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嶺村的合作醫療室

桑嶺村離縣城 5公里,不遠不近,歷來看病不方便。過去交通不便,村民患大病重病急病時,扎一把臨時的“滑竿”,十幾個漢子輪流小跑扛到縣城。1972年父親突然暈倒口吐白沫,楊鑄賓伯父及時組織了幾個親朋好友,把他抬到縣城,救了他的命。他們把一把椅子紮在兩根橫扛上,父親半坐半躺在上面,隨著走路的節奏上下彈跳,我跟在後面小跑,直接送到縣醫院。

在我童年的時候,村裡缺醫少藥,也缺錢求醫問藥看病治療。生病時老人用老辦法,找些草藥應付。傷風感冒,總是用柴胡、香茹、茅草根,另加馬鞭草煮成藥湯服用。有一次我喉嚨發炎,話也說不出來,奶奶甚至讓我吸入燒新鮮稻草的濃煙子,把我嗆得半天出不了氣,但還有一點效果。那時,肚子疼吃一枝箭,牙齒痛煮木通根,外傷就用獨定子……在我的印象裡,村裡曾發生患急性病送不及時而失去生命的事件多起,有的死於產後流血、有的死於膽道回蟲、有的腸梗阻、破傷風……大多數是沒有及時就醫導致死亡。

1965年6月26日,衛生部部長錢信忠向中央領導彙報全國醫務人員分佈情況時說:全國現有140多萬名衛生技術人員,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縣城,只有l0%在農村;高級醫務人員80%在城市;醫療經費的使用農村只佔25%,城市則佔去了75%。城市平均每千人所得的醫院床位以及專業衛生技術人員數目,分別是農村的7.4倍和3.7倍。而農村人口是城市入口的4.6倍。聽了彙報後中央領導面容嚴肅地站起身來說:廣大農民得不到醫療,一無醫,二無藥……應該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培養一大批農村也養得起的醫生,由他們來為農民看病服務。這就是著名的“6·26”指示。

全國貫徹“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指示。劍川縣也行動起來,1968年開始實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培訓“赤腳醫生”,到1969年5月1日,全縣90個公社(大隊)開辦了合作醫療室,桑嶺村也成立了合作醫療室,送段吉榮和馬覆軍兩人參加培訓,受訓回村成為桑嶺村有史以來第一代農村“赤腳醫生”。據馬覆軍回憶,“赤腳醫生”在醫療室脫產工作,全村5個生產隊,每個隊培養一位衛生員配合工作。開辦之初,由縣裡支持一點經費,並派醫生住村指導,把“赤腳醫生”扶上馬,還要送一程。在一段時間裡,縣醫院梁瑞娘醫生住村教他們打針施藥,東嶺聯合針所、溫登村的史醫生也來幫助工作。學會打針,處理小傷病痛,簡單用藥後,他們便獨立開展工作,有時還背上藥箱到田間地頭送醫送藥。“赤腳醫生”半農半醫,回所在生產隊記工分拿報酬,當時生產隊實行評工記分制,每天十分工分封頂,“赤腳醫生”的工分9.5分或滿分10分。

桑嶺村有了自己的醫生,有了自己的“醫院”,有病就到醫療室找他們,每次看病付5 分錢的掛號費,實現了小病不出村,看病不付錢的“公費醫療”。由於“吃藥不開錢”,醫療室的存藥很快用完,大隊沒有錢補充,生產隊拿不出錢,又不能讓社員湊錢。合作醫療室面臨關門的時候,大隊決定以中草藥為主,組織勞動力去挖草藥,採挖回來的半夏、重樓、黃連、威寧仙,柴胡、香茹、刺參、黨參等堆滿了合作醫療室。兩位“赤腳醫生”和臨時抽調的社員揀切、泡製忙開來。甚至把一些草藥移到二隊的菜場(菜園)。社員們想盡一切辦法以愛護和維持屬於自己的“醫院”,苦苦支撐一直到包產到戶時期。

1970年段吉榮去當兵服役,之後,馬覆軍也離開合作醫療室到省衛校讀書。村民馬碧英和段家繁兩位接替了們的工作,成為桑嶺村的“赤腳醫生”。馬碧英負責婦幼保健、接生、護理、施藥打針等,段家繁負責診斷、開方、藥劑。兩人配合默契。他們既當醫生,又當護士,還當護工;他們既看病,又挖藥,還要製藥。堅持坐診出診相結合,送醫上門,送藥到戶,遇到年邁病重的病人,還要陪護。

2001年的一天,一輛農用汽車開到的桑嶺合作醫療室門前,從車上下來二三十人來集體看病,一時間成了新聞。生病也不是一起生病的呀?村民們這樣議論。其實,桑嶺村合作醫療室的名聲早已播傳全縣,這輛車是從百里開外的上蘭鄉來。他們已經相約很久,有的是村人代藥把病治好來感謝的,有的是久病沉痾慕名而來的。這樣集體來就診的還有象圖、彌沙,東山各村。桑嶺村合作醫療室醫德醫風療效遠近聞名。尤其在面癱、中風、風溼等方面受到尊崇。在桑嶺村找不到一個歪嘴斜眼面癱後遺症的,就是享用了桑嶺合作醫療室的福分。來就診的除本村人外還東嶺一片的水古樓、白沙濞、江口、祿壽、獅河等村莊。目前桑嶺村合作醫療室是全縣唯一能報醫保的兩所村級中醫定點衛生室之一。日診人數達50人次,一年約18000人次,對於一個邊疆民族地區村級衛生室來說,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

2014年春節採訪段家繁醫生。已經69歲的段醫生,明眸炯炯,精神矍鑠。他說:桑嶺村民給我機會,走上了治病救人的人生之路,1971年從當上“赤腳醫生”那天起,我就深深地愛上這項工作,愛上這個職業。之所以做出一點成績,全是村民的厚愛和信任,鞭策和鼓勵的結果。段醫生很謙虛。據我掌握的情況,段家繁醫生是一個立於善於學習鑽研的村民,一個地地道道自學成才的桑嶺村人。1971年大隊確定段家繁為“赤腳醫生”後,派他參加第六期“大理州‘赤腳醫生’培訓班”。半年時間,段家繁沒出大理衛校大門一步,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只有這半年的學習機會,在後來的實踐中,邊學習邊實踐,從碘酒、針灸、紅藥水,一步一個腳印,逐漸摸索出一套自己中西結合的醫術。

到目前為止,除劍川縣外,麗江、鶴慶、蘭坪、洱源、下關都有慕名而來的患者到桑嶺衛生室求醫問藥。還有昆明、廣州、深圳、浙江、上海等請人帶藥治病。一個村級合作醫療室得到這樣的追捧,應該是“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指示的典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