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北伐軍擊敗上百萬北洋軍閥部隊,原因何在?

民國動盪,軍閥割據,城頭變幻大王旗,硝煙迭起,戰爭不斷,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破壞,人民生活水深火熱,國家主權淪喪,軍閥勢力的存在成為建立統一政府的最大阻礙。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戰爭開始,不到10個月的時間,由南而北,以十萬人兵力橫掃十倍於自己的百萬軍閥部隊,作戰速度摧枯拉朽,令人驚歎。

十萬北伐軍擊敗上百萬北洋軍閥部隊,原因何在?

那麼問題來了,北伐軍為何能以弱勝強,橫掃軍閥勢力?

十萬北伐軍擊敗上百萬北洋軍閥部隊,原因何在?

先來看看北伐的對象,直係軍閥吳佩孚、奉系軍閥張作霖以及從直系分化而出、號稱“五省聯帥“的孫傳芳。

“儒帥”吳佩孚坐擁兩湖、河南、直隸等省的全部或大部,交通要道京漢線也在其控制之下,擁有軍隊20萬,是北伐軍從廣東北上,最先要面對的強敵。奉系軍閥張作霖兵力最強,擁兵35萬,佔據東北三省及京津地區,山東、直隸、熱河、察哈爾等省部分地區也歸其統轄。“五省聯帥”孫傳芳,部隊20萬,長江下游的蘇、浙地區及津浦路南段均歸其所屬。

三方軍力總和75萬人,再加上各地零散的小軍閥,國民革命軍要面對的敵人大致在百萬以上。而反觀北伐的國民革命軍部隊,總計8個軍,10萬人。部隊人數相差十倍,但北伐軍卻以異常迅速的行軍速度打散了軍閥部隊,不得不說是革命軍的奇蹟。

十萬北伐軍擊敗上百萬北洋軍閥部隊,原因何在?

北伐軍以少勝多,原因何在?

首先,軍閥對北伐軍行軍速度、作戰能力判斷失誤。當時奉系、直系兩派正在南口一帶對馮玉祥的國民軍展開合力圍攻,對於北伐軍,他們的打算是等到與國民軍的戰事告一段落後,吳佩孚的直系部隊再大舉南下,攻克北伐軍的大本營廣東。

十萬北伐軍擊敗上百萬北洋軍閥部隊,原因何在?

他們甚至打出了“先圖西北,再定西南”的旗幟,顯然沒有把北伐軍放在心上。

然而現實總是出人意料,馮玉祥的國民軍不僅沒有在奉、直兩派的攻擊下大損,反而於9月17日在綏遠五原誓師,就任國民軍聯軍總司令,加入北伐隊伍,北伐軍力量大增。

第二,三方軍閥內部不夠團結,爭權奪利仍舊存在。來看看當時蔣介石提出的北伐策略中的幾點:“聯合湘贛,作攻守同盟之勢,約其共同出兵之期限,以牽制吳(佩孚)軍南下”,“聯合孫傳芳,使之中立,不為敵用。”

十萬北伐軍擊敗上百萬北洋軍閥部隊,原因何在?

再看北伐軍的大策略,“打倒吳佩孚,聯合孫傳芳,不理張作霖”,利用俊發內部的不合,中立一方打擊另一方。北伐軍進攻一方派系時,其餘兩方均打著按兵不動、坐收漁翁之利的想法。

十萬北伐軍擊敗上百萬北洋軍閥部隊,原因何在?

勾心鬥角、矛盾尖銳,各自為政,這些都給國民革命軍提供了各個擊破的機會。

國民革命軍在當時蘇聯顧問建議下,制定了作戰方針:首先向兩湖地區進軍,迅速擊潰北洋軍閥中力量最為薄弱的吳佩孚,同時爭取孫傳芳、張作霖的中立。等兩湖戰場取勝,東擊孫傳芳,最後北上解決實力最雄厚的“東北王”張作霖,徹底完成全國的統一。

實際的作戰形勢也正如北伐軍作戰計劃所料,長沙、岳陽、武昌迅速攻佔,葉挺率領的第四軍獨立團作戰勇猛,奪得“鐵軍”稱號。地盤連續丟失,吳佩孚大勢已去。就在此時,原本保持中立的孫傳芳意識到自己恐怕逃不過北伐軍的進攻,主動出兵從江西進攻兩湖,企圖切斷北伐軍後路。但為時已晚。革命軍第四、七軍先後進入江西,很快殲滅孫傳芳主力。

十萬北伐軍擊敗上百萬北洋軍閥部隊,原因何在?

第三,北伐軍武力作戰與農民運動相結合。當時正處於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時期,北伐軍勝利進軍的過程中,兩黨在南方發動農民,各地工農運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爆發,工人運動、工會組織發展極快,到1927年春天,全國總工會會員達到200萬人。

人數如此龐大的工農運動為北伐軍提供了作戰上的便利和人心上的支持,對於北伐軍以少勝多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

最後,北伐軍順應民意,群眾基礎雄厚。

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軍閥儼然地方上的土皇帝,大肆徵收苛捐雜稅,對人民生活帶來很大摧殘,“中國人民一切困苦之總原因,在帝國主義者之侵略及其工具買過軍閥之暴虐”,因而人民早已不滿於軍閥在當地的統治。

師出有名,仁者之軍,正義之師,煌煌如有天助,在人民大眾意願加持下,代表民意的北伐軍自有一股無敵之勢。

故此,北伐軍才能以少勝多,完成了國家的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