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帝國》:棉花,為人類帶來福祉,也帶來深重災難

我對於棉花最早的記憶,是在華北平原的一片棉田中,腰間綁著包裹,跟在奶奶身後,從枯乾的棉鈴中,摘下那些白色的棉絮,塞進腰間的包裹。之後,這些採摘到包裹中的白色纖維,被收集在一起,經過一系列工序後,變成我的棉衣、棉被,保護我度過童年徹骨的寒冬。

《棉花帝國》:棉花,為人類帶來福祉,也帶來深重災難

所以,對於棉花的記憶,是奶奶蹣跚著腳步,在殘破的棉葉、刺人的棉枝中穿行的身影;是母親在昏黃的燈光下,縫製著棉衣、絮補著棉被的身影;是自己在臃腫的棉衣中,袖著手、低著頭,頂著寒風趕往學校的身影。在童年這些關於棉花的往事中,留存的是農耕時代的自給自足,奶奶是耕種者,母親是加工者,我是消費者。一個家庭,便完成了棉花的使命。

然而,早在數百年前,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棉花已經逐步成為了全球性重要商品,隨著季風飄揚過海,去往萬里之遙的異鄉。比如在18世紀,棉花的耕種者可能是美國南方種植園中的黑人奴隸,加工者可能是英國棉紡工廠中的紡織工人,消費者則可能是印度或非洲的普通民眾。全球性市場的形成,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但也為一些人帶來了災難。

美國哈佛大學歷史教授斯文•貝克特,專注於資本主義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歷史,他從棉花產業發展入手,在全球框架下,對資本主義及現代世界的締造、變遷、重塑,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寫出了《棉花帝國》,重新描述了資本主義的誕生與發展。

《棉花帝國》:棉花,為人類帶來福祉,也帶來深重災難

在《棉花帝國》這本書中,我們能夠了解資本財富的積累、民族國家的誕生、現代制度的形成。特別是,我們能夠看到,從資本主義誕生之日,資本的力量和國家的力量就聯合在一起,通過壓榨包括美國黑人奴隸、歐洲受薪工人、印度農民在內的各種勞動者,來獲取利潤。

一、美國黑人奴隸

《棉花帝國》指出,資本主義的棉花產業,是始終與奴隸制攜手並進的。

工業革命之後,英國棉紡織業的原棉需求不斷增長,美國的種植園滿足了英國的需求,而種植園的棉花生產,則來自於對黑人奴隸的暴力壓迫。在美國的種植園,有著大量的黑人奴隸,據統計,僅當時的華盛頓縣,奴隸和白人的比例就超過10比1,每個白人家庭平均擁有80個奴隸。

為壓榨黑人奴隸更多的勞動力,種植園主發明了很多殘酷的懲罰方法,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鞭笞,因此,種植園主往往也被稱為“鞭子之主”。一個叫做亨利•比布的奴隸,曾經清晰的記得,監工將所有奴隸聚集在一起,然後剝掉他的衣服,按在地上,把手腳綁縛在的四個樁子上,然後在所有奴隸的面前,用鞭子抽打他。

歷史學家愛德華•巴普蒂斯特評價,酷刑是美國種植者生產更多棉花的動力的根源。在酷刑的脅迫之下,美國種植園的棉花產量與日俱增,1802年,美國成為了英國棉花市場的重要供應者。19世紀30年代,他們又佔領了新興的歐洲大陸和北美市場。

美國的《獨立宣言》宣稱: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但是,這些人不包括這些黑人奴隸,他們不僅受到暴力壓迫,而且可以作為私人財產,用於抵押擔保,據歷史學家邦尼•馬丁估計,有數億美元的資本是由人類財產擔保的。她表明,在當時的路易斯安那州,88%的按揭抵押貸款是用奴隸作為抵押;在南卡羅萊納州則是82%。

對此,依賴美國棉花的英國商人擔心,這些奴隸在暴政之下會發生暴動。但美國人打消了他們的顧慮,因為這些奴隸沒有槍炮和武器,並且被河流、河灣和人口密集的白人聚集區所隔離。當然,英國人也並不希望奴隸制消失,《利物浦紀事報》和《歐洲時報》認為,如果要解放奴隸,棉布價格可能會增長一倍或兩倍,而這將給英國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這就是資本的本質。把利潤和人權兩個選項,擺在資本家面前,必然只會是一道單選題,而正確答案就是利潤。

《棉花帝國》:棉花,為人類帶來福祉,也帶來深重災難

圖片來自《棉花帝國》

二、歐洲受薪工人

斯文•貝克特在《棉花帝國》中,關注了一名叫做埃倫•胡頓的紡織女工。這名女工在1833年6月接受國王工廠調查委員會的調查,當時,她年僅10歲,已經在棉紡廠工作了兩年。她每天的工作從早上5點半開始,到晚上8點結束,中間有兩次休息,一頓早餐和一頓午餐。

她負責為紡織機器上的斷線打結,而斷線每分鐘都會發生幾次,她每次只有幾秒鐘去完成任務。如果沒有將斷線接上,她就會受到懲罰。根據她向調查委員會的報告,她平均每週會被監工毆打兩次。

在當時資本家的工廠中,童工佔有很大的比例。比如英國的製造商康奈爾和肯尼迪,他們在1816年僱傭了568名工人,其中257名在16歲以下,佔總數的45%。然而,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僱傭童工是被允許的,甚至是被提倡的,在官方的輿論中,工廠被認為這些孩子最好的學校,因為把他們放在街上,可能會更糟。

歐洲受薪工人與美國黑人奴隸相比,似乎處境要優越一些,因為他們擁有自由,在非工作時間,僱主無權管理。但在實際情況中,黑人奴隸是種植園主的私人財產,而且價值不菲。1800年,一個年輕的成年男性奴隸價值500美元,而到美國內戰之前,已經高達1800美元了。所以,種植園主在壓榨黑人奴隸時,也會保證他們的生命和健康,畢竟每個人都會珍惜自己的私有財產。

而工廠主卻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因為可以隨時僱傭新的工人。因此,歐洲受薪工人一直保持著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平均每天的工作時間在14個小時之上。這種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也影響到了工人健康,在19世紀50年代,薩克森政府招募士兵,結果只有16%的紡紗工和18%的職工能夠達到健康標準。

《棉花帝國》:棉花,為人類帶來福祉,也帶來深重災難

圖片來自《棉花帝國》

三、印度農民

印度農民和許多地方的農民一樣,在數千年的時間裡,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在田地裡種植棉花,但主要種植穀物,棉花在他們的眼中,只是一種次要作物,畢竟吃飽肚子最為重要。但英國的紡織工廠為獲取原棉,一直致力於改造印度的農村,並將這些印度農民變成製成品的消費者,以及工廠勞動力的提供者。

英國人藉助國家的力量,通過制定或修改法律,比如破壞對放牧權和狩獵權等資源的集體權利、創建土地私有產權等,迫使農民從事棉花生產。而且,還通過增加稅收,提高農民對於現金的需求,而棉花作為最容易變現的商品,也成為了農民的無奈選擇。

在英國人的介入下,印度農民成為了種植棉花的受薪工人、租戶或者佃戶,失去了自給自足的能力,將自己的基本生產和消費交給了市場。然而,他們最重要的糧食作物——高粱,與棉花的相對價格卻不斷增長。從1864年到1873年,購買一定量的高粱所需要的棉花翻了一番,到1878年又翻了一番。

在這種棉價下跌、糧價上漲的趨勢中,當饑荒到來時,棉花生產者無力購買所需的糧食。19世紀70年代末,600萬至1000萬印度農民死於饑荒;在1900年的饑荒中,印度的貝拉爾地區又有8.5%的人口死亡。而且,死亡人數最多的地區是從事棉花生產最專業的地區。

《棉花帝國》:棉花,為人類帶來福祉,也帶來深重災難

圖片來自《棉花帝國》

斯文•貝克特在《棉花帝國》中,所講述的這一切,讓我們瞭解到:棉花,這種為人類帶來福祉的作物,也為人類的一些成員,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當然,棉花所帶來的災難背後,是資本的強權與暴虐,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來到這個世界,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