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乡村迎蜕变 依托“独家”资源,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辣椒”乡村迎蜕变 依托“独家”资源,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在辣椒园查看秧苗生长状况

“辣椒”乡村迎蜕变 依托“独家”资源,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到困难户家了解情况

“辣椒”乡村迎蜕变 依托“独家”资源,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与养殖户进行交流

■体验记者: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家静

■体验地点:

长丰县朱巷镇庞孤堆社区

朴实、健谈,接地气、有想法,这是记者对于长丰县朱巷镇庞孤堆社区党总支书记梁有礼的第一印象。刚从浙江学习归来的梁有礼似乎停不下脚步,总是一转身就忙碌起来。

近日,“我当一天村支书”的体验式采访活动来到了庞孤堆社区。跟着50岁的梁有礼“跑”了一天,乡村热土留下了记者2万多的脚步,从红辣椒、红草莓、红龙虾到放食的群鸭,丰收的瓜蒌,自强不息的村民,即将落成的水上运动中心……昔日贫困村的“乡村梦”正照进现实。

画面一:

10米高的钢架温室大棚 拔地而起

10月底,记者来到了长丰县朱巷镇庞孤堆社区,开始了一天的临时“村支书”工作。

“今天我要去辣椒园看一下钢架温室大棚进展到哪一步了。”梁有礼带着记者来到了离社区不远的辣椒产业园,加工车间内弥漫着辣椒味,满地的泰国艳红辣椒正等待着加工分装走向餐桌;几位常年在这里打工的阿姨正在清洗韭菜、切断,再加入红彤彤的辣椒腌制,它已经成了农家乐中最抢手的一道小菜。

辣椒产业园的负责人丁兆文告诉记者,可别小看这个产业园,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年产500万斤,远销湖南、四川、贵州等全国各省市,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打开了一扇农业增收的新大门,每年能带动周边100多位农民务工。因此,红辣椒也成了庞孤堆社区的主打特色,朱巷镇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红色辣椒小镇。

“砰砰砰……”来自河南的建筑工人正在钢架温室大棚里忙活着,预计到11月中上旬,这个工期就该结束了。这个高达10米的钢架大棚与产业园现有的小拱棚比起来更显高端。“这是我们争取来的项目,这种大棚利用空间更大,抵御大雪的能力更强。”梁有礼深知再过一段时间,1万平方米的大棚里将种植上瓜果蔬菜,抢占春节这一有利市场。

画面二:

成群结队的鸭鹅为希望的田野带来生机

掌握了大棚施工进度后,梁有礼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一处农田。一眼望去,仿佛看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

在一片金黄的稻田里,一群灰白相间的鸭鹅在村民的竹竿引导下,摇晃着肥嘟嘟的肚子慢悠悠地向记者走来。

“这是在干嘛?”通过老板程志的介绍,才明白这是鸭子和鹅在享用它们的“下午茶”——美味的稻谷。

程志今年养了3500多只麻鸭、500多只大白鹅,水稻收割完后,他就让农户把鸭子和鹅一起赶到稻田觅食。这一出门就是两三个小时,鸭鹅既吃饱了饭,又起到了锻炼的效果,所以他的鸭鹅销量都很不错。

“白鹅剩下不到200只了,鸭子再过一个月就能卖了。”程志算了下,一只鸭子80元,一只鹅是200元,收益还算可观。

因程志家的鸭鹅主打生态绿色饲养,所以不愁销路,除了广受本镇居民的青睐外,还有不少合肥市区的消费者开车前往购买。为了进一步扩大白鹅和麻鸭的知名度,程志打算搭上村里将要上线的电商中心的便车,让全国的消费者都能品尝到来自朱巷镇的地道美味。

画面三:

万斤瓜蒌籽破瓜而出变身“金疙瘩”

程志的家业可不止这些。

在不远处的马路边,一个个简易机器发出“轰隆隆”的声音,旁边堆满了橘红色的瓜蒌。戴着草帽的中年大妈一锹一锹舀进去,不一会儿皮与籽各自分离,盆里接满了瓜蒌籽。“这哪是瓜蒌籽,这明明是金疙瘩啊。”一旁的梁有礼笑着说。

程志告诉记者,今年他首试种植了80亩的瓜蒌,预计能收获万斤左右的瓜蒌籽。根据市场行情,一斤瓜蒌籽的价格至少在18元。除此外,程志还养殖了100亩的龙虾,在当地村民的心中,程志是名副其实的种植大户。

谁又能想到,如此“成功”的程志此前曾是贫困户?

原来,程志的家比较贫穷,后来生了一个听力缺陷的女儿,一家人给女儿看病花去了不少钱。“在社居委的帮助下,我掌握了种(养)植技术,没有启动资金,就去申请贷款。”程志告诉记者,几年来,他的产业越来越大。

“他自己富起来后,还带动社区里的贫困户一起脱贫。”梁有礼算过,最高峰时程志要请30多位村民一起帮忙,他们一般每天工作9小时,每人每天的工资在100元上下,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目前刚处于创业阶段的他除去贷款、人工等成本费,年收入在10多万,生活驶入快车道。

画面四:

昔日贫困户纷纷“转型”脱贫明星

扶贫先扶志。庞孤堆社区125户贫困户早在3年前就摘掉了“贫困帽”,像程志这样的励志村民和成功案例不在少数。

同为昔日贫困户的梁有聪虽然没有程志的大包大干,但是也有一种独立自强的精神,让五口之家的生活渐渐有了幸福底色。

在梁有礼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庞孤堆小区。白墙灰瓦,落叶纷飞,夕阳晚照,红柿挂满枝头,三两村民话生活……村民们无需挤在拥堵的晚高峰,只要按部就班完成手头的活,就能漫步回到令人羡慕的“花园洋房”式的家里。

刚从草莓棚回来的梁有聪立刻从客厅里走出来,和梁有礼打着招呼。“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政府,让我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今年47岁的梁有聪有三个孩子,都在读书,以前单纯靠种地,家里年收入不到2万元,生活捉襟见肘。

后来,在社区的帮扶下,梁有聪也开始种植了草莓,从起初的3亩扩大到现在的7亩,草莓西瓜轮着种,年销售额已经超过了10万,住在140平米的二层楼房里,梁有聪感觉眼下的日子越发有滋味。

梁有聪说,对待生活就要像对待墙上贴满的奖状一样,要有撕掉再重来的勇气。不要自怨自艾,更不要满足于当下。“你看,墙上又贴了不少张吧。”

画面五:

“美好生活”啥样?书记透露三个梦想

时钟很快划过了下午五点,记者体验临时“村支书”的工作也接近了尾声,而梁有礼一天的工作暂时还不能画上句号。

“最近正处于秸秆禁烧期间,今天恰好是我值班,到晚上十点应该能回家。”梁有礼说自从担任社区党总支书记以后,家成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常常是过家门而不入,更别说时常陪在母亲膝下尽孝。村支书的工作既有计划可寻又充满了意外,当晚十点多,就有村民因为纠纷跑到了他的办公室,“寻求”帮助。他形容自己的工作是“7+2”,“8+N”,一周几乎无休,每天工作8小时外,遇到突发情况就得加班,这成了家常便饭。

梁有礼感慨,当一天“大家长”就要担起一天的责任,只有“大家”过得好,才不负居民的一声“梁书记”。

在梁有礼的脑海里,他有一个梦想要实现。这个梦想不是豪言与壮举,但他的梦想关乎庞孤堆社区近4000位居民的美好生活和乡村振兴,既接地气又触手可及。

“我想要利用辣椒这一特色,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园;辖区的北少林武校已经成为武术冠军的摇篮,要因地制宜打造武术经济;结合本地特有的水资源,写好水文章,打造全市独一无二的水上运动中心。这三个梦想都有了实现的载体,规划已经启动。”粱有礼认为最最重要的是依靠镇政府的政策,吸纳和培养愿意留在小镇的人才,这是实现梦想的前提条件。粱有礼坚信,只有依托社区特有独有的资源,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记者手记

乡村发展有特色,

何愁不能振兴?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娃,见惯了雨天一身泥、晴天满身灰的生活。于是,在学校时辛苦读书,想要离开农村。

如今,我已在省会合肥定居近10年。虽因工作关系也会偶尔下乡,但没有这一次彻底与纯粹。看到庞孤堆小区的第一眼就想在那里安家,那里有我羡慕的阳光、空气与鸟语花香。

如果说这些都只是庞孤堆社区的外在“颜值”,那么其“内涵”也不容忽视。红辣椒、红草莓、红龙虾、金瓜蒌……产业兴旺,人居环境展新颜。

一到晚上或节假日,就有许多人前来社区农家乐吃土菜和特色烧烤,车位几乎都是一位难求。有了人气,乡村振兴还会远吗?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家静/文 卓旻/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