也”了。

然而,對於皇帝的急詔,劉澤清故意從馬上摔了下來,以受傷為由,藉故不奉召。而左良玉、黃得功和許定國等人的態度更絕,他們對於崇禎的聖旨不理不睬,就當沒有收到這封求救信。

國家安危之際,得此大臣,崇禎當時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也難怪他會發出“大臣皆可殺”的感嘆。對比這些武將,吳三桂還算是一個忠孝之士了。

在吳三桂的消極怠工下,時間就這樣一天一天地耗下去了。當時間耗完後,不管是他,還是崇禎,都得到了真正的解脫。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就在吳三桂“安撫百姓”期間,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城,崇禎以身殉國,明朝亡國。

伴隨著明朝這家公司的破產,吳三桂終於解除了合同,恢復了自由之身。然而,雖然自由了,但吳三桂一點也不高興。因為,他失去了飯碗,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對於他而言,所謂的進京勤王已經毫無意義了,他只能掉轉馬頭,率軍返回山海關。“屯兵不進,未有所決”,他什麼都不幹,就安心等待買主上門,準備再次上崗。

吳三桂清楚地知道,像他這樣資本雄厚、位高權重的將領,是不可能失業的。畢竟,他麾下擁有四萬大軍,其中三千人是精銳的關寧鐵騎,他還鎮守戰略要地山海關,這些都是他的本錢,是他再次成功的重要資本。

就這樣,即使明朝滅亡了,吳三桂也毫不擔心,他就安心地待在山海關,不採取任何行動,等待時機,準備重新上班。很快,吳三桂就收到了一份“面試通知(勸降信)”。這個決定錄取吳三桂的“公司”,就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攻陷北京城後,李自成雖然幹了很多蠢事,但有一件事情,他自始至終都清楚無比。那就是——必須正確看待吳三桂,以及他在山海關的那些雄兵。

李自成知道,吳三桂的歸屬問題,對大順政權至關重要。吳三桂麾下的那些精兵猛將,是農民軍的一個大敵;吳三桂鎮守的山海關,那是明朝首都的前線屏障;反之,山海關也是攻打北京的前線陣地。

在這種背景下,吳三桂進,可以威脅北京城;吳三桂守,可以憑藉山海關自保;吳三桂退,他可以聯繫清軍,打開......李自成根本不敢往下去想。

在這種背景下,吳三桂成了李自成的心腹大患。他為此寢食難安,必須除之而後快。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錯!郭沫若:他是一個典型的機會主義者

《平吳錄》記載,為了除掉這個心腹之患,李自成召開會議,詢問大臣解決之策。

在這個會議中,丞相牛金星、軍師宋獻策進言道:“如今天下大勢,陝西、山西、河南、湖北等地,皆在掌握之中。長江以南,也可傳檄而定。唯獨這個山海關的吳三桂,是我軍的一個心腹大患,必須解決,否則我軍衽席不安。”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軍士們提供了兩個方案。第一,用武力消滅吳三桂,徹底解決這個心腹大患。第二,和平招撫吳三桂,用高官厚祿勸其歸順,解決這個心腹大患。這兩個解決方案,前者費錢、費事、費人,還得流血;後者費錢,卻不費事,不費人,而且還有很高的成功率。畢竟,大順取代大明後,已經證明了其正統的地位,如今人心所向。吳三桂鎮守山海關,不過是一支孤軍罷了,若想生存,他只有投降一途。此外,軍士們認為招降吳三桂,還是很有把握的。因為,吳三桂的家眷就在京城,他們是成功招降吳三桂的本錢。

就這樣,在一番討論後,大順君臣達成了共識,準備招降吳三桂。於是,李自成厚待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命他寫了一份勸降信,勸吳三桂投降。

《明季北略》等文獻記載,吳襄寫的這封勸降信非常長,但其中有一句話,寫得非常好,堪稱一語中的——“天命難回,吾君已矣,爾父須臾。嗚呼!識時事者可以知變計矣。”

識時事者,可以知變計矣......沒錯,識時務者,才是真正的俊傑。得到這封勸降信後,李自成派降將唐通出馬,帶領四萬銀兩前往山海關,用來招降吳三桂。看見父親的信和這些錢後,吳三桂將做何選擇呢?

投降大順

自從大明王朝滅亡後,擺在吳三桂面前的就剩下四條路了。第一,自立為王;第二,投降南明;第三,投降大順;第四,投降大清。

那麼,吳三桂將如何選擇呢?第一條不能選擇的,就是自立為王。誠然,吳三桂很有實力,他手下有數萬弟兄,還有明朝最精銳的關寧鐵騎。但吳三桂清楚地知道,就這幾個人、幾條槍,還想在亂世中自立為王,這不是扯嗎?清醒一下,別痴人說夢了。

自立為王,不能選;投奔南明,更不可取。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錯!郭沫若:他是一個典型的機會主義者

雖然在吳三桂眼中,若像其他明朝將領一樣,國家滅亡後,投奔南方建立的南明政權,也不失為一條良策,但這裡的問題是,吳三桂就是想去,他也去不了呀。

畢竟,李自成已經佔領了黃河地區,吳三桂若想去南方,他將如何突破這片敵佔區呢?何況,自己的部下都是遼東人,他們肯背井離鄉、拋卻故土跟隨吳三桂去南方嗎?恐怕,若吳三桂真打算南下,他都走不出遼東,部隊就得譁變,自己就成一個光桿司令了。

自立為王不能選,投奔南明不可取,擺在吳三桂面前的只剩下兩條路了。是投降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呢,還是投降多爾袞攝政的大清王朝呢?這個問題,確實需要好好地思考一番。最終,在思考了數天後,吳三桂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投降大順政權。之所以這樣決定,原因有二。

第一個原因,血緣。

吳三桂之所以選擇大順政權,是因為跟多數人一樣,他不願意投奔一個蠻夷政權。畢竟,李自成建立的,好歹是漢人的王朝,投奔了女真,就成為蠻夷的子民了。

第二個原因,現實。

吳三桂清楚地知道,他一直與大清王朝交戰,他所有的功績都是用大清王朝將士的血積累的。按照他父親所說“吾與北兵結仇深,勢難歸北”,他是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能與大清將士一起把酒言歡。畢竟,他們之前的仇恨太深了,絕不能夠輕易化解。

綜上所述,吳三桂選擇了棄清親順,他準備歸順李自成。何況,在他的眼中,李自成對自己還不錯呢。自己什麼功勞都沒有,李自成就對自己加官晉爵(爾來不失封侯之位),還送給自己四萬銀兩。這麼好的主子,哪裡去找?

吳三桂終於下定決心,他給父親回信,決定投降大順政權。“知已歸降,欲保家口,只得降順,達變通勸,方是丈夫”“國破君亡,兒自當以死報,今吾父諄諄告誡以孝子督責,兒又不得不面遵嚴命”......

就這樣,在這番假模假樣的說辭下,吳三桂給自己投降找到了一個合理的藉口,他“託於父命”,就此投降了大順政權。

郭沫若先生說吳三桂是一個“標準的機會主義者”,真可謂看透了這個人。當然,吳三桂雖然同意了歸順,但他還是有很多顧忌的。畢竟,他不知道自己的三軍將士是什麼意思呀!萬一這些將士還忠於明朝,豈不是弄巧成拙?於是,吳三桂布了一個局,打算試探一下部下的思想。

《流寇志》記載,為了試探部下,吳三桂下令開會,他對部下們大喊道:“都城失守,先帝賓天,三桂受國厚恩,宜以死報國。然非籍將士力不能以破敵,今將若之何?”

聽完吳三桂的話後,諸將皆沉默不語。吳三桂大聲詢問了三次,諸將也無人作聲,不知該如何回答。

見部將無人表態,吳三桂嘆了一口氣,大聲喊道:“闖王勢大,唐通、姜瓖皆降,我孤軍不能自立。今闖王使至,其斬之乎,抑迎之乎?”

一聽這話,眾人更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了。大帥這麼說,到底是什麼意思?是讓我們跟李自成為敵呢,還是歡迎他的使者呢?

就這樣,在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情況下,眾人只能齊聲回答了那句基本上沒有責任的話——“今日死生,惟將軍命!”

是呀,我們的生死,就全聽您這個頂頭上司的了。畢竟,在大家眼中,拿不定主意,就去找領導。雖然領導也未必英明神武,但他卻能背了這口黑鍋。

就這樣,得到了滿意的答案後,吳三桂下令接受李自成的犒賞,正式投降大順王朝。他把山海關的守備工作交給了大順使者唐通,就高高興興地出門了。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錯!郭沫若:他是一個典型的機會主義者

慟哭六軍俱縞素

投降了大順政權後,吳三桂率領部隊開赴京城,準備謁見李自成,去跪拜這位新君。行軍途中,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吳三桂還到處張貼告示,告訴沿途的百姓——“本鎮率所部朝見新主,所過秋毫無犯,爾民不必驚恐”,等等。

就這樣,興高采烈的吳三桂一路奔北京而來。然而,順治元年(1644年)三月二十七日,吳三桂抵達永平(今河北盧龍縣)西沙河驛站時,一個驚天動地的消息改變了他的想法,最終讓他背順歸清。

根據《庭聞錄》《小腆紀年附考》等史料記載,吳三桂在西沙河驛站休息時,遇到了從北京逃離出來的親信。這些親信告訴了他三件驚天動地的事情。

第一,李自成發動了一場比餉運動。如今,吳家在京城的家被李自成抄了,吳襄也被李自成抓了。

第二,吳襄被抓後,在獄中天天被拷打,即使交了五千兩銀子贖罪,也無濟於事。如今,老爺子快被打死了。

第三,愛妾陳圓圓被農民軍擄走了,已經成為別人的妻子了。

這裡解釋一下,擄走陳圓圓的人,到底是李自成,還是李自成手下的大將劉宗敏,由於史料矛盾,很難定論。有些史料說“三桂偵知,陳沅為劉宗敏所得”;也有史料說“李自成抄吳襄家,得陳沅,悅之,欲立為妃”。

當然,不管是誰擄走了陳圓圓,結果都是一樣的,這些人徹底惹怒了吳三桂,迫使他做出了一個改變歷史的決定。

聽完親信匯報的三件事情,特別是第三件事情後,吳三桂勃然大怒,他對天大吼道:“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見人耶?”說完,吳三桂下令全軍停止前進,掉轉馬頭,返回山海關,他徹底與大順王朝決裂了。

其實,所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完全是後人杜撰的結果,根本不是當時的歷史事實。

熟讀史書的人知道,記錄吳三桂那些糗事的書,比如《庭聞錄》《小腆紀年附考》等書,都出自清朝中期或晚期。當時,吳三桂已經三次背叛君主,成為一個遺臭萬年的人了。因此,為了醜化吳三桂,這些書加入了很多不符合歷史的情節,把吳三桂塑造成一個只愛美女、不愛江山的小人。

翻看更早的歷史,我們就能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歷史。

清朝康熙十年(1670年)出版了一本書,叫作《明季北略》。此書問世時,吳三桂尚未謀反,因此,這本書記錄的內容,很可能才是真正的歷史。

自成入京,劉宗敏系吳襄,索沅,不得,拷掠酷甚。三桂聞之,益募兵七千。三月二十七日,將自成守邊兵二萬盡行砍殺,止餘三十二人,賊將負重傷逃歸,三桂遂居山海關。

——《明季北略》

這段文字明確告訴了我們,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劉宗敏雖然垂涎陳圓圓的美色,但他沒有得逞。那麼,既然劉宗敏沒有得逞,陳圓圓也沒有失節,何來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之說呢?因此,當時的真實情況是,吳三桂得知父親被抓,還被“拷掠酷甚”後,這才憤怒地造反,與大順王朝徹底決裂。其實,當李自成、劉宗敏等人騷擾陳圓圓那一刻起,吳三桂就必須造反了。即使留下一個“衝冠一怒為紅顏”的說法,他也必須要乾了。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錯!郭沫若:他是一個典型的機會主義者

因為,我從來不認為,吳三桂“為了女人而造反”的事情,是一件需要被千夫指、萬夫罵的事情。若我們是吳三桂,在那樣的處境,也一定會造反無疑。看看吳三桂當時的處境吧,家被抄了,父親被抓了,自己的女人被搶走了。大丈夫無法保護自己的妻兒老小,這已經是最大的恥辱了。難道說,還要讓吳三桂對抄了自己家的人俯首稱臣、對搶了自己女人的人心悅誠服,把抄家、搶老婆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這才是正常的嗎?

大順政權抄了吳三桂的家、搶了吳三桂的女人,就等於是在逼迫吳三桂造反了。這種情況下,假設吳三桂不造反,才是一件稀奇古怪的事情。

當然,即使吳三桂不造反,在李自成那個比餉運動下,其他人也會去造大順政權的反。這是歷史的必然,也是大順政權自作自受的結果。

促使吳三桂降而復叛大順政權的原因有很多,也非常複雜。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這個政權嚴重地侵害了吳三桂這些人的利益,所以他們不得不反。

伴隨著吳三桂的造反,歷史隨後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這個清朝太有意思了》(1-3卷),京東滿100減50,噹噹5折包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