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蝶變:創新一子落 發展滿盤活

“科學島”上,橫貫東西的“量子大道”誕生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首條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京滬幹線”;“中國聲谷”裡,鼠標會“說話”,鋼琴能“識譜”,入園的430家企業在2018年實現產值650億元……

從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到打造“芯屏器合”四個先進製造業板塊,安徽依靠創新抓住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中部崛起的機遇,一躍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領跑者。由“傳統農業大省”變為“新興工業大省”,從“創新追趕”到“創新引領”,一路向前飛馳的安徽成為中國鉅變的生動樣本。

從跟跑到領跑

在群星閃耀的長三角地區,與江浙滬同飲一江水、承東啟西的安徽,很長一段時期裡都是“尷尬的存在”,“一直在跟跑,不緊不慢,不溫不火”。“無論是發展速度還是發展質量,我們都在後面。坐不住,真的坐不住了!”2018年9月,安徽宣城調研組赴蘇浙考察時,宣城市委書記陶方啟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想要實現追趕,變革成為他們唯一的選擇。如今,安徽不少市縣都已向前一步,積極探索體制機制變革的新路徑。

在小崗村,當年“大包乾”帶頭人之一的關友江率先把自己的土地流轉出去。在“三變”(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資金變股金)改革中,2017年,小崗村進行了改革開放40年來首次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分紅,實現了從村民“戶戶包田到地”向“人人持股分紅”的轉變。

目前,在擁有廣袤農村地區的安徽,全省承包耕地流轉率達到47%,已有11731個村參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佔總村數的73%,參與“三變”改革的村佔48.1%,平均每戶農民增收1000多元。

安徽各地也為留住好山好水敢為人先。蕪湖的十里江灣在整治後兩岸草木蔥蘢。以“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為內容的林長制改革進一步探索推廣,5萬餘名林長正守護著腳下的一山一坡、一園一林。

2012年跨省域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以來,新安江水質常年優於地表水Ⅱ類、接近I類,千島湖水質穩定保持I類,水清岸綠正成為該水域新形象。以此為經驗形成的機制正被推廣至全省水環境、空氣、森林、溼地等生態空間,拓展到滁河、洪澤湖等跨省流域。

今年上半年,安徽省經濟繼續呈現出“加速跑、趨向優”的良好態勢,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增幅居全國第6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也居第6位,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別居第3位和第4位。

1 23>

創新加速轉型升級

安徽省委書記、安徽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李錦斌用“闖出五條發展新路子”概括安徽向前奔跑的秘訣。其中,創新成為加速安徽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與安徽合肥高新區“量子大道”最能為安徽的科技創新代言。前者創建的“人造太陽”裝置,去年首次實現了等離子體電子溫度達到1億攝氏度的穩定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後者誕生的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首次在空間尺度驗證已有百年曆史的量子理論的真實性。

“原始創新需要條件,而對於原始創新的成果,我們應該想方設法讓其轉化為高新技術成果,帶動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匡光力感慨,“科研工作做了半截子是很遺憾的。”

2012年開始運作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正用協同創新回應匡光力的思考。通過集聚人才、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成果與培育孵化高新技術企業,該研究院漸成推進產業創新的轉化平臺。

截至2018年年底,該院累計引進各類人才602人,擁有各類專利161項,發明專利48項;建成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應用工程技術中心11家,建設聯合實驗室52家;累計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528項,合同金額2.02億元,累計孵化企業233家。

從突出“錢變紙”的原始創新,把握科技競爭主動權,到將其與“紙變錢”的產業創新相結合“兩翼齊飛”,“創新一子落,發展滿盤活”的發展思路讓安徽的區域創新能力連續7年居全國第一方陣。

更多的專業人才看到了這裡的實力與活力,在此紮根,為當地的產業集聚形成人才動力。

20年前,中科大的6名在校大學生開始探索人工智能,後來他們創立的科大訊飛成為“中國聲谷”的代表性企業。10年前,哈佛博士後王俊峰在“科學島”看到強磁場科學中心的規劃藍圖後就決定留下。該中心後來搭建起了生命科學領域完整的研究鏈條,並形成了癌症研究和磁生物學相關研究兩條研究線路。

量子產業集群也在安徽興起。自從2009年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合肥高新區成立後,多家主營量子技術的企業相繼落戶合肥。目前,該高新區直接從事量子領域的科研人員數量達600人。

可以說,在“兩翼齊飛”的思路統籌下,安徽初步形成了從源頭創新到技術開發再到成果轉化與產業創新的創新鏈條。在“芯屏器合”(即芯片產業、平板顯示產業、裝備製造及工業機器人產業,人工智能和製造業融合)的產業板塊佈局中,已培育形成電子信息、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五大新興產業。目前,安徽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達5400多家。

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樣本

得益於區域創新活力被激發,安徽的4個產業集群入選了國家第一批66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名單。今年9月召開的世界製造業大會更是讓安徽成為世界焦點,以“綠色製造,高端製造”為特點的“安徽製造”正在被世界看見,先進製造逐漸挺起了安徽工業的“脊樑”。

截至目前,已有87家境外世界500強公司在安徽投資設立了163家企業,2600多家外資企業累計在安徽投資930億美元。今年前7個月,安徽實際使用外資111.1億美元。其中,製造業引資高於全省平均增幅,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58.7億美元,增長11.4%,拉動全省引資增長5.6個百分點。

“過去,高端製造與智能製造是我們的薄弱環節,但這兩者同時也是今後發展的著力點。”李錦斌所說的“高端”與“智能”正是當下中國不少製造大省向製造強省跨越的關鍵。毫無疑問,在高質量發展的長跑中,始終尋求創新突破的安徽以一個省域的前進之姿,為中國鉅變提供了一份生動樣本。

實際上,作為崛起中的中部省份,安徽的優勢在於科技資源較為豐富,工業體系相對齊全,但和其他省市一樣,“如何用好優勢且不形成路徑依賴”也成為其發展的煩惱之一。對不少在合肥創業的人來說,政府的眼光與支持是發揮當地固有優勢的最大助力。

從中國第一臺VCD、第一臺微型計算機到全球首臺光量子計算機,這份創業的艱辛伴隨安徽從“中國家電之都”走向“中國IC之都”,見證中國製造的轉型升級。進入新時期,安徽將目光投向“國字號”創新基地的佈設,同時,每年實施1000個億元以上重大技改項目,大力推進24個重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

為突破“卡脖子”環節,安徽圍繞動態存儲芯片、智能語音、超薄玻璃工業機器人伺服器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施科技創新“攻尖”計劃,第一批36個項目累計已完成投資50億元,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其中就湧現出全球最高液晶顯示世代線與全球最薄0.12毫米觸控玻璃等產品。

如今,安徽創新館裡“創新點亮安徽”的燈柱照耀著館裡陳列的千餘件安徽創新成果,百餘年前中國最早開放的口岸之一蕪湖正成為今天安徽的“外灘”,過去的“豆腐故里”蚌埠已變為能源之都,省會合肥成為與北京懷柔、上海張江並列的三大綜合性國家科技中心之一。

行進在高質量發展路上的安徽各市在蝶變中迎來了新的身份,也將在新的時代起點上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1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