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主宰:大腦中的信息與神經現實,以及自由意志

基因的主宰:大腦中的信息與神經現實,以及自由意志

大腦中的信息是什麼?腦細胞如何製造與傳遞信息?大腦中的信息都儲存在了哪裡?大腦的可塑性又是什麼?另外,大腦真的擁有自由意志嗎?神經現實背後的主宰又是誰?

本文將會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一一給出答案。

主題目錄如下:

  • 腦細胞不止一種
  • 大腦裡的信息是什麼
  • 電信息的製造
  • 神經元的信息傳遞
  • 突觸的運作過程
  • 神經元的可塑性
  • 信息存儲在了哪裡
  • 基因是主宰
  • 那還有自由意志麼

腦細胞不止一種

事實上,大腦中的細胞主要有兩種:

神經元細胞神經膠質細胞。前者主要負責——處理和傳遞(與大腦功能相關的)信息;後者主要負責——結構支撐、保護絕緣、修復吞噬、以及營養供給等功能。

其中,神經膠質細胞主要(在大腦中的)有:

  • 星形膠質細胞——結構支撐、平衡離子、吸收分子、營養供給、血腦屏障。
  • 小膠質細胞——對抗感染、吞噬作用、免疫激活。
  • 少突膠質細胞——保護絕緣、加速信息傳遞。
  • 室管膜細胞——製造分泌腦脊液。

2009年,巴西神經科學家,蘇珊娜·赫庫拉諾·霍澤爾(Suzana Herculano-Houzel )的論文估算出,大腦的神經元細胞約為860億,非神經元細胞約為850億——包括膠質細胞和其它細胞(如內皮細胞、上皮細胞)。

而我們通常所說的

腦細胞,其實就是指神經元細胞,也簡稱為——神經元(或神經細胞)

神經元(Neuron),由胞體(大而圓,Soma)和突起組成,突起又分為樹突軸突,連接在胞體上。

基因的主宰:大腦中的信息與神經現實,以及自由意志

來自維基百科

  • 樹突(Dendrites)——多又短,反覆分叉,由粗變細,呈樹狀分支。
  • 軸突(Axon)——相對較長(最長可超過1米),有粗有細,直徑均勻,只有一條。
  • 髓鞘(Myelin)——呈節狀相鄰,長短不一(約60~1000μm),絕緣。
  • 郎飛結(Nodes of Ranvier)——又稱蘭氏結,是髓鞘之間裸露的間隙。
  • 軸丘(Axon Hillock)——是軸突起始的一小段(約15~25μm),無髓鞘部分。
  • 神經纖維——是軸丘之後,由
    髓鞘包裹的部分
  • 神經末梢——是軸突末梢,分叉變細,呈樹狀分支的部分。
  • 軸突末端(Axon Terminal)——是軸突末梢分支的末端。
  • 突觸(Synapse)——是軸突末端靶細胞(其它神經元的胞體、樹突、軸突)連接的結構。

極簡形式如下示意:

靶細胞---突觸—(樹突—胞體—軸突)—突觸---靶細胞

大腦裡的信息是什麼

神經元的核心功能之一,即是

傳遞信息,那麼這個可以“流動”的信息是什麼呢?

顯然,信息不能脫離物質獨立存在,無論它是靜止的還是流動的,它都需要載體。那麼在大腦中,流動信息的物質載體——就是化學分子。因此,大腦中傳遞的信息——就是電信息化學信息

那電從何而來,電信息又是什麼呢?

神經元的“電源”,主要來自細胞膜內外的帶電離子,這些離子是:鈉離子(正電)、鉀離子(正電)、鈣離子(正電)、氯離子(負電),以及有機負離子(Organic Anion,負電)。

離子——是指原子或原子基團,失去或得到一個或幾個電子,而形成的帶電荷的粒子。

我們知道,電荷分佈形成了電位,分佈差異形成了電位差。那麼,膜內帶電離子的流動就可以形成電位變化,而離子濃度就決定電位的強弱。

於是,電信息所傳遞的信息——就是電位的強弱變化,以及持續時間。

化學信息是什麼,又如何傳遞呢?

神經元可以製造化學分子,這是顯而易見的,前面說的帶電離子就是一種化學分子,但化學信息的傳遞,不是指帶電離子,而是另外的一種化學分子——神經遞質(後面具體說)

那麼,化學信息

所傳遞的信息——其實就是神經遞質的數量和類型。

於是,我們看到,化學分子——通過帶電離子形成了電信息的傳遞,通過神經遞質形成了化學信息的傳遞。

可見,大腦中信息的本質就是——化學分子,而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化學反應的最小單位(又稱元素),再往後就是粒子物理了。

所以,大腦神經現實的運作,是在原子層面之上,以化學分子為基礎的——這具有宏觀確定性,而化學分子的運作是在原子層面之下,以量子效應

為基礎的——這具有微觀不確定性。

電信息的製造

神經元製造電信息,有三種形式:靜息電位分段電位動作電位

電位,即電勢;電位差,即相對電壓。

靜息電位(Resting Potential)

顧名思義,就是在靜息狀態下(即沒有接受任何信息時),神經元的細胞膜(包括胞體、樹突、軸突),所具有的恆定電位差。此時,膜電位外正內負,如果把膜外電位看成0,那麼膜內就大約是-60mV(負值表示膜內電位低)。

那為何靜息狀態下,會有電位差呢?

這是膜上的滲透通道(Leak Channel)與鈉鉀泵(離子傳輸器),動態調控膜內外

離子濃度差,抵達擴散力電動力平衡的結果。

  • 擴散力——是離子濃度差帶來的擴散作用。
  • 電動力——是電荷相互吸引或相斥的作用,電位差會帶來電動力,作用於膜內外的離子。
  • 電化學驅動力——是擴散力與電動力的合力(淨力)。
  • 滲透通道——是永不關閉的,但不同的離子的通透性不同。
  • 鈉鉀泵——是主動調控的通道,它會不斷消耗能量(ATP),以進出2:3的比例,讓鉀離子進2,鈉離子出3。

那麼,靜息膜內負電位的產生機制,就是:

  • 「鈉鉀泵」讓膜內鉀離子濃度升高,鈉離子濃度降低,膜內負電位增強。
  • 「滲透通道」讓高濃度鉀離子擴散出去,膜內負電位增強。
  • 「滲透通道」准許氯離子進出,因為膜內負電位較強,電動力排斥氯離子出去,當膜外擴散力與膜內電動力平衡時,膜內負電位減弱。
  • 「滲透通道」不准許鈉離子進出,無法改變電位差。
  • 「滲透通道」不准許鈣離子進出,無法改變電位差。
  • 「有機負離子」沒有通道准許進出,無法改變電位差。

我們可以看到,靜息電位並沒有傳遞信息,它只是維持了一個負電位狀態,但這對神經元的信息傳遞至關重要。

分段電位(Graded Potential)

這種電位是變化的、持續的、可疊加的、也是不斷衰減的,並且只能在神經元的樹突與胞體上觸發傳遞。也就是說,分段電位是在從胞體與樹突,向著軸突的軸丘,傳遞電信息

其原理是,在胞體與樹突上有一種特殊的通道,稱為配體門控通道(Ligand Gated Channel)——它一直處在關閉狀態,直到膜上受體與特定配體結合時,進入打開狀態,此時通道可以准許一種或多種離子進入,這取決於通道的類型。而配體與受體分離時,通道就會關閉。

那麼,當通道打開,特定離子進入膜內時,電位就會改變——這就是電信息的產生

;同時這些離子聚集在狹窄的空間內,會有相斥的電動力和高濃度的擴散力,促使它們不斷運動擴散——這就是電信息的傳遞;但隨著濃度下降,擴散速度會減慢——這就是電信息的衰減;而如果通道一直打開,離子不斷進入——這就是電信息的持續與疊加;那麼通道開閉斷斷續續,離子進入就會斷斷續續——這就是電信息的變化

前面說過,電信息傳遞的就是——電位的強弱變化與持續時間,在此我們可以看到影響電信息傳遞的因素有如下:

  • 膜上配體門控通道的數量。
  • 來自靶細胞,釋放的配體數量。
  • 還有就是,配體與膜上受體的結合時間。

配體門控通道,主要有以下類型:

  • 「鈉、鉀、鈣」離子-配體門控通道,由「鈉、鉀、鈣」離子導致膜內正電位增強
  • 「氯」離子-配體門控通道,由「氯」離子導致膜內負電位增強

要知道,靜息電位是負值(-60mV),那麼「鈉、鉀、鈣」帶正電荷,就會減弱負電位的強度(如-50mV)——這被稱為去極化(Depolarization),而「氯」帶負電荷,就會增強負電位的強度(如-70mV)——這被稱為超極化(HyperPolarization)

這個意義就在於,當電信息

抵達軸丘,如果其電位抵達了閾電位(-50mV,Threshold Potential),就會觸發軸突神經纖維上的電信息傳遞,否則將不會有信息傳遞。

因此,去極化會激發後續信息傳遞,我們稱之為——興奮電位超極化會阻止後續信息傳遞,我們稱之為——抑制電位;而軸丘,其作用也就是一個——觸發區(Trigger Zone)。

最後,我們可以看到,分段電位不是恆定的,而是持續波動且可疊加的,這個疊加意味著,可以疊加增強,也可以疊加減弱(同時開啟,正負電離子-配體門控通道)。

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 )

這個電位,就是在軸突神經纖維上,傳遞電信息的。其特點是,全無或全有

,如果有就會以恆定的速度在神經纖維上,跳躍式傳導,即:在無髓鞘的間隙速度稍慢,在有髓鞘的部分速度較快,但整體速度依舊很快,可以抵達每秒1~100米之間。

其原理是,在軸突上有一種特殊的通道——稱為電壓門控通道(Voltage Gated Channel)——它可以感應電位強度,以決定是否開啟特定離子的通透性。

那麼,在軸丘觸發區的膜上,就聚集了大量的鈉離子-電壓門控通道,一旦分段電位在此處抵達閾電位(-50mV),通道就會迅速打開,接著大量鈉離子湧入,電位就會一下飆升(到+40mV),那麼高濃度的鈉離子,在擴散力與電斥力的作用下,迅速流動,形成電信息的傳遞。

此時,鈉離子-電壓門控通道,會因為電位遠遠偏離閾電位而關閉,產生絕對不應期(Refractory Period)即:無論什麼強度的電位,都無法打開通道。

同時,另外一種

鉀離子-電壓門控通道,會稍慢一些感應打開,它會將膜內大量的鉀離子排出,以及少量的鉀離子-滲透通道也會排除鉀離子,從而降低膜內正電位,這一過程會使電位超極化(到-70mV)。

那麼,當鈉離子-電壓門控通道恢復後,此區域仍處在超極化狀態,直到恢復到靜息電位(-50mV)之前——稱之為相對不應期。因為,此時只能響應有限的電信息(需要有中和超極化的電位強度)。

而在觸發區之後,鈉離子會繼續擴散,從而形成動作電位,在神經纖維上快速傳遞,直到抵達神經末梢。

值得說明的是,在神經纖維上,因為有髓鞘覆蓋,所以降低了膜外電位對內的影響,而髓鞘的間隙就會影響膜內電位,但這個間隙處會有

鈉離子-電壓門控通道,以增加鈉離子濃度,從而抵消動作電位的傳遞衰減(即化學擴散力的減弱)。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髓鞘處的電位傳遞速度,明顯快於間隙處,呈現跳躍式傳遞。而不應期的存在,則阻止了動作電位的疊加與逆向。正是這些機制,保證了動作電位,可以高速穩定的傳遞電信息。

總結

綜上可見,電信息的製造機制,就是帶電離子的濃度差,形成電化學驅動力(即擴散力與電動力)驅動離子流動,從而產生了電位變化

而神經元對離子濃度的控制,就在於膜上的各種離子通道,如:滲透通道、配體門控通道、電壓門控通道、鈉鉀泵等等。

現在,我們就可以明白,為什麼樹突與胞體上的鈉鉀泵,會消耗能量,源源不斷地出鈉進鉀——因為動作電位的傳遞,是依靠逆向的出鉀進鈉來實現的。

於是,樹突與胞體就像是一個,電位製造與控制器,持續運作,產生可疊加的分段電位,一旦抵達閾電位,就會觸發一次動作電位。而分段電位有興奮與抑制(即去極化與超極化),就是對觸發動作電位的控制。也因此,動作電位只有興奮,沒有抑制(動作電位的意義是效率,而不是控制,其後續有化學信息的控制機制)。

那麼在整體上,膜內外就形成了一個,依靠能量運轉的

鈉鉀循環,其過程的目的和產物——就是製造和傳遞電信息

最後,我們知道電荷的定向移動,產生了電流,那麼神經元的膜內有電流存在嗎?

顯然,帶電離子的擴散流動,雖然其過程充滿了隨機性,但整體上應該會是產生微弱的電流的。然而,這個電流並不傳遞電信息,因為控制離子通道開閉的是電位差,就算沒有離子(電荷)的流動,只要有電位差,就依然可以傳遞信息控制離子通道

神經元的信息傳遞

在大腦中,神經元自身的神經纖維,通過動作電位來傳遞電信息,但在神經元之間傳遞信息,卻分為了兩種情況,這依賴於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方式,即:

間隙連接(無物理接觸)與縫隙連接(有中空小橋接觸)。

如果是間隙連接,這個結構被稱為——化學突觸,此時動作電位無法跨越間隙,於是電信息在此轉化為化學物質,跨越間隙,在神經元之間形成化學信息的傳遞。

如果是縫隙連接,這個結構被稱為——電突觸,此時動作電位可以直接通過(細窄的中空小橋),於是在神經元之間依然是電信息的傳遞。

例如,大腦皮層的星狀細胞、小腦皮層的籃狀細胞等,都有縫隙連接,即有電突觸。

基因的主宰:大腦中的信息與神經現實,以及自由意志

來自維基百科

由此可見,在神經元化學突觸的連接路徑上,其實是——電信息化學信息交替接力傳遞的,即:神經元自身是電信息傳遞,神經元之間是化學信息傳遞。而神經元信息傳遞的過程,就叫做——

神經脈衝(或神經衝動)

那麼,為什麼神經元結構會在進化過程中,形成兩種信息及混合傳遞的模式呢?

答案是——為了平衡,效率控制

電信息的傳遞效率——是顯而易見的快,但過程難以控制,因為動作電位在傳遞中,要麼不變,要麼變小,無法增強。那麼化學信息的傳遞,則就會更加的靈活,因為可以由化學物質的多少和類型,來動態控制電位傳遞的強弱。

這個化學物質,就是神經遞質——可以稱它為神經元之間的“信使”。

那麼,動作電位的變化頻率和持續時間,就可以在神經末梢,轉換為神經遞質的數量和類型,釋放到化學突觸,從而來控制後續神經元的活動狀態。

控制點就在於,可以動態的(根據具體環境和狀態)決定——神經遞質的運輸、釋放數量、與受體的結合時間,以及清除和回收速度,等等。

最後,結合信息傳遞,神經元表示成以下形式:

  • 接收區(Receptive Zone)——樹突和胞體。
  • 觸發區(Trigger Zone)——軸突的軸丘。
  • 傳導區(Conducting Zone)——軸突的神經纖維。
  • 輸出區(Output Zone)——軸突的神經末梢和突觸。

即:---突觸—樹突—胞體—軸丘—神經纖維—神經末梢—

突觸---

突觸的運作過程

神經遞質,會儲存在突觸小體中的突觸小泡中。

突觸小泡 ——在神經元的不同部位形成,在小泡中含有高濃度的化學傳遞物質,隨著神經末梢的興奮,小泡的內含物向突觸間隙釋放,引起突觸傳遞。 突觸小體——是指軸突末端,膨大部分所形成的小體,它可以與其它神經元的胞體或樹突相接觸,形成突觸。

神經脈衝抵達神經末梢的時候,動作電位會改變突觸前膜的膜電位,這會打開膜上的——鈣離子-電壓門控通道,於是鈣離子就會進入突觸小體

,這又會激活一種酶,從而讓突觸小泡脫離細胞骨架,運動至突觸前膜,接著在幾種蛋白質的作用下發生膜融合,最後形成裂口通道,從而釋放神經遞質突觸間隙

然後,神經遞質就會擴散跨越間隙,湧向突觸後膜,接著與膜上神經遞質受體結合,從而打開特定的——配體門控通道,從而讓特定的離子進入突觸後膜,形成分段電位——激活後續神經元的電位變化。

於是,這就完成了一次——從電信息,到化學信息,再到電信息的傳遞——然後這個過程會在後續(由化學突觸連接的)神經元之間循環發生。

而神經末梢一旦沒有了

動作電位(進入不應期),鈣離子-電壓門控通道就會關閉,從而鈣離子濃度就會下降,突觸小體就會停止釋放神經遞質,後續神經元的分段電位,也就會隨即減弱,於是其軸丘電位,就無法抵達閾電位,也就無法觸發動作電位

那麼,如果某一次的電信息過於強烈,釋放了過多的神經遞質到突觸間隙,這時候突觸前膜上,會有一種稱為——再攝取泵的離子運輸通道,將多餘的神經遞質運送會突出小體,以備後用。同時,突觸間隙還會有一種酶,來分解過多的神經遞質,防止後續神經元出現連鎖性“過載”。

神經元的可塑性

事實上,化學信息

的傳遞機制,化學突觸的運作形式,就註定了神經元擁有——可塑性。那麼,這個可塑性就在於:

如果,神經元經常接收到較強的信息(即被訓練),那麼基因就會表達出更多的神經遞質(存於突觸小泡),從而後續神經元,也就會接收到較強的信息,於是後續神經元的基因,就會表達出更多的神經遞質受體,結果這條神經元的連接就被增強了——這代表著,神經元傳遞的信息,有更高的電位變化頻率,即更強的神經脈衝。

相反,如果神經元經常接收到

較弱的信息(即得不到訓練),那麼基因就會表達出更少的神經遞質,接著後續神經元的基因,就會表達出更少的神經遞質受體,結果這條神經元的連接就被減弱了——這代表著,神經元傳遞的信息,有更低的電位變化頻率,即更弱的神經脈衝。

更甚的是,如果神經元的某個連接長期不“訓練”,就會在基因的調控下,動態地斷開連接,以騰出資源去強化更有效的連接路徑。

而在整體的結構上,神經元之間的動作電位越強,基因就會表達出更多——樹突

軸突的分支末端,以及突觸連接。

那麼,神經元的連接就會更多更密集,即:得到更為複雜的神經元網絡結構,顯然這就是更強“腦力”的關鍵所在。

信息存儲在了哪裡

我們一直在討論,神經元的信息傳遞,或許會有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這些信息會存儲在神經元的什麼地方呢?

答案就是——存儲在了神經元的網絡結構之中,即:結構即是信息

神經元網絡是一個異常複雜的結構——大腦中約有860億個神經元,其中每一個神經元,通常都與周圍的神經元之間,約有7000~10000個連接(Neuron - Wikipedia),可以想象整個網絡結構的複雜度,就如同宇宙中的億萬星辰一般。

事實上,神經元——既是信息傳遞和形成的結構,也是信息存儲的結構。神經元之間的幾何關係、密度數量,膜內外的成分濃度、電位,以及電化學反應的過程,等等——都是一種信息的記錄。

那麼,神經元網絡結構,可以動態的修改,即可塑性,就是信息的存儲清除——這對應著記憶與遺忘。

而這個動態網絡結構,就像是河床,其中的電化學反應,就像是是河流。河床被河流沖刷,即是結構被電化學反應的重塑,但同時河床也在引導河流的走向,即是結構在約束電化學反應的進程。

顯然,這條腦內的“河流”,其蜿蜒的源頭,來自於——環境信息。

如此,每個想法、觀點、閃念,等等——都是大腦中神經脈衝的電位表達。而這一切,都是環境信息,湧入腦內結構之後發生的——河床與河流的引導與沖刷。

基因是主宰

如果說,使用化學信息傳遞信息,是為了可以使用神經遞質,來進行神經脈衝的“行為”控制,那麼我們不禁再進一步追問——是誰來控制神經遞質這個“信使”的呢?

其實,從前面就已經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了——神經遞質是由基因調控表達的。

神經元(其胞體)會通過基因表達,來製造特定的神經遞質神經遞質受體,而神經遞質跨越突觸,激活後續神經元的過程,則需要若干由基因表達製造的蛋白質的協作,來完成神經遞質

的運輸、釋放、結合、以及回收。

讓我們理清一下關係:

  • ——是具有高度特異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質或RNA。
  • 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是有機大分子,是構成細胞的基本有機物,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人體內蛋白質的種類很多,性質、功能各異。
  • RNA——能夠根據DNA序列,轉運氨基酸、形成蛋白質模板、組成核糖參與合成蛋白質、以及成為特定的酶。
  • 氨基酸——僅有二十幾種,除了構成蛋白質,還能形成酸、激素、抗體、肌酸等含氨物質;轉變為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及尿素,產生能量。
  • DNA——存儲遺傳信息的鹼基序列,通常位於染色體上,非染色體上也有,比如線粒體與細胞質中。而人類體細胞染色體上的DNA共有鹼基對三十億個,其中絕大部分遺傳信息並不會表達出來,同時對性狀也沒有直接的影響,這些是沒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反之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就是
    基因
  • 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或RNA片段,即多個DNA或RNA,由鹼基序列組成。基因編碼了氨基酸和RNA,氨基酸組合形成肽鏈,多個肽鏈形成蛋白質。

綜上來看,人體內的一切,其實都是——通過基因的編碼,來翻譯表達構造的。當然,大腦和大腦中的一切,包括神經現實的全部運作,也都是基因的傑作。

事實上,基因就是操控神經遞質,來對神經系統施加直接影響的,而神經遞質——就是神經現實運作中,形成各種宏觀感受的核心所在,甚至(單胺類遞質,如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等)還承載了意識、認知、思考、及注意力的底層構建。

是的,基因才是主宰

那還有自由意志麼

意識與智能、情緒與感受,是如此的複雜,以至於讓人很難相信——其底層構建僅僅是:鈉離子、鉀離子、電位變化、離子通道、化學分子、擴散力、電動力等等,這些簡單到彷彿只有隨機,而沒有任何設計的物質與作用。

然而,就是隨機試錯,進化出了基因,以及上層所構建的生命。

事實上,我們所認為的“複雜”,包括這個“認為”本身的功能,就是基因利用神經遞質對動作電位作出反饋,並進行了幾十億年隨機試錯的結果——顯然,其中蘊含了“深邃”的策略、模式、以及極其複雜的網絡協作性。

毫無疑問,幾十億年的

隨機試錯——可以打敗所有的智能與邏輯推理,這就是為什麼到現在,我們依然還無法完全理解,大腦的功能與基因的算法。

那麼說到自由意志基因構建神經現實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對環境信息做出“最適合”的反饋,而自由意志就是這個反饋的——“最適合”。

其中,反饋是“半自由”的,因為神經現實具有可塑性,河流與河床可以互相影響,但終究“河床”以及一切,都會被“河流”的那個源頭所影響和掌控——那就是環境信息,因此基因通過反饋給予的“半自由”,也必然成為了“環境信息”手中的那根“提線”,成為了自我意識

中的一種幻覺,即是自由意志

是的,結論就是——人類根本沒有所謂的自由意志,而只有集體的幻覺

顯然,幻覺複雜的副產物,而如果大腦簡單到,我們能夠理解它(即沒有幻覺),那麼它就會過於簡單,以至於我們沒有足夠的腦力,來做到這件事——所以它必須是複雜又充滿幻覺的。

智能與意識、喜好與情緒,都會隨著病毒鑽入細胞核,反轉錄DNA而煙消雲散。破裂的細胞,閃爍著線粒體的慌張和最後的微光,照亮了正在一點點逝去的,凝固在DNA雙螺旋結構裡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